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要想對徐斌做一評述,并不容易,因為他很優秀,優秀得很全面,有他的突出、過人之處。他是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直率,辦事干練,尤其是真誠與有勇氣。和他在一起,我更多的是傾聽。因為他心中有很多涌流溢出,而聽他的表述,你會觸摸到他情感的脈動和思想的
躍動。
一
徐斌最優秀的是他對教育、對小學數學教育的理解和改革、探索,形成了自己的教學主張和教學風格,成為“蘇派”新生代的代表人物,且在全國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我始終認為,對徐斌這樣的優秀教師,不是評述而是學習,是矗立在自己面前的一根根青春的標桿,是對青春高度的一次次瞭望,于是心中涌起青春的
浪花。
他把自己定位于“用心教師”。的確,他用心去教育,用心去研究,用心去提升。“用心教師”給青年教師的最大啟示是:讓青春放出光彩,必須對事業、對自己的成長有追求。“用心教師”是一個低調的定位,普通、平常,似乎人人都能達到。但這恰恰是一個很嚴格的定位。陶行知的“捧著一顆心來”,蘇霍姆林斯基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斯霞的“童心母愛”……名師、教育專家、教育家,都離不開“心”。心里想著什么,就是在追求什么。徐斌“用心教師”的含義是,用心去做教師,用心做一個好教師。青春在追求中,名師成長在追
求中。
徐斌不滿足于一般的實踐,追求的是研究性實踐中所提煉或提升的思想。由于深入的學習和深度的思考,他形成自己的教學主張—無痕教育。教學主張,我以為是具體化的教育思想,是個性化的核心理念,是學科化的教學見解。鮮明的獨特性,是教學主張的主要特征。它是共性中的個性,反映了共同的、基本的教育思想和觀念。當然,作為教學主張,也應是穩定的。那就是肖伯納強調的“感覺的強烈”和“信念的堅定”。
二
在20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研究中,徐斌把對教育的理念聚焦在無痕教育上,這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不是某個早上的突發奇想,更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對實踐經驗的反復思考和反復錘煉,是對教學心得的反復提煉和反復推敲,是沙里淘金,是各種想法的淘洗與升華。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追尋無痕的數學教育……是我不變的教學追求。”
需要補充的是,這一“不變的教學追求”,是從不自覺到逐步自覺的過程。提出一個主張當然不易,但相對于形成教學主張的體系來說,難度還算不大,最為重要的是進行框架和體系的建構,其中少不了準確的定位和合理的解釋。恰恰在這一點上,他有了很大進展,也給了我們諸多有益的啟示。
一是關于無痕教育的定義。徐斌把無痕教育定義為,是“把教育意圖與目的隱藏起來,通過間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給學生以教育的一種教育方式”。接著,他用蘇霍姆林斯基和杜威的論述做了解釋,即教育的目的在學生面前不應以赤裸裸的形式進行;隱蔽教育意圖是一種教育的藝術;教育應當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等等。這種補充性的解釋,相當重要。我以為,無痕教育是讓教育“看不見”,但一定要讓學生的學習“看得見”,“看不見”的教育在“看得見”的學習中,“看得見”的學習在“看不見”的教育中,這樣的教育會更有魅力,這樣的學習會更有效。
二是關于無痕教育的宗旨。徐斌把無痕教育的宗旨定義在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和發展服務。他說:“將復雜知識教得簡單些,將簡單知識教得有內涵,讓所有的教學活動都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為學生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服務。”不僅如此,他根據無痕教育的宗旨形成三句話:做學生喜愛的教師;創造學生喜歡的課堂;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習和成長的快樂。可見,無痕教育是無痕的,但最終是“有痕”的—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在學生的數學思想和能力的發展中。這一切都在“喜歡”和“快樂”的“無痕”中。所以,無痕教育是學生真正喜歡和快樂的教育。
三是關于無痕教育的價值追求。宗旨本身是所追求的價值,但價值追求還應更具體一些。徐斌形成了四點認識:讓學生更有效地獲取知識技能,更有序地發展思維能力,更有機地提升數學思想,更有利地受到情感教育。初看“無痕教育”似乎缺少數學學科的特點,但這四點非常好地彰顯出數學學科的性質和任務,尤其是“更”的表述。徐斌沒有將無痕教育當作靈丹妙藥,沒有讓它獨步天下,其優勢是鮮明的,又是有限的,是在“更”上。這不僅說明徐斌的謙虛,更表明他理性的成熟和自覺。
四是關于無痕教育的操作要義。首先,是四個關注:關注學生學習內容有整體的把握,關注學生心理變化有深度的洞察,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有精心的組織,關注教師課堂教學藝術有更高的追求。其次,是四個策略: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在循序漸進中掌握,在春風化雨中提升。這既形成無痕教育的路線圖,又突出無痕教育的特點—不知不覺、潛移默化、循序漸進、春風化雨。這既簡潔明了,又彰顯出中華民族文化的元素;既表述得完整,又具有韻律感,朗朗上口。
五是關于無痕教育的理論支撐。無痕教育充滿著理論思維,徐斌試圖為無痕教育找到理論支撐,進行理論闡釋。首先,是哲學上的解釋:中國老莊哲學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以及“無為而治”的逍遙。其次,是教育心理學的解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感,以及教育情境的吸引力和召喚性。最后,是數學教育尤其是小學數學教育的特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等。尤其可貴的是,徐斌對無痕教育進行了美學闡釋,即藝術的方式、人性的關懷、智慧的映照以及審美的意蘊。
三
在進行理論闡釋后,他做了一個很好的總結:“無痕教育不僅是一種教育方式,更是一種教育思想,是教育的美學和哲學境界,是一種對教育本源的追尋。”徐斌對無痕教育主張的思考是深刻的,建構是完整的,操作要義是明晰的,教育境界是崇高的。在這一教學主張的引領下,他總結出自己的教學特色,分析了自己的個性特點,逐步提煉、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穩健厚實。
穩健是教學的大度與從容。這不僅是人的個性使然,更重要的是實力。有了實力,才可能從容鎮定、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收放自如、疏密有致。正是因為實力,才逐步指向一種風格的追求。徐斌的教學是穩健的,路線圖那么清晰,行進那么從容。教學需要有序,小學生需要教師的從容,他們才會有安全感,才會有秩序感,這是心理秩序,也是教學秩序。這樣的安全感和秩序感是具有美感的。不過,穩健絕不意味著呆板,更不意味著刻板,相反的卻是另一種智慧。比如,穩健中充滿著激情。課堂里,徐斌的臉上始終洋溢著笑容,微微的,淡淡的。激情不只是外表的張揚,更重要的是內心的理智。從他的臉上,學生可以讀到安慰、鼓勵、期待。無痕教育不是沒有深度,深度不在知識,而在思維。思維的深度來自思維的挑戰性。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穩健是另一種靈動,從容是另一種深度。
厚實是內涵的豐厚與教學的扎實。厚實不是指知識量的多和大,而是教學內容的內涵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向度的;不是淺薄的,而是淺近有厚度的。所謂教學扎實,是不含糊,不走馬觀花,不浮光掠影。徐斌的數學課中,每講一句話,每討論一個問題,他都把話講得十分清楚,把重點的話講到位,好像是釘釘子,釘進去后還要敲打幾下,讓進去的釘子轉個彎,扎扎實實。我一直以為,教學就是這樣,尤其是數學、小學數學。他真正地做到了,做得還這么好。
(作者系國家督學,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原所長,中國教育學會素質教育實驗區指導
專家)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