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英
1896年,在直隸保定這片熱土上,一批仁人志士懷著教育救國、造福桑梓的赤誠,創辦了蒙養學堂(河北保定師范附屬學校前身),成為保定新教育的肇端。一個多世紀以來,她培養出著名詞作家閻肅、作家蘇叔陽、中國科學院院士張玉奎等。歷經兩個甲子的風雨滄桑,河北保定師范附屬學校(以下簡稱“保師附校”)伴著歷史的風雨和時代的步伐砥礪前行。
走進校門,“盡本分,盡本能,求發達”的校訓赫然入目,這是1907年由堂長劉續增先生提出的,意為“本分應為之事,決不可放棄之;天賦能為之事,盡力為之;方可事業興盛、向上生長,人才充分發展。”保師附校的“求發達”文化是棵生長了120年的參天大樹。其中,“盡本分,盡本能,求發達”的百年文化是她的根;“高、潔、仁、智、樂、活”核心價值是她的土壤;“全人達素養”三大體系是她的干;“幸福全人‘達素養”課程是她的枝;“研學結合”的學習方式是她的葉;“線上線下”的深度學習方式是她的花;培養“有民族情懷,國際視野,高潔幸福的公民”是她的果。這棵大樹集傳統性、現代性、開放性于一體,歷久彌新,激勵著師生走在老校訓的當代踐行、創新的大路上。
一次美麗的相遇
2014年,在保師附校九年一貫制進入第二個年頭的關鍵時刻,遇見了中國最頂尖的高等學府—北京大學,這是一場美麗的“遇見”。保師附校“遇見”了一批北京大學的名師,在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保師附校一次次與北京優質教育資源對接,這所百年名校進入改革發展的快車道。
保師附校與北京大學優質教育資源協同,以“十個一”的“達”文化創新為落腳點,打造優質教育品牌,開啟附校京津冀一體化協同創新之路,逐漸成為了現代化、國際化、信息化、個性化的品牌學校。
確立“一個目標”,描繪學生成長的新明天:立德樹人,將目標確定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民族情懷、高潔幸福公民”,關注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
堅持“一份追求”,激發學校發展的新活力:走“條條大路通向成功,人人都有發展方向”的發展之路,為每個孩子提供了成長成才的機會。
秉承“一個理念”,提升辦學定位的新品質:在百年文化傳承中,創新“高潔挺立社會,服務國家民族”的“達”文化理念,豐富了“優秀創新人才早期發現與培育策略研究”的有效載體—培養優秀創新人才。
構建“一個素養體系”,夯實生命成長的新基點:學校確立了“全人達素養”體系(“人文與藝術素養”“數學、科學與創新素養”“社會生活與國際理解素養”),關注學生“全人發展,向上生長”。
打造“一支隊伍”,開啟九年一貫辦學新紀元:優質教育資源協同創新,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王義遒,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原校長趙鈺琳,全國名師張思明、程翔等走進附校,分享教育智慧,引領課改方向,使課堂理念、模式、品質接軌。
明確“一個方案”,重塑課程改革的新格局:學校出臺了保師附校《新課程實施方案》,開發了100余門校本教材,讓學生自主選擇成為可能。
制定“一份綱要”,續寫素養培育的新路徑:學科行動綱要是學校創新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其中,教師創新人才培養總綱、學生總綱、課堂總綱引領著創新人才培養的方向。
研制“一套學科規劃”,閃耀創新品格的新光輝:學科規劃是對一個學科在總教學時段內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實施手段、評價方式等進行總體統籌、規劃。微觀規劃圍繞素養目標決定“教什么、怎么教、學什么”。
建構“一個課程群”,凝聚著課堂發展的新力量:“幸福全人‘達素養課程”體系,三大類、五領域、多亮點。尊重學生差異,創造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教育。
培育“一系列創新品格”,創建了超學科“六大教育”:學校拓展了學生成長的新視野。通過構建創新品格教育的外顯系統和各學科滲透,讓學生挑戰舊觀點,誕生新思想,實現創新人格的涵養。
正如北京大學前常務副校長王義遒所說,保師附校創新了人才培養模式,增加了學生的選擇權,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讓學生和教師一起成長,觸及了教育改革的核心,提供了鮮活案例和寶貴經驗。
百年校訓的當代踐行
在百年教育思想的凝聚下,保師附校找到了核心素養的歷史文脈—高潔挺立社會,服務國家民族。在中國國家學生核心素養的指導下,學校融入“高、潔、仁、智、樂、活”價值元素,形成了聚焦優秀創新人才培養的、愛智統一的核心素養體系。“高潔”是“達”理念的核心,即以“愛”為核心價值,高—培養關鍵能力,潔—錘煉必備品格,有了歷史淵源的核心素養校本化的表達有了更深的
