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報紙新聞語言一直在變化與革新,呈現了差異化的語言特性。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語言對報紙新聞語言產生了巨大影響,傳統嚴肅、嚴謹的報紙新聞語言逐漸發生變化,開始注重語言的平民化、趣味性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媒體在語言應用上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受新媒體環境的影響,報紙新聞語言也暴露了一些缺點和不足。因此,相關報紙工作人員要把握語言變化,強化語言規范,保障報紙新聞語言的正向發展。
【關 鍵 詞】新媒體環境;報紙;新聞語言;變化;規范
【作者單位】張琳,遼寧工業大學文化傳媒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遼寧省教育廳科研基本業務費項目“遼寧省城市形象廣告傳播效果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W2016
15413)。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識碼】A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已經成為現代媒體的必然發展趨勢。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要想保持不斷發展,就一定要在內容、語言等方面進行積極調整。以報紙為例,在新媒體環境下,報紙新聞在語言的選擇上要更加貼近社會現實,迎合大眾口味。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報紙新聞在對語言進行革新的過程中,既要學習新媒體的語言風格,滿足大眾對語言風格的新需求,又要堅持報紙新聞的原則,突出報紙新聞的特點,為報紙新聞語言探尋出一條規范化發展的路徑。
一、新媒體環境下報紙新聞語言的變化
1.貼近大眾,深入草根
草根化、接地氣是新媒體語言顯著的特點。在新媒體環境下,報紙新聞語言也逐漸向新媒體語言風格轉變,絕大多數傳統新聞媒體開始貼近社會大眾,走草根路線。這種轉變顛覆了報紙新聞過去嚴肅的表達方式,語言的平民化使傳統媒體更易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草根化語言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口語化嚴重。草根語言多源于生活,與報紙新聞慣用的書面語言不同,草根語言更傾向于口語化。第二,簡單直接。草根語言以樸素見長,在語言表達上更加簡單直接,容易理解。第三,摻雜部分土語方言。草根語言融入了地方性特色,在運用的過程中經常還會摻雜部分土語方言,凸顯地方特色。例如,《人民日報》曾用標題“再迎暴雨,北京有譜了”。第四,生動形象。草根語言就是社會大眾的語言,是社會大眾最容易接受的語言,在表達上更加生動形象。例如,《人民日報》曾用標題“黨員的‘保質期應是一輩子”。
2.多元發展,相互滲透
新媒體相較傳統媒體更加開放、包容,在文化、語言等方面都實現了多元化發展,不僅將國內各地區語言充分融合在一起,而且吸收了國外的語言,形成了具有特點的新媒體語言,增加了社會大眾對新媒體語言的接受度。報紙新聞語言順應了新媒體這一發展趨勢,也將滲透性語言運用到了報紙新聞編輯之中,例如,在新聞中加入外國單詞,借用方言、直譯拼音等。這種滲透性語言的應用,實際上是媒體國際化發展、綜合化發展的直接體現,有效豐富了報紙新聞語言的表現形式。
3.詞匯多樣,語體豐富
詞匯是組成文章的必備要素。在報紙新聞編輯的過程中,編輯人員能夠通過詞匯的選擇,突出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傳統的報紙新聞語言多以傳統詞匯為主,而新媒體語言則呈現新、奇、特的特點。新媒體在新聞編輯過程中會加入網絡語言,如喜大普奔、累覺不愛等。除此之外,一些經典方言、游戲語言和電影對白等也會成為新媒體語言的素材。外國詞匯也會時常出現在新媒體語言中,如歐尼、歐巴和freestyle等。在這種情況下,報紙新聞語言應順應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對語言進行適當的調整。例如,《北京青年報》曾用標題“當‘榮耀變成農藥,誰來解毒”。
除了詞匯更加豐富多樣,報紙新聞語言在語體上也愈發豐富,在傳統語體的基礎上增加了現代語體的應用,例如,甄嬛體、將軍體等。這些語體都是從某一事件或小說中演化而來,報紙通過運用特殊語體,能夠增加新聞的幽默性,提升新聞的趣味度。語體融合也是當前報紙新聞語言的主要變化之一。在一篇報道中融入不同語體,能夠讓報道更加立體,敘述更加直觀、生動。
二、新媒體環境下報紙新聞語言暴露的問題
1.缺乏分寸,流俗媚俗
