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安市中醫院(330800)江細英 龔婷
中風即為腦卒中,是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中風后偏癱患者肢體功能較差,通常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因此,臨床上需要予以患者良好的護理,幫助患者恢復身體功能,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現收集2014年8月~2016年8月期間本院接收的早期中風偏癱患者45例臨床資料,并對這些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獲得了滿意成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之間收治的45例早期中風偏癱患者進行研究,納入標準:均經CT或者MRI檢查確診,滿足《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相關腦卒中診斷標準,排除標準:重度癡呆、認知功能障礙、精神疾病等。所有患者中,男患者為24例,女患者為21例,年齡在54歲~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14±6.22)歲,最長病程為3個月,最短病程為5天,中位病程(18.73±6.22)天。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常規降血脂、利尿、降血壓、降顱內壓等處理。軟癱期對患者進行針刺,選取水溝、三陰交、委中等穴位,用捻轉提插瀉法進針,針刺且持續半小時,同時患者俯臥,按摩患者頭維、百會、印堂等穴位,采用邊揉邊按手法,注意力度適中。選取患者手三里、曲池、合谷等穴位,按摩患者手掌、手指、手腕等位置,并被動屈伸患者腕關節。痙攣期對患者進行按摩,按摩患者肩頸上肢,對肩部和頸部兩側進行按摩,同時被動外展內收患者肩關節。對患者肩部至腕部進行拿法按摩,反復按摩4次左右,同時進行被動屈伸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對患者肩部至腕部進行搓法按摩,反復按摩4次左右。讓患者健肢側臥,對患者下肢進行滾法按摩,主要從患者患側臀部、大腿按摩至小腿,重點按摩患者髖關節和膝關節。患者俯臥,對患者腰部進行按摩,從腰背上方連續按摩至下方,首先按壓背部脊柱兩側,之后向下按摩至臀部、小腿后部。③中藥熏洗護理,選用桑枝、紅花等藥物煎煮取汁水,先熏后洗,每天熏洗時間約30min,以達到活經絡、刺激神經末梢的目的。
1.3 護理方法 患者在常規健康宣教、飲食護理、心理護理等護理工作基礎上應用中醫康復護理措施,其內容為:①生命體征檢測,醫護人員需要注重對患者生命體征的監測,同時嚴格依據醫囑對患者開展康復護理。②功能護理,醫護人員需要加強對患者肢體功能鍛煉,鼓勵患者接受主動鍛煉。對于臥床患者,可以進行被動訓練,協助患者進行翻身訓練,加強肢體按摩,確保促進自主性恢復,避免出現患肢攣縮情況。③健康教育,醫護人員要對患者詳細講解疾病及治療相關注意事項,告知患者針灸推拿、康復訓練等促進病情好轉的作用,促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④情志護理:護理人員采用言語開導法、情志相勝法等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及時掌握患者情緒狀態,并予以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對于陽亢患者,及時疏導患者的憤怒情緒,避免傷肝;對于氣虛血瘀患者,通過聊天、播放輕音樂、播放患者喜愛的電視節目等讓患者保持愉悅心情;對于痰濕阻絡患者,護理人員多勸慰、開導患者,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⑤飲食護理:護理人員指導氣血虧虛患者多食用赤小豆、山藥、黃芪等補血益氣的食物,指導陽亢患者多食用新鮮的水果蔬菜,指導痰濕阻絡患者多食用絲瓜、蘿卜等消痰的食物,指導便秘患者多食用粗纖維食物等。對于陽虛寒證患者應當以甘溫食物為主,對于陰虛熱證患者,應當以甘涼食物為主。
1.4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運動功能以及情緒狀態變化情況,采用ADL日常生活能力評價量表評價患者生活能力,分數越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差。采用FMA運動功能量表評價患者運動功能,分數越高,患者運動功能越強。采用HAMD評價患者抑郁狀態,分數越高,患者抑郁程度越嚴重。
附表 護理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抑郁評分、抑郁評分比較(分)
1.5 統計學方法 在本次的研究中,相關的統計結果均以數據的形式來進行表達,使用Epidata3.0進行錄入,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率和構成比進行統計描述,卡方檢驗進行統計推斷,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進行統計描述,T檢驗進行統計推斷。檢驗水準為P=0.05。
護理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抑郁評分均低于護理前,運動功能評分高于護理前,兩組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附表。
中風是神經內科中常見的疾病,老年群體發病率較高,患者通常突然發病、昏迷、不省人事,多數患者并發言語不利、口歪眼斜等癥狀,病情嚴重時,會出現半身不遂的狀況,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1]。中風偏癱又稱為半身不遂,是指患者一側的面肌、舌肌下部、上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早期中風偏癱患者發病后,需要及時予以有效的治療和早期康復保健,從而最大限度地幫助患者恢復身體下肢、關節等部位的功能,最終達到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2]。對早期中風偏癱患者實施中醫康復護理干預,能促進患者神經細胞再生,使得受損功能活動可再建,最終促進患者功能恢復[3]。在中醫理論中,氣滯血瘀是中風發生的基礎,因此,中醫康復護理主要按照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原則開展[4]。針對患者具體癥型而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方法,達到補血益氣、疏通經絡、平衡陰陽的目的,對恢復患者肢體功能有積極作用[5]。中風偏癱患者由于疾病容易產生焦慮、煩躁、恐懼、抑郁等不良情緒,不良情緒會影響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影響治療效果,而中醫康復護理中,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的情志護理,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治療,有助于各項治療和護理工作順利進行。且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的飲食調理,能達到補血益氣、消痰等目的,能為患者身體的恢復奠定良好的基礎。對中風偏癱患者實施康復按摩護理,能有效達到疏通氣血、振奮陽氣的作用,可加快血液循環,有助于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本次研究對早期中風偏癱患者護理中采用中醫康復護理的效果進行了探討,結果顯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抑郁評分均低于護理前,運動功能評分高于護理前,兩組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 <0.05,有統計學意義,表明采用中醫康復護理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患者情緒狀態,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早期中風偏癱患者采用中醫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較理想,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