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英
馮煉五歲前,和爸爸媽媽生活在廣州。爸爸說,要攢多多的錢,夠她在城里生活上學。爸爸還帶著她在附近的小學參觀咨詢。于是,她幻想著穿著漂亮的衣服,背著美麗的書包,和所有城里的孩子一樣,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學習。
可是,外公病逝的消息中斷了馮煉在大城市上學的夢想。為了外公的遺愿,為了家族的家規,爸爸帶著她回到了四川南充一個不起眼的山村一長坪山,她在媽媽小時候讀書的學校辦理了入學手續。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馮煉已從從大學畢業。看著清瘦的父親,她毅然決定,放棄大城市的繁華,考教師資格證,留在家鄉任教,以便接過父親的接力棒,讓家規在她手里得以延續。
說起馮煉的家規,還得從她的曾外祖父說起。
上世紀三十年代,紅軍在長坪山駐點。帶隊的劉連長帶著幾個紅軍住在曾外祖父家,不僅幫著家里劈柴挑水,還教會了外祖父陳忠明讀書識字,向父老鄉親傳授革命知識。曾外祖父及曾外祖母陳韓氏非常敬重劉連長,對這個二十出頭的河南小伙子深深佩服,把他當做自己的家人。紅軍部隊大轉移時,負責斷后的劉連長因為叛徒告密,慘遭敵人殺害,并被警告不準收尸。
心地善良的陳韓氏冒著被殺的風險偷偷背回了劉連長的尸體,裝進為自己準各的棺材,連夜葬在自家祖墳里。為此,她被敵人抓去嚴刑拷打了三天三夜,卻咬著牙一聲不吭。
敵人撤退后,曾外祖父一家為劉連長立了墓碑。平日里不時打掃墓地周圍每逢年節帶著全家老小為劉連長掃墓。陳韓氏去世時,交待兒子的唯一后事就是,記住給劉連長守墓,別讓烈士在地下寒心。
于是,外祖父謹記母訓,幾十年如一日地生活在長坪山,守護著烈士墓,直到2002年因病去世。臨終時,他鄭重地告訴女兒女婿,為劉連長守墓是陳家的家規。
馮煉的父親馬全明毅然接過這副擔子,每天像洗臉刷牙一般例行常規地為劉連長墓打掃衛生,并利用農閑時節在烈士墓前后種下一棵棵翠柏。在父親的打理下,長坪山莊嚴肅穆而不冷清,很多烈士后人紛紛慕名而來,將先人的墓碑長立于此,長坪山不再只有劉連長一個烈士,而是成了一個烈士陵園。一批批學生群眾不時前來悼念緬懷革命先烈。
馮煉從小耳濡目染,對革命先烈的事跡耳熟能詳,每當有人來訪,她便充當義務講解員,為所有前來的群眾講述先烈的故事。
她說,她要遵守家訓永遠守護烈士墓,還要把革命先烈的故事傳播給我們的下一代,讓烈士精神永遠傳揚,烈士,不該被人遺忘!
看著這份特殊的家規,聽著家規背后的故事,心里有著濃濃的感動!守墓,已不是陳氏家族單純的家訓,它演繹成了一種讓人景仰的品質。通過家訓,看到了責任,看到了感恩,看到了喧囂塵世的淡泊名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