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虎+周一微
摘要:中世紀歐洲在封建宗教和禁欲主義的籠罩下社會矛盾日益突出社會黑暗,因此被稱為“黑暗時期”。文藝復興運動是新興資產階級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其思想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封建教會的禁欲主義無疑是與人的本性相悖逆。因而探討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主要是對于“人欲”的把控。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對于“人欲”的態度經歷了從否定遲疑到肯定宣揚,再到理性辯證的漫長過程。
關鍵詞:文藝復興;人欲
“黑暗時期”下的歐洲社會所奉行的以“神”為宇宙主宰的觀念,以及所宣揚的來世主義和禁欲主義。實際上是教會為了能夠在人世間長期“逐利”合法化的搖旗吶喊。馬克思認為,人類生產勞動是一切其它基本活動的前提,人通過勞動從而獲取勞動成果實現自我滿足、自我發展。封建教會不通過勞動,而是用各種手段盜取普遍人民利益,甚至是將“禁欲”的枷鎖禁錮在人民頭顱之上從而攫取自己的利益。隨著西方新興資產階級的發展,這種悖逆人性的做法固然受到了人民的鄙夷與反對。隨之而來的文藝復興運動如同是給久旱的人類大地恩賜的一場雨露,人文主義文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文藝復興是新興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上的解放運動。其聲稱要“復興”古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以此取代封建宗教文化。擺在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前的任務,除了把古代神話與象征融入傳統以外,還需要將古典時期的裸體模特融入到基督教傳統當中。[1]《圣經》里說,上帝在第六日創造了人。那么人的身體里就融入有上帝的心血。因此,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對于人類肉體的贊美,就是對于上帝造人的崇拜。人類追求“肉體與靈魂”的愛則是延續上帝的心血。這樣解釋似乎并不與基督教傳統相悖論。無論是拉斐爾的《西斯廷圣母》油畫,還是米開朗琪羅的《大衛》雕塑其都是用人性反對神權,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這也正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思想。
文藝復興的先驅但丁率先發起了對中世紀禁欲主義的抨擊。但丁在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新生》里就大膽地流露出了對自己年僅九歲時一見鐘情的女神貝雅特麗齊的愛慕。愛神迫使你如此強烈地去追求的那個女郎,與一般女郎并不相同,是不會輕易動心的。[2]在但丁筆下的神也具有了“人性”的光輝。雖然但丁這種愛慕是單向性的且孤獨的,但是這種大膽的“柏拉圖式”戀愛無疑是中世紀黑暗天邊的一道閃電瞬間照亮了歐洲,喚醒了沉睡的人們。人對于愛情的“欲望”在文學作品當中也具有了美學色彩。處在新舊交替時代的但丁,其思想還是受到了舊時代封建宗教文化的影響。比如在《神曲》中保羅與弗蘭齊斯嘉這樣一對戀人,就被但丁定性為淫犯關在了地獄的第二圈。可是但丁又被他們的愛情感動得暈了過去,像是斷了氣一樣的跌倒在地。但丁既對淫欲抨擊,又表現了自己對于愛情的肯定與同情。但丁將人性中諸如驕傲、妒忌、貪財、貪食這些缺點死死地釘在了地獄當中。而天堂里卻還是住著善人、哲學家、神學家、高尚的教會人員、公正英明的君王。
被譽為“文藝復興之父”的彼得拉克,他的人文主義思想則就更加深刻,對于人欲的肯定也就更加堅定。“詩啊,你看見了意大利及其河畔的光榮,我卻看不見大海、山脈和合流清清,只有愛神在誘惑著我,它那傲慢的目光使我更加迷戀,更加心動,我的欲望之火越燒越旺,因為人的本性抵抗不了惡劣的習性?!盵3]彼得拉克直接指出了人欲是人本身自有的習性,那么教會的禁欲主義無疑是對人性的悖逆。“我同時愛她的肉體與靈魂。”彼得拉克的愛已經從但丁的“精神之愛”發展到了“肉體之愛”。人對于諸如像愛情這樣美好事物的追求則是合乎天理合乎人性的,于是中世紀道德觀念也就無法約束彼得拉克對于現世生活的追求。釋放個性、解放人欲、注重現世這在基督教看來已經是大逆不道,違背教條的了。彼得拉克還說自己不想變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國抱在懷抱里。屬于人的那種光榮對于他來說來已經夠了。答爾丟夫式的基督徒們所宣揚的天國理論,并不能欺騙走向人文主義光輝的彼得拉克。
但丁雖然同情人欲,但還是將其關在了地獄。彼得拉克雖然肯定了人欲是人的本性,但終究還是把它歸于惡劣的習性。到了薄伽丘,他干脆直接歌頌這種人欲,揭露撕碎宗教貴族們那層答爾丟夫的外衣。薄伽丘在《十日談》在第九日第二篇故事里,講了一位修女和男青年偷情被院長發現。在院長準備大義凜然訓斥她時才發現自己頭上戴著一條男人的褲衩。推崇禁欲主義的教會人員尚且如此,那么廣大人民又如何能夠抑制住人的本性呢?自然的力量要比教條強大得多,妄想通過教條扼殺人的本性是多么可笑。
薄伽丘如果只是對封建宗教制度和禁欲主義的抨擊,那么拉伯雷在《巨人傳》里則就將這種思想更加升華。小說里的主人公卡剛杜亞、龐大固埃是具有知識與力量、善良與正義的巨人。他們不屈服于傳統宗教神學的淫威,不受封建等級的束縛,他們追求個性解放、個人自由。要求現世幸福、享樂、發財。要求人人自主,不受他人制約。這些思想便就很具有資本主義色彩了。然而由于受到長期過度的人文主義影響。
在文藝復興后期,個人縱欲主義盛行,社會道德敗壞。個性自由與解放又在相當的范圍與程度上導致了縱欲主義與享樂主義。[4]如莎翁的《李爾王》里貢納梨和呂甘因世俗欲望的放縱,從而陷入了道德淪陷的邊緣,做出了違背人道的事?!豆防滋亍防餁⑿秩⑸┑目藙诘宜?、喬特魯德迫不及待地與小叔子鉆進亂倫的被窩等等。這些人物都是莎士比亞對于文藝復興后期社會存在現狀的反思。誠然,莎翁也刻畫出了像安東尼奧、鮑西亞這樣的社會榜樣。
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但是當欲望無節制時,為了滿足欲望而喪失理智,那么人也就成了“泥塑的生命”。承認人的私欲,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內鼓勵人們追求自己的私欲。實現每一個人的欲望,從而實現社會整體的“欲望”。這就是一個社會,依靠滿足個體欲望從而支撐自己走向文明和進步。
參考文獻:
[1][英]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M].董樂山,譯.群言出版社,2012.
[2][意]但丁.新生[M].錢鴻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
[3][意]彼得拉克.歌集[M].李國慶,王行人,譯.花城出版社,2000.
[4][法]拉伯雷.巨人傳[M].鮑文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