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舉行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理清了金融監管與金融發展的方向和關系。概括來說,金融監管要“強”,“要把主動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做到“四早”;金融發展要“穩”,要遵循金融發展規律,要強化其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天職和宗旨。
在我國金融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發展的早期,基本上是照搬國外的現成做法。在我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鞏固之后,之前的這種做法已經不合時宜了。我們不反對學習借鑒外國有益經驗,但必須立足國情,從我國實際出發,準確把握我國金融發展特點和規律,不能照抄照搬,既要積極有為,又不可操之過急,一切發展都要以我國的根本利益和經濟安全為依據,順勢而為,水到渠成。
本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若干提法,就充分結合了我國現階段金融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由此提出的監管、發展理念也就非常“接地氣”。
對于如何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四早”的要求,即“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要做到這“四早”,需要各個監管部門切實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其中建章立制是當前最迫切的工作之一,要以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提高功能監管能力,重視行為監管。唯此,金融強監管才會落到實處。
今年以來,主要金融監管部門都重新梳理了各自領域的監管措施,對口子開得太大的業務進行了收攏,對太過于激進的投資行為進行了約束,為影響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非理性行為戴上了“緊箍咒”。
這些措施包括央行將表外業務納入MPA考核,銀監會推出若干措施引導資金脫虛向實,保監會規范險資在股市上的投資行為,證監會扎緊上市公司重要股東非理性減持的籬笆等。這些措施有效地化解了金融領域潛在或者已經露頭的風險。如果按照“四早”要求來對照的話,這些對金融亂象的整治措施已經進入了第三個甚至第四個層次了。
強調監管的協調統一,是本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重要內涵之一。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金融監管協調、補齊監管短板。具體措施是,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金穩會辦公室放在央行),強化央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范職責。
這就解決了協調監管向誰看齊的問題。央行隨即表態稱,要履行好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職責,加強金融監管協調;銀監會則強調,堅決服從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領導,主動配合央行履行宏觀審慎管理職責;證監會也強調,自覺服從并緊緊依靠委員會辦公室(央行)的牽頭協調,切實做好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其他部門也做出了類似表態。
在有了這些共識之后,今后的金融監管就會更加協調統一,這是金融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對于金融業的穩定健康發展,本次會議強調了“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這個定調從根本上劃清了金融脫實向虛和脫虛向實的界限。金融領域的創新發展,只要是基于實體經濟需要,為實體經濟服務,就會受到鼓勵并有著遠大的發展前景。而那些只是在金融體系內空轉、“左手倒右手”的創新,都是強監管的對象。
金融業該從哪些方面著手為實體經濟服務呢?從大的方面來說,就是要“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從具體從面來看,則是優化結構,完善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體系,進而引導金融業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促進融資便利化、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保障風險可控。
只有符合這些基本要求的金融創新,才是有生命力的創新,才是在履行金融的天職。
總之,金融強監管與金融穩發展并不是矛盾對立的,它們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少了哪一面這枚硬幣也就不再具有貨幣價值了。所以,金融“監管經”與“發展經”都要念好,且要實現協調統一。現在,隨著金穩會的成立,無論是監管還是發展,在節奏、力度和方法上的協調把控都已不再是難事。我們期盼著一個能夠匹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金融市場的誕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