當前,很多傳統新聞媒體對草根語言的認識存在誤區,認為草根語言就是以俗見長,過分強調語言的通俗性,導致新聞報紙語言偏離正常方向,出現流俗、媚俗的現象。其中,最典型的問題就是名稱的低俗化,例如,用低能、弱智等粗俗的語言形容智力殘障人員;“撕逼”“屌絲”等詞匯也赫然出現在報紙新聞中。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較多,一方面是由于當前大眾文化中存在粗俗、媚俗的部分,很多粗俗的語言在網絡環境中成為流行用語,在大眾視野中得到普遍應用;另一方面,新媒體的出現增加了傳統媒體的壓力,在與新媒體競爭的過程中,通俗化成為報紙新聞必然的選擇。但是究其根本,最核心的原因仍是新聞媒體在語言尺度把握上出現了問題,沒有明確語言應用的底線,報紙新聞語言規范性不足,在通俗化的道路上逐漸走偏、走遠[1]。
社會大眾對報紙新聞這種過分流俗化的發展表現了不同的態度。部分人認為這種接地氣的語言表達方式將報紙新聞拉下了神壇,拉近了大眾與媒體的距離。但絕大多數人對這種粗俗、媚俗的表達方式持反對態度,認為報紙新聞在語言的選擇上應與其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相符合,要主導社會正向文化,堅持報紙新聞的編輯原則。
2.語言隨意,表意不清
中老年人是報紙新聞的主要閱讀群體。通過對這部分讀者進行走訪調查,筆者從中了解到,很多中老年讀者在閱讀報紙新聞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詞匯意思不明,語句難以理解的狀況。部分新聞媒體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中老年人與社會脫節,難以接受社會新鮮事物,但是對問題進行深究,我們發現,其根源在于報紙新聞在語言應用上過于隨意,忽視了報紙新聞應保持的嚴謹性。例如,報紙新聞有時會出現中英文混雜的現象,一些生僻的縮寫會被引入文章中,這些都會給讀者的閱讀帶來困難。而在中文的應用上,報紙新聞語言也出現了表意不清的現象,例如,過分簡化標題,導致信息混淆;過分追求亮點,忽視新聞本身。例如,《干了112天,終于濕了》一文,該新聞內容為深圳地區干旱結束,普降暴雨,而從標題上看,讀者很難了解文章想要表達的主旨。這不僅影響了報紙新聞的正常傳播,還會對新聞媒體的形象帶來損害,降低傳統新聞媒體的權威性。endprint
3.職業失范,語含歧視
報紙新聞在敘述過程中,要客觀公正,要將真實的事件還原給社會大眾。但是,當前,部分新聞從業人員很難堅持新聞行業最基本的職業操守,在報道中加入個人情緒或使用帶有歧視性色彩的新聞語言。這些都是新聞從業人員自身職業操守缺失的表現。新聞從業人員將個人感情帶入新聞報道中,用自己的好惡對社會大眾進行引導,是新聞工作的大忌。另外,報紙新聞語言使用上的不恰當,存在歧義,都對報紙新聞觀點的表達帶來負面影響。例如,報紙新聞稱呼賣水果的個體商人為水果販子;稱打工人員為打工仔。這些詞本身就帶有一定的歧視色彩,將帶有歧視性的詞匯放在報紙新聞中,加重了歧視的分量,會引發當事人及社會大眾的反感[2]。
4.詞義泛化,忽視語法
不同時代的語言都有獨特的時代特征,會出現一些具有時代特點的新詞匯、新語言,例如,民國時期的“丹白桂”(香煙)、“梵婀玲”(小提琴)。當前,我們也有屬于這個時代的語言,例如,“粉絲”“腐女”“裸婚”等。這些詞標新立異,運用廣泛,但是從語法角度分析,這些詞絕大多數與語法規定相背離,違背造詞規律。并且,在語句的應用上,現代報紙新聞語言也存在較為突出的隨意性,在詞匯的順序、修辭的應用上等都嚴重失范,例如,“很女人”“很爺們”“被下崗”“被小康”。這些詞匯、語句在應用過程中,本意是希望能夠增加報紙新聞語言的情感內涵,如增加調侃性、幽默性等,但是部分新聞媒體由于過分追求新詞語、新詞匯,往往牽強附會,生拉硬拽,將部分新詞語硬套在文章中,導致文章在語法、語意等方面出現問題。
三、新媒體環境下報紙新聞語言規范路徑
1.突出新聞特性,把握新聞特點
新媒體環境下,報紙新聞要保證質量,規范新聞語言,首先要明確報紙新聞與新媒體資訊之間的異同,并重點對差異進行分析。報紙要堅持新聞的特性,把握新聞的特點,在保障新聞語言客觀、嚴謹、生動和健康的前提下,順應新媒體發展趨勢,革新報紙新聞語言。首先,報紙新聞要忠于事件的表達,無論選擇何種語言,其目的都是對事件進行客觀、準確的描述。其次,報紙新聞語言要符合語法要求,報紙作為主流媒體,應肩負起主流媒體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最后,報紙新聞表達應克制情感,避免選用情感過于激烈、傾向性較為明顯的語言,秉持客觀理性的態度進行報道。當然,除上述提到的注意事項外,語言的流暢性、趣味性和優美性也是報紙新聞應予以重視的問題,所以新聞媒體應關注社會變化,了解大眾閱讀喜好,將新聞特性與大眾需求融合在一起,兼顧報紙新聞語言的草根性和規范性。
2.合理引入新詞,注重詞匯篩選
