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司祺
【摘 要】博物館的藏品是一個國家、地區、城市的文明象征,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傳播人類歷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場所,為當代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持和精神動力,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承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博物館 文物保護 文化遺產 服務
伴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提高,也對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館作為文物展覽場所,是人們參觀文物、增長見識的重要平臺,是提高人們精神層次的重要途徑[1]。因此在新時期的大背景下,有必要深入了解赤峰地區館藏文物保護現狀,并針對重點突出的問題探究對策。從而使館藏文物的保護工作不斷向完善化方向發展,使博物館更好發揮其自身效能,服務社會,服務更廣泛的群眾。
一、赤峰地區館藏文物保護現狀
赤峰市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自2013年全面開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以來,截至2016年統計數據匯總顯示,赤峰市范圍內館藏文物有36萬余件(套),包括國家一級文物662件(組),二級文物1544件(組),三級文物2640件(組),約占全區文物總數的三分之一[1]。我市各旗、縣、區共有國有博物館12家,其中,國家二級博物館2家,三級博物館5家。此外,自2008年以來,我市范圍內還成立民營博物館11家。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前所未有成就的同時,也突顯了一些問題與不足。導致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是人員結構與工作環境方面。從事館藏文物保護的專業技術人員配備不足,現有人員缺乏文物保護方面的專業培訓。有些縣級文博單位身兼多職,如文物局、博物館、文物管理所“一套人馬,多塊牌子”。另外,文物保護配套設施不完善,有時甚至連基本的文物保護環境和辦公場地都無法提供保障,更別提文物庫房所必需的防霉、除濕、溫度調節等標準了。可想而知,基層的文保單位想要科學地保管藏品急需有效的人力和資金的投入。
二是基層文保單位的上級政府主管部門對文物保護工作不夠重視,文物保護意識不強,尚未認識到文物保護對于國家和地方行政工作的重要意義。個別地方存在文物保護經費落實不到位、挪為他用的現象。例如,文物保護單位每年都有上級文物主管部門撥付的固定的文保經費,但是經費劃撥到地方政府后,文保單位對專項經費卻沒有支配使用權,即使少量的文保經費都難以被使用于文物保護工作。有些地區,“重考古發現,輕文物保護”竟然成為普遍現象。同時,文物保護及相關業務管理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在我市的文物隊伍中,專業性人才極為匱乏,制約了文物事業的發展。
三是文物保護相關經費嚴重匱乏,資金來源較為單一,無法支撐文物保護工作所需。近年來,由于中央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經費投資逐年增加,部分珍貴文物得以有效地搶救和修復。但由于我市文物數量龐大,所需經費較多,政府的財政收入是文物保護資金的主要來源,受我市各旗、縣、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因素影響,大部分基層文物保護經費無法得到保障,嚴重阻礙了文物保護工作的進程,滯后了區域文物事業的發展。
二、當前形勢下的針對措施
文物保護工作是一項工作時間長、專業性較強的工作。針對當前文物保護工作中突顯的問題,作為文物保護行業的從業人員應認清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積極倡導有關部門加強、推進文物相關領域的宣傳力度,認真落實中央“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的方針,號召全社會為保護好中華優秀文化遺產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針對當前文物保護工作中突顯的問題,我提出以下措施:
首先,加強博物館行業管理和人才隊伍建設具有迫切的重要性。第一,應全面摸清基層文物保護隊伍的整體素質和管理水平,根據具體情況研究、制定文物保護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將規劃實施方案報送上級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積極爭取納入到地方政府事業發展總體規劃。第二,加強文博管理干部和一線業務人員的隊伍建設。一是采取專業培訓的辦法。挑選單位從事館藏文物保護專業性崗位、具有一定實踐基礎的人員,委托專業院校及部門進行重點培養。二是根據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自培。由主管文物部門組織轄區內各文博單位,開展館藏文物保護專項業務培訓班,邀請上級部門及高校專家、學者對基層文博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使其了解文物調查、文物保護的基本知識和法律法規。三是加強與高校和上級文物部門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和借鑒高校的學術資源和上級部門的管理經驗,在促進專業人才培養的同時提升我市館藏文物保護工作的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性強的文物保護工作隊伍[2]。
其次,國家的發展,既需要經濟力量的強大支撐,也需要國家軟實力的引導。加強對文物保護相關領域的工作,是文化強國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民族自信心的一項重要內容。各級政府必須認清其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主體責任,將文物保護工作作為政府政績考核體系重要指標,建立行之有效的考評和測評機制,有效改善文物保護工作資金投入力度。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引進高端專業文物保護人才。鼓勵地方政府與文創企業間的合作,完善文物保護工作的軟件和硬件設施,切實將文物保護工作引向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為國家軟實力的提升,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有效保障。
再次,加強社會宣傳力度。利用草原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日、“5·18”國際博物館日、“6·13”世界文化遺產日等相關紀念日,開展社會宣傳和社會普法活動,帶動全社會樹立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例如,舉辦全市轄區內各國有、民營博物館“十佳講解員”評選活動,提升我市基層博物館講解人員的講解服務質量,全面展示基層博物館講解員隊伍的精神風貌,優化基層文博單位的服務,促進全市文博事業健康、有序、快速地發展。同時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參與評選活動,共同監督促進我市基層博物館講解質量的提高。在“十佳講解員”評選結果出爐后,充分發揮主流報刊、網站、微博、微信等媒介的宣傳和傳播作用,以消息、通信、特寫、攝影等多種形式,加大對“十佳講解員”的宣傳力度。
最后,全民皆文保,對于文物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文物保護工作若想長久可持續發展,就要充分發動群眾力量,讓群眾實際參與到文物保護工作中來。只有全社會形成文保風尚,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實現對文物的保護,為國家追溯歷史的根源,為人類發展進程的探索留下珍貴資料。一是要上下聯動,做好宣傳工作。地方政府要正確認識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加大文物保護工作的宣傳工作,采取座談培訓、問卷調查、媒體宣傳等多種方式,對文物保護工作進行宣傳,讓文物保護的意識扎根于群眾內心,提高群眾文物保護工作熱情,加大群眾監督力度。二是完善文物保護工作機制,切實將文物保護工作落到實處。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地方政府和主管單位工作重要議程,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相關知識培訓,建立文物保護工作責任制,責任到人。簽訂文物保護工作責任狀,采取誰主管誰負責的工作原則,加大文物保護工作獎懲力度,推進文物保護工作發展,做到文物保護工作管理有效,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力量,投身到文物保護工作中來[3]。
三、結語
歷史是社會發展進程的見證,文物是人類發展的珍貴遺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發展。中華民族具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在一次次的侵略與挫折中,一次次的涅槃中得以重生,足以見證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精神動力支撐。文物保護,對于維護民族尊嚴、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全社會繁榮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保護文物就是在保護我們的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李靜.基層文物管理工作中館藏文物的管理如何面向現代化[J].大眾文藝,2017,(06):42.
[2]曹爽.基層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及人才隊伍建設初探[J].辦公室業務,2016,(08):140.
[3]劉芳.對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幾點認識[J].文史月刊,2012,(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