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王子》是法國作家圣埃克蘇佩里的經典作品,它因富有詩意的童話形式和真摯感人的情感內容深受讀者喜愛,在經歷歲月的洗禮之后,依然保持著迷人的色彩。文章從唯美含蓄的表現形式、人性回歸的多重主題、存在主義的呈現以及經典文本的現實意義四個角度來探討《小王子》跨越時間與國界的經典文學意義。
【關 鍵 詞】《小王子》;經典文學;表現形式
【作者單位】王慧,景德鎮陶瓷大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16YB119)階段性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小王子》于1943年在美國出版,先后被譯成200多種語言。這本童話書一經出版便受到世界各地讀者的廣泛認可,全球發行量有5億多冊。《小王子》的中譯本高達80多種,是目前國內擁有最多譯本的外國文學作品,深受中國讀者的喜愛。著名翻譯家周克希說:“有的書,七八十歲了,還很年輕。”《小王子》就是這樣一本書,跨越時間與國界,受到不同時代、種族的人們的喜愛。
《小王子》采用第一人稱敘事,通過在沙漠中與小王子相遇的“我”,講述了小王子游歷七個星球,見識成人世界后,最終在狐貍的啟發下找回本真,回到自己星球的故事。在這個寫給大人的童話故事中,圣埃克蘇佩里以敏銳的兒童視角和詩意的書寫方式,描述了小王子不斷尋找自我的過程,探討了現代社會人性的失落與回歸的哲理。正如法國作家莫洛瓦所說,《小王子》“在富有詩意的淡淡哀愁中蘊含著一整套哲學思想”,在直白樸素的文字背后隱藏著對人性的深刻反思。周國平說:“《小王子》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門,一扇通往心底最純凈處之門。”《小王子》的文學魅力在于唯美的童話表現形式,在于通過童話故事向讀者傳達人生哲理的文學價值。本文將從唯美含蓄的表現形式、人性回歸的多重主題、存在主義的呈現以及經典文本的現實意義四個角度來探討《小王子》跨越時間與國界的經典文學意義。
一、唯美含蓄的表現形式
在《小王子》中,圣埃克蘇佩里憑借非凡的想象力,為讀者創造了一個夢幻般的童話世界,向讀者展現了一幅唯美瑰麗的畫卷,同時,他運用象征主義的創作手法,含蓄地向讀者傳達人性的哲理。
1.唯美的童話敘事方式
首先,《小王子》采用了傳統的圓形敘事結構。圓形敘事結構常常被運用于童話故事的創作中。在西方文學作品中,“背井離鄉的英雄,歷經艱難險阻重返家鄉”的故事屢見不鮮。蘇聯評論家普洛普在其著作《故事形態學》中嘗試了“英雄離家—尋求奇跡—歷經險阻—回歸家鄉”的童話敘事結構。從整體上看,《小王子》采用的結構與之相似。一方面,作者以“我”的成長經歷為敘述起點,又以“我”的人生感悟為敘述終點,形成了一個螺旋式上升的圓形。另一方面,小王子的經歷是故事的主體——他與玫瑰花發生矛盾,遠離家鄉,先后去了七個星球,最終返回家鄉,形成了“離家—回鄉”的圓形敘事結構。
其次,作者在《小王子》中巧妙地建構了敘事時間。羅馬尼亞學者波普指出:“童話的開頭是將兒童從現實引進非現實之中,結尾則把他們由非現實帶回現實之中。”《小王子》的時間安排體現了這一點。一方面,從整體結構來看,《小王子》采用了“順敘—插敘—順敘”的敘事手法,故事的中心在“我”與小王子之間來回轉換,形成了虛實結合的童話敘事模式,帶給讀者奇妙的閱讀體驗。另一方面,從文本內容來看,作者采用了“雙重時間”的敘事模式,即“我”的時間和小王子的時間是交錯的。《小王子》以講述“我”的日常生活開始,逐漸過渡到六年前“我”與小王子相遇的回憶,然后順利引出小王子的故事,實現了敘事時間的巧妙過渡。圣埃克蘇佩里通過對敘事時間的精心安排,將隱含在童話故事中“所有大人都曾是孩子”的觀點傳達給讀者。
2.含蓄的象征手法
《小王子》中的象征意義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純真、美好的兒童世界。主人公小王子是故事的核心,也是兒童世界的代表人物。小王子與美麗的玫瑰花共同生活在遠離塵世的B-612星球,他是這個小星球的唯一居民。小王子從未受到成人世界的侵擾,保持著內心的純真與美好,但他的內心又是孤獨的,他渴望與成人交流,尋求成人的關懷,卻總被成人世界拒絕。圣埃克蘇佩里筆下的小王子是人類童年的象征,表達了作者對純真、美好的童年的懷念,以及對成人世界回歸本真的渴望。
第二,虛偽、貪婪的成人世界。在七個星球中,小王子先后遇到了國王、商人等人,這些人是成人世界的代表人物。國王是權力的化身,他醉心于權勢,要求臣民絕對服從;商人是金錢的象征,他對財富的追求貪婪無度,不停地計算自己星球的星星,腦子里只有數字,泯滅了人性;地理學家將全部精力放在他的鴻篇巨制上,忙得沒有時間理睬小王子;愛慕虛榮的人則希望受到所有人崇拜……小說赤裸裸地揭示,成人世界充斥著虛偽、貪婪、盲目和教條,缺乏童真和美好。
第三,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的交匯。飛行員是成人世界的代表之一,也是唯一可以與小王子溝通的成年人。他與小王子初遇時溝通困難,是因為他長期處于貪婪、虛偽的成人世界中,內心的純真、美好被隱藏和封閉了起來,直到小王子的童真喚醒了飛行員的內心,他們才得以溝通。小王子與飛行員的交流象征著成人世界找回失去童心的可能,這也是本書的主旨所在,即呼吁人們尋找本真。