報紙新聞語言中引入新詞,能夠打破傳統報紙新聞的呆板性,增加社會大眾對報紙新聞的關注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媒體環境下,新生詞匯層出不窮,很多新詞的普及率并不高,僅在特定的范圍中傳播。而報紙新聞主要針對社會大眾,讀者群體廣泛,因此,這部分詞匯并不適合引入報紙新聞中。由此可見,報紙新聞在進行語言選擇時,應注重對詞匯的篩選,合理引入新詞,減少小范圍詞匯的應用。除此之外,一些過分古怪、生僻和存在歧義的詞匯也應減少應用[3]。
3.做好詞語分類,掌握用詞規律
漢語具有較高的靈活性,語意可以通過不同詞匯進行表達,同一詞語可以找到多個詞語進行替代。但是在報紙新聞編輯過程中,我們應對這種替代進行適當限制,對特殊詞匯進行嚴格限定。鑒于此,新聞媒體應做好詞語的分類,明確哪些詞語具有可替代性,哪些詞語為固定搭配,不可替代。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讓讀者能夠快速讀懂新聞大意,抓住新聞重點,報紙新聞在編輯過程中應減少復雜語句的應用,確保語言的簡單明了。同時,報紙新聞語言的生動性十分重要,與平鋪直敘的語言相比,具有象征意義的詞匯更能引發社會大眾共鳴,例如,炒魷魚、大跌眼鏡等。由此可見,報紙新聞語言的應用具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新聞媒體應注重對這種規律進行總結,保障新媒體環境下,報紙新聞仍能保持正向健康的發展趨勢。
4.拒絕媚俗,過濾新聞語言
報紙新聞語言過于粗俗、流俗,已經成為當前新聞媒體的通病,這種現象的出現與新媒體有著直接的關系。從報紙新聞發展的角度分析,語言的通俗化轉變對報紙新聞的進一步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過分偏重通俗,將低俗、媚俗等同于通俗,則會對報紙新聞的發展起到反作用。因此,新聞媒體工作人員應區分開通俗和媚俗,正確理解通俗的含義,在進行語言應用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貼近大眾,選擇更符合大眾口味、更利于大眾接受的語言;另一方面,則要對新聞語言進行過濾,在選擇口語化的表達方式時,將粗俗、低級和帶有歧視性的詞匯從報道中剔除。在選擇報紙新聞語言的過程中,媒體工作人員應針對語言環境、讀者群體和新聞性質進行綜合的考量,根據不同的讀者群、語言環境等選擇合適的語言[4]。
5.完善相關立法,實現語言監督
通過立法對報紙新聞語言進行約束,是實現報紙新聞語言規范的有效途徑。當前,我國在這方面的立法還有待完善,尤其缺乏對網絡語言的約束,而這也是造成新媒體語言隨意化、粗俗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鑒于此,我國應從新媒體發展實際情況入手,對現行法律進行完善,強化法律法規對新聞語言的約束作用。首先,我國政府相關部門應對現有法律法規予以落實,對違反法律法規的新聞報道進行嚴肅處理;其次,要對報紙新聞語言應用現狀進行了解,找出存在的現實問題,通過立法的方式解決問題;最后,重點關注網絡語言的變化,對網絡語言失范問題進行嚴厲打擊,在保證網絡語言自由發展的同時,確保網絡語言健康發展。此外,為了增加報紙新聞語言的規范性,相關部門還應發揮讀者的作用,建立輿情監督系統,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搜集社會大眾對報紙新聞的意見,鼓勵社會大眾對報紙新聞進行舉報。針對舉報信息,相關部門應及時行動,一經查實要嚴肅處理,并將處理過程、處理結果等公布在相關網站、論壇上,增加社會大眾對報紙新聞語言規范性的關注,降低報紙新聞語言失范的概率。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環境下,報紙新聞語言產生了較大的變化。這其中存在著利弊兩個方面:一方面,新媒體環境推進了傳統報紙新聞語言的創新與變革,為報紙新聞語言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另一方面,新媒體環境增加了報紙新聞語言的問題,不利于報紙新聞語言的健康發展。鑒于此,新聞媒體應對新媒體環境有理性的認識,降低新媒體對報紙新聞語言的負面影響,增加報紙新聞語言應用的規范性,促進我國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卜榮珍. 微信服務在圖書館的應用研究[J]. 山西檔案,2016(29):73-75.
[2]閆月玨. 地區性傳統紙質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生存與發展研究[J]. 出版廣角,2017(16):42-44.
[3]杜娟. 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傳播模式融合思辨[J]. 出版廣角,2017(8):43-45.
[4]曹嘯江. 關于報紙新聞語言規范方面的點滴思考[J]. 中國地市報人,2015(10):67-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