內涵。
一、多角度整合課程體系
圍繞核心素養落地,學校構建適應學生核心素養、品格教育、關鍵能力、未來個性發展的“幸福全人‘達素養課程”體系,打破了學科邊界,進行課程協同,形成“三大類”(國家課程、“達”文化課程、超學科課程)、“五領域”(人文、藝術、社會與生活健康、數學、科學與科技創新領域)、“多亮點”(全科與全息閱讀課程、生態生物科技與創造課程、前瞻科技微課題與創客教育課程等),為核心素養落地提供了豐富的土壤。
1.學院式整合
即主題驅動課程的整合。根據各學科特點,學校將原有國家課程中的各個學科分類整合,形成校本特色學院課程,包括蓮池書院、國際理解學院、數學奧林匹克學院、張玉奎科技研究院、藝術學院五大學院。依據學科屬性,充分體現學科共有的價值取向,將學科內的相關知識、能力等組成一個有聯系、有邏輯、有層次的系統,滿足不同學生成長的需要,讓學生深度學習、提升素養。
蓮池書院:培養素養深厚的閱讀者,培養熱愛生活的表達者。“語文”“歷史”“思品”“地理”四大文科科目進行整合,打通分科渠道,跨學科課程綜合化,綜合課程生活化,為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環境、積極適應社會發展、主動參與社會生活,提供相關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人文社會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如“重訪絲綢之路”:初識絲路、絲路史話、絲路文化、海上絲綢之路、絲路貢獻。endprint
國際理解學院:培養視野開闊的文化者。國際理解學院開設Drama Club(英語舞臺劇俱樂部)、Broadcasting Club(雙語主持、廣播俱樂部)、Science Club(原版電影配音俱樂部)等課程。同時,學校進行了英語與世界歷史、世界政治整合,為初中學生正確認識國際環境、積極適應社會發展、主動參與社會生活,提供相關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具有國際視野,對人文社會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
張玉奎科技研究院:培養善思善用的活學者。保師附校著名校友張玉奎院士回母校創建“張玉奎科技創客教育學院”,建設實驗室群,創建創新實驗室項目,加強探究性實驗,帶領師生玩中學、做中學,開設以創新實驗為核心的生物、物理、化學課程整合。如微生物的戶口簿和檔案,自制投影儀、冷熱水淋浴器、太陽能動力小火車等。
2.主題式整合
即概念驅動式課程整合。德育課程圍繞如何“立德樹人”主題,通過主題學習與主體教育融合,尋找解決育人問題的多種途徑,其主題學習來源于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現實問題,由師生共同參與開發或學生自覺發現。學習中浸潤教育,形成了六大主題教育框架:“自主管理生活教育”“發明創新品格教育”“文明包容理解教育”“實現價值公民教育”“仁愛互助愛的教育”和“走向未來領袖教育”,避免學科間的相互割裂,所有學科找到主題其融入點,形成合力,發揮了學科整體育人的優勢。
例如,七年級“品格教育”下的項目主題“解碼青春期”以“特征/認同”為重大概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把學科組內部以及各學科之間的概念和思考模式結合起來。語文、英語學科以“自我表達”為相關概念,通過群文閱讀,探究如何實現自我表達得到自己和他人的認同,培養學生的交流技能、情感掌控技能;數學學科以“表示法”為相關概念,通過設置青春期身心認知變化的調查問卷,鍛煉學生統計分析技能。
3.創生式整合
即活動驅動式課程的整合。學校將活動轉化為課程, 超越學科邊界,搭建促使多學科融入、多資源利用、多元素融合的載體,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創造出自己的作品,得到綜合素養的提升。如依托學校序列活動—“戲劇節”,戲劇課取代傳統的音樂、美術課。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表演、編劇、舞美、道具、配樂等不同的分工,邊學習、邊實踐,提高對藝術的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在表達、溝通、團隊合作能力等方面得到長足發展,實現“全人”發展。
二、多舉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保師附校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實現線上線下“四協同”模式,營造師師、師生共生氛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從而改革課堂教學,實現師生素養共贏。