《小王子》中還有一些動物、植物具有象征意義,它們是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的黏合劑,象征著人類以外的世界,人們在它們身上獲得回歸本真的啟發。
二、人性回歸的多重主題
在《小王子》中,我們既能看到作者對冷漠、虛偽的成人世界的抨擊,也能看到他對人性本真的贊美。圣埃克蘇佩里通過全景式的人性展現,表達了對人回歸本真的渴望。
1.雙重人性的沖突
首先,圣埃克蘇佩里透過小王子的眼睛,揭露了成人世界的虛偽和貪婪。小王子在旅行中遇到各種各樣的成人,人性的本真在他們身上已經消失殆盡,物質化與世俗化使這些人的生存環境骯臟不堪。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陷入精神荒蕪的惡性循環。一方面,人們內心極度空虛,渴望通過占有權力、金錢等來填滿空虛,使精神變得充實;另一方面,越是追逐欲望,人們越是容易陷入無盡的空虛。正如小王子所說:“他們都很怪。”作者通過小王子之口,運用童真的語言,給了成人世界有力的一擊。endprint
其次,圣埃克蘇佩里經歷了戰爭、世俗的洗禮,目睹了成人世界的虛偽和貪婪,因此對人類失去的童真極度渴望。他在孤獨的生命旅程中,塑造了具有相似生命體驗的小王子形象,表達了對生命本真的贊美。小王子天真無邪,擁有一頭美麗的金發,無憂無慮地生活在自己的小星球。他的世界不曾被成人污染,是人類理想的生活家園,也是作者渴望的生命歸宿。
至此,圣埃克蘇佩里建構了成人與兒童兩個對立的世界,小王子的純真、美好與成人的貪婪、虛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雙重人性的和解
周國平曾說:“我們或許可以把全書的中心思想歸結為一種人生信念,便是要像孩子那樣憑真性情直接生活在本質之中,而不要像許多人那樣為權力、虛榮、占有等表面的東西無事空忙。”這種說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一方面,圣埃克蘇佩里在書中抨擊了成人世界虛偽的價值觀,塑造了天真美好的小王子形象,表達了對童真的渴望;另一方面,作者安排小王子游歷成人世界,在那里他既看到了貪婪與虛偽,也學會了愛與責任,最終回歸他的世界。如果作者僅僅是為了告誡人們要像孩子一樣憑真性情生活在這個世界,那小王子的出走與回歸就變成了虛擲光陰。
小王子走出自己的星球,離開日日相伴的玫瑰花,實則是內心的孤獨所致。他先后游歷七個星球,渴望尋找一個能與自己交流的大人,但忙碌的人們卻并不想和他交流。飛行員在虛偽的成人世界里游蕩已久,懷念兒時的純真、美好,內心的孤獨使他渴望走出成人世界,回到天真爛漫的兒童世界。渴望成為大人的小王子與渴望回到童年的飛行員相遇了,他們由一開始的無法溝通到后來的互相交流,這其實是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的和解,飛行員找回了失落的童真,小王子學會了成人的愛與責任,二者最終回歸自己的世界,這正是作者的意圖所在。
3.人性本真的回歸
小王子在旅行的最后一站遇到了狐貍,終于結束了孤獨的旅程。狐貍告訴他:“你只能了解自己馴養的東西,通過馴養建立感情的聯系。”“愛是一種責任。”小王子終于明白了玫瑰花的感情,明白了愛與責任,回到了自己的星球。而飛行員也修好了飛機,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小王子和飛行員最終回到他們一直逃離的現實,但他們的心境發生了變化。小王子懂得了要對自己馴養的對象負責任,變成了成熟的兒童;飛行員懂得了要在紛繁的世俗中保持童真,變成了“天真”的大人。
成人世界和兒童世界在二重對立的矛盾中走向和解,成人與兒童最終回歸各自的生活。一方面,成人找回了失去的童真,再次回到成人世界中,貪婪、自私、虛偽的欲望不復存在,人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回復最初的美好。另一方面,兒童學會了責任和愛,回到兒童世界后,那些任性、任意揮霍愛的特質不復存在,因此得以健康成長。這正是圣埃克蘇佩里的意圖,亦是本書的核心主旨。
三、存在主義的文本呈現
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其基本特點是從人的角度考慮問題,觀照人的生存狀態,探討人的心理體驗與社會現實的關系。圣埃克蘇佩里經歷了殘酷的戰爭,面對荒謬、貪婪和異化的資本主義現實社會,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人類本性的回歸上,對人性的最初形式和人性回歸的意義進行了深刻反思。
1.孤獨、荒誕與焦慮的人生體驗
