李東
摘 要:在我國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的今天,高等學校需要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創新培養人才,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優化結構,辦出特色。當然,要想實現這一目的,需要對當下企業及社會用人標準予以了解,進而對專業教學予以優化調整,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培養學生,如此才能使學生逐漸成為應用型人才。基于此,本文將立足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對此項專業教學現狀予以分析,進而探究此項專業教育改革對策,希望對于培養優秀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有所作用。
關鍵詞:計算機科學 計算機技術 專業 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8(a)-0203-02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發展到大眾化的階段,即高等教育結構大規模調整,從一元的精英教育走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多元化教育。這就意味著高校需要正確認識高等教育,合理的調整與優化各個專業的教育教學,如此才能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培養學生,使之成為應用型人才。就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來說,通過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加強課程教學改革等對策來改革此專業教育,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便學生能夠系統的學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將知識融會貫通,逐漸提升自身計算機水平[1]。由此看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改革很是必要。
1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現狀的分析
在近些年我國高度重視人才培養的情況下,高校建負責人才培養的重任,根據企業及社會用人需求,優化調整教育教學活動,已在有針對性的培養和教育學生,促使學生逐步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而通過對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實際情況的了解與分析,確定諸多高校在此專業教育方面,不斷的嘗試與革新。基于對某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的了解,確定其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參照重點高校該專業的教學計劃制定的,其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及教學安排都與重點院校計算機專業相似。而經過一段時間的專業教育,發現專業教育現狀不佳,存在諸多不足,如授課內容偏多、實踐偏少、課程講授多、課外活動少等。
對此,本高校通過社會調研及相關資料收集,進而對人才培養方案做出了多次的調整,提高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水平。目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現狀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其一,明確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定位及人才培養目標,進而對專業建設發展規劃予以合理修訂,與此同時,還對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做出了補充規定。
其二,參考相關資料,對應用型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培養應用型計算機人才培養需要掌握的知識與技能,進而對應用型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合理的規劃與設計應用型計算機專業課程,將C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與JAVA語言、數據庫原理與應用等課程納入到實踐教學課程之中[2]。
其三,考慮到當前網絡教學資源應用日益廣泛的情況,根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實際情況,借助網絡教學資源來構建精品課程是非常必要的,如編寫創新的教材“微型計算機系統及其組裝維護教程”;建立精品課程網站,為學生提供專業課程知識學習的平臺。
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改革的思考
基于以上內容的分析,確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改革是非常必要的,能夠改變高校專業教育的不足,使之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培養更多國之棟梁。那么,如何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育予以改革呢?
2.1 強化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教育部等《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等規定的要求,改革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首先就要從強化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下手,具體的做法是以下幾點。
2.1.1 優化課程體系架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優秀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在對課程體系架構予以優化是非常必要的。而要想做好這一點,就要對當下企業及社會計算機方面用人情況予以了解、對以往課程教學實際情況予以了解、對學生實際情況予以了解等,在此基礎上明確以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設置的不合理之處,進而合理調整課程體系架構,即:搭建課程平臺,如學科基礎課程平臺、專業教育課程平臺、實踐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平臺等;構建模塊,也就是對以上各個平臺予以細化,制定各個模塊,如語言基礎課程模塊、硬件基礎課程模塊、線性代數模塊、數據結構模塊、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模塊、計算機組成原理模塊等等[3]。
2.1.2 強化實踐教學模塊
對于實踐教學模塊的創設,則是從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的角度來分析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需要掌握的專業技能、能力等,進而合理的規劃與設計實踐教學模塊。參考相關資料,確定實踐教學體系應當設置課程實驗模塊、集中實踐教學模塊及創新創業實踐模塊。那么,在具體教育和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能夠對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動手動腦進行實驗操作與實踐應用,增強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和應用能力[4]。
2.2 以提升教師實踐能力為目標,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
改革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還要將目光放在師資力量上。教師作為專業教學的主導者、引導者及參與者,其整體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專業教學的好壞。基礎此,為了提高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整體水平,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應當以提升教師實踐能力為目標,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具體的做法是以下方面。
其一,鼓勵教師積極參加相關培訓活動,如行業或企業召開的專題技術會議、深入到企業實訓基地學習等,以便教師能夠從中獲益,能夠將計算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此勢必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使之能夠從崗位應用需要的角度出發來教育和培養學生。
其二,鼓勵教師參加課題研究項目,也就是立足于當前計算機方面新知識,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的基礎上,提出創新的課題研究項目,對其予以研究和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功底和實踐經歷,為更好的教育學生而努力[5]。
3 結語
在當前計算機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并且此項技術較大發展空間與潛力的情況下,為了能夠推動計算機行業發展,滿足社會應用需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就顯得尤為必要。基于本文一系列分析,確定以上目的實現,需要高校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改革方面下功夫,優化課程體系架構、強化實踐教學模塊、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等,改變專業教育現狀,提高其有效性,為培養優秀的應用型人才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 陳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J].計算機教育,2009(16):55-60.
[2] 王斌,史慶軍.基于ACM/ICPC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J].中國電力教育,2013(23):76-77.
[3] 劉世羅.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才智,2014(30):200.
[4] 王昭順.計算機教育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導論”課程的作用[A].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241-245.
[5] 鄧雪.淺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J].硅谷,2010(3):1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