目標協同。保師附校提出培育優秀創新人才教師隊伍建設目標,以思想道德為中心,提高教師學科教學知識(PCK),全面提升教師的綜合文化素質與專業學科素質,以生為本、高潔挺立、向上生長,通過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打造和諧生動的教育生態,實現教師與學生共生共贏。在課程與教學再造中,學校實施項目研究,開展“我的教學主張PCK”主題研訓,包括讀懂課題、讀懂課程、讀懂學生、讀懂生活。
教研資源協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涵養“高潔”品質。一是確定主題,自主選擇。保師附校教師與北京大學、北京市第四中學名師等共商課題,進行同課異構;二是通過網絡,進行聽評課直播,相互點評;三是分析數據,依據數據進行評課,青年教師觀看學習;四是教師根據學情進行個性化備課,才能走進課堂,從而促進課程領導力提升。
資源共享、思維共振。附校教師與京津冀名師團隊實現合作共贏,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教師的智慧力量絕不是向學生灌輸知識,精彩的課堂亦非淋漓盡致地表現自己的才華。學生是具有獨特個性、發展潛能的人,教師要用智慧去啟迪智慧,用思考去激發思考,用善問去點燃發問,給學生一個平臺,他們就能創造驚喜。
跨學段協同,實現課程管理策略轉變。為讓每個學生做最好的自己,學校采取“三三三四”課程實施策略。“三分”即學生分層走課、分組學習,老師分類指導。“三選”即讓學生根據自身能力自主選擇目標、任務、作業。“三速”指老師根據學生的差異,確定不同的教學速度、方法和輔導計劃,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四制”即在初中部實行走班制、導師制、學分制和學長制。英語、數學、物理、化學學科實行“四步走班”。第一步是“興趣走班,學院管理”。各年級學生根據自己興趣選擇課程,進入六大學院管理體制。第二步是“就近走班,單元教學”。初中各年級分為4個單元,學生在單元內分層走班學習。A1層基于課本,夯實基礎;A2層整合教材,拓展內容。第三步是“個性走班,導師指導”。在三大課程廣場,按照“學生特需—老師特備—學校特供”的原則,打破統一課表、進度、地點,實現個性化學習。第四步是“跨段走班,彈性學制”。打破學段界限,依據現有水平組建嚴修學院,開設國際課程,實行學分制評價。
學習方式協同。保師附校通過綠色課堂文化的創新,打造讓學生樂學、會學、學好的新型學習模式,開展了以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為中心的一系列課堂文化創新和學習模式改革,取得了顯著效果。教師由“課本型”向“開發型”轉變,由“專家定課程”向“學生共同參與定課程” 轉變,由“傳授者”向“搭臺者”轉變。
三、多渠道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協同創新的文化體系和多元自主的培養模式中,保師附校的學生不僅在綜合素質和專業興趣兩個方面得到長足發展,在各級各類比賽中屢創佳績,而且在國內、國際升學、國際交流、科技創新、特長發展的條條大路上,附校學子人人都有發展方向,一次次書寫附校的歷史華章。
綠色升學路—保師附校連續三年中考實現教育增值,在“因材施教”基礎上的“人才加工能力”逐年提升,省級示范性高中錄取人數均居市區之首,遙遙領先,且屢創新高。李佳澤同學一舉闖進了2016年保定市中考前十名,他還是唯一的中考數學滿分獲得者,同時他還體現出了成為優秀人才的潛質。
特長發展路—有“小李娜”之稱的“明日之星”儲佳玉把國獎獎金捐獻給母校,成立“儲佳玉基金”;有河北省年齡最小的國際象棋大師楊弋靜;有參加央視少兒春晚節目錄制的舞蹈團隊;有河北省射擊冠軍張昊乾等。
科技創新路—2015屆王瀚智設計“會飛的大橋”獲國家級金獎,附校“創客學院”的學生們參加國內、國際比賽均得獲大獎。
國際交流路—2015屆畢業生中的王瀚智同學在八年級以托福107分、美國中考ssat2250分(總成績的95%)被美國頂尖私立高中Cranbrook錄取;2016屆、2017屆畢業生吳一迪、王婧雯同學順利考入新加坡高中。
這些耀眼的成績閃耀著附校學子核心素養的光芒,他們在努力中收獲成功,在拼搏中收獲成長,為這所百年老校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生長點。如今,“盡本分,盡本能,求發達”已內化為每一名附校人的精神基因、責任擔當。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培育優秀創新人才,任重而道遠,百年附校再揚征帆為遠航!
(作者系河北保定師范附屬學校校長)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