存在主義認為,孤獨是我們適應這個世界的必然行為。小王子是孤獨的,他每天的生活只是澆花、除草、清理,一個人看四十三次日落,與其說他出走是因為玫瑰花的驕縱,倒不如說是因為他內心的孤獨。小王子的孤獨使得他極度渴望交流,正如薩特所說:“存在先于本質。”小王子只有通過與他人建立聯系,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排遣內心的孤獨。因此,他先后游歷七個星球,渴望能遇到可以和他交流的人。但與人建立聯系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簡單,在走出自己的星球后,他一直行走在荒誕的世界中。他見識了為金錢、權勢忙碌的國王和商人,為了戒酒而喝酒的酒鬼,以及只顧創作鴻篇巨制卻對自然景色漠不關心的地理學家。這些人在他眼中是奇怪的,亦是荒誕的。成人世界的人精神的沉淪、人性的異化以及荒誕的存在狀態使小王子大為驚訝,他沒有找到可以交流的人,內心的孤獨依舊沒有得到排遣,因此陷入了深深的焦慮。焦慮是人在進行選擇時,面對各種可能時所產生的一種情緒。一方面,小王子不理解成人的生活狀態,不明白他們為什么這樣荒誕地生活。另一方面,小王子不知道自己苦苦追尋的到底是什么,或者是否存在,只能漫無目的地繼續流浪,但他最終通過狐貍的一番話明白了自己所尋找的本真,也明白自己存在的意義。
2.人性回歸與現實關懷的表達
存在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逐漸被自己的小圈子局限,沉湎于享樂,缺乏對社會的關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趨冷漠。圣埃克蘇佩里筆下的國王和商人等人,忙著追逐權力與金錢,他們拒絕與小王子進行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即使是飛行員,一開始他與小王子也存在交流障礙,這是被現代社會異化的人的真實寫照。
《小王子》的核心主旨是成人與兒童對各自生活的回歸,在存在主義視野下,表現為人們責任感的回歸。存在主義主張人應該承擔責任。圣埃克蘇佩里借狐貍之口告訴小王子:“人對他馴養的動物負有責任。”因此,小王子才最終回歸他的星球。對小王子來說,責任是他意識到自己存在意義的重要原因。成人世界因為缺少與小王子類似的渴望與人交流的童真,變得冷漠、疏離,飛行員在找回失去的童真后又回到了成人世界,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實現了自我的回歸。由此可見,人性的回歸與社會現實密切相關,回歸不是指成人對回到兒童時代的渴望,而是指他們在找回失落的童真后,依然回歸現實生活。
在圣埃克蘇佩里的筆下,小王子與飛行員都是社會生活的叛逃者,他們在面對個人的孤獨、社會的不堪時選擇了逃避,最終在個人存在意識的驅動下,回歸社會現實,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小王子》繼承了存在主義對人性的重視與關懷,凸顯了深厚的人文情懷,因此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文學作品。
四、經典文本的現實意義
時至今日,《小王子》仍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不同身份背景的讀者,以《小王子》的故事為題材改編的電影、話劇、音樂等,都在各自領域取得了突出成績。圣埃克蘇佩里筆下的小王子的形象已經成為經典的文學形象,作品中“人性回歸”的主題以及對社會現實的關懷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工業文明飛速發展,現代社會的人們被物質和欲望包圍,急功近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趨于利益化,缺少真正的心靈溝通與交流,因此,各種違背社會倫理、破壞人際關系和諧的荒誕不經的事情屢屢發生,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便在于找回失落已久的童真。另一方面,科技的不斷進步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面對面交流成為當今社交的奢侈品,忙碌的人一旦停下來就會陷入極大的精神空虛。因此,人們迫切需要填滿空虛的內心,給荒蕪已久的精神樂園種下人性最初的美好種子。
《小王子》仿佛一劑治療人性缺失的精神良藥,因為每個時代的人都同樣面臨精神與物質二元對立的問題,所以時隔七十多年,《小王子》依舊如此暢銷。70多年前,圣埃克蘇佩里通過這部作品,呼吁人們尋找失落的童真,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在人與人之間建立和諧的關系,關注社會、關懷他人,這在70多年后的今天依舊適用。這就是跨越時間的經典文本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法]莫洛亞. 從普魯斯特到薩特[M]. 袁樹仁,譯.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
[2][法]圣埃克蘇佩里. 小王子[M]. 林珍妮,陸洵,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