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秋州
【摘 要】文物是人類歷史文化長河中所形成的寶貴遺產,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如今在文物市場上充斥著大量文物復制品與贗品,擾亂了人們的視線,也讓很多珍貴文物明珠蒙塵。要想全面認識文物,首要任務就是進行文物鑒定與鑒賞,鑒定能幫助人們辨別文物的真偽,鑒賞能幫助人們更深刻地理解文物及其內涵價值。因此,本文主要論述如何開展文物鑒定與鑒賞的方法,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文物鑒定 鑒賞 方法
文物是一定歷史時期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產物,反映出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情況。因此,它為研究人類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活動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資料。在人類歷史上,出于各種目的而制作了大量的文物復制品或偽品。特別是近年來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文物市場上魚目混珠,摻雜著很多假冒偽劣文物。因此,文物鑒定與鑒賞工作的開展顯得尤為緊迫。通過對文物的鑒定與鑒賞才能對文物有更全面的了解,發現文物背后所蘊藏的人文價值、文化價值以及經濟價值。
一、文物鑒定
(一)分類
分類是指把混合在一起的文物分為互不相容、互相排斥的類別,以便于保管與研究。文物分類與文物定義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對文物的定義通常是屬與種差的結合論述。例如,玉石、青銅器都有著特殊定義,與此定義特征相符的就應視為此類文物[1]。而瓷器可定義為,主要原料為高嶺土,經過1200℃高溫燒制而成的不具吸水性的物品。利用定義分類的方法認識文物本身就屬于鑒定中的一種特定方法。換而言之,在對文物進行分類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文物鑒定的一種過程。
(二)比較
比較,又稱為類別,是文物鑒定中經常用的一種方法。比較法是指文物間雖有不同,但要從不同中去發現、找尋相同點。通過比較法,可根據兩件文物在某些方面的一些相似點進而得出二者在其他特征方面也有相似性的結論。一般可通過文物的造型、紋飾、墨跡或者銘文找到一些相似之處。常規做法是以標志物為準,與存在關聯的文物進行對照分析,分析二者的異同,多角度對比、分析、鑒定對象的內部聯系與矛盾,從而作出最終的定性判斷。
(三)辨識
辨識就是對文物的分析與綜合,采用調查、考證、科學檢驗等手段,并根據鑒別對象的有關規律,考察分析文物的本質,并根據邏輯推理所形成的這類文物的一種普遍概念。比如,在鑒定古瓷時,一般可通過瓷器的釉色、紋飾、造型推斷瓷器的年代以及所屬窯系。這種只通過觀看實物,且只可意會的感覺就是抽象。文物辨識需要工作人員具備大量的工作實踐經驗,首先分析文物外觀,找出典型特征,再以此為依據估算文物的產生年代。隨后分析文物的年代附屬性質,觀察二者是否吻合。這是一個驗證判斷的過程,只有實踐經驗豐富的人才有資格做這項工作。
文物鑒定內容可大致概括為三點,包括辨別真偽、斷代、評價。斷代是為了弄清楚文物的產生年代,為后續研究打好基礎。評價是為了揭示出文物所蘊含的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
二、文物鑒賞
文物鑒賞實際上是對美的精神追求,經常涉及到復雜的心理狀態,包括情感、想象、理解等不同心理功能,最終轉化為對文物的評價[2]。文物鑒賞專家經常在鑒賞文物時發出贊嘆的聲音,這正是各種心理功能轉化為對文物評價的一種外在表現。目前,文物鑒賞過程被分為三個階段:首先,人的全部心理機制進入到鑒賞注意狀態,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意識此時都被中斷,并且類似期望也會被抑制。其次,當接觸到文物后會感到精神上的愉悅。隨著鑒賞的深入,個人的理解與情感、想象交織在一起,最終上升為判斷性認識。此時,在精神層面上會感到非常愉悅。再次是將鑒賞后的收獲轉化為自己的記憶,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
目前,業界關于文物的鑒賞與評價是達成一定共識的,而這種共識主要來自工作實踐與共同參與。從表面看文物鑒賞屬于個體的精神活動,但實際上卻涉及到不少關于歷史與現實的社會性內容。鑒賞者的見解往往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卻包含著客觀性。這也是不同文物鑒賞家對某件文物能達成共識的主要原因。有時一些鑒賞專家對某件文物的看法不同,原因在于他們對共識標準的理解有差異。筆者認為共識是絕對的,而差異屬于相對的。若想將文物鑒賞過程中的共識與差異統一起來,這需要時間,并滿足相應的條件。因此,文物鑒賞更注重“求同存異”。因為文物有多義性的特點,因此,在評價文物時也應從多方面、多層次切入。文物的多義性能否被“發現”則主要取決于鑒賞專家的專業能力。對鑒賞者來說,文物富有極大的吸引力,鑒賞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物鑒賞研究中,不斷發現文物的多義性。同一個鑒賞者在反復鑒賞同一件文物的過程中,隨著對文物理解的深入也會經常發現新東西。因此,那些在不同歷史時期或有著不同文化傳統的鑒賞者對同一件文物的鑒賞意見經常是不同的。因此,對文物的研究是不盡的,更不用說那些傳世精品了。
三、現代技術在文物鑒定與鑒賞中的應用
(一)三維成像技術
這是基于電子測量、圖像處理與三維還原技術的一種三維數字化電子模型技術。三維成像技術的應用有利于文物管理保護工作的有序展開。第一,在文物鑒定中的應用,工作人員利用已確定文物三維成像技術把文物制作為沒有死角的真實還原模型,并利用數據庫保存。在文物鑒定工作中,鑒定人員可借助模型,與待鑒定文物進行類比分析,最終完成鑒定工作。此外,還可借助三維模型還原文物原有的保存環境(如地宮、墓室等),這有助于對文物質量問題的原因分析,也便于文物斷代等鑒定工作的開展[3]。第二,在文物鑒賞中的應用。長期以來,文化保護面臨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就是如何在文物鑒賞中做好文物保護工作。鑒賞者利用三維模型文物進行鑒賞,不僅能全方位鑒賞文物,還能極大減少鑒賞過程中對文物的破壞作用。
(二)激光與光電透視技術
一直以來,如何檢查文物內部結構都是困擾鑒定人員的一個難題。為解決這一難題,我們借助激光與光電透視技術開展文物鑒定工作,為文物鑒定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透視技術在文物鑒定中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助于鑒定者了解文物內部結構。仿制做舊的文物其內部通常是做舊的“盲點”部位,因此,鑒定者可借助透視技術來觀察文物內部結構,如此就能判斷出文物是否有做舊問題[4]。這一技術尤其適合對一些細口類瓷器、青銅器等器皿的檢查。二是為文物類比提供了新的對比方法。通過透視技術將文物內部結構情況進行拍攝與保存,形成新的類比資料。鑒定者在之后的文物鑒定工作中可拿出保存資料與透視影像資料進行對比分析,以判斷文物的真偽,確定文物的形成年代等。比如,在鑒定青銅器文物時,借助透視技術拍攝出器皿內部的銹斑、裂紋等情況,為之后的文物鑒定工作積累參考資料。
總之,文物是人類歷史文化遺產,帶有濃厚的時代特征,也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價值、社會價值、歷史價值以及經濟價值。文物鑒定與鑒賞有助于人們更好地了解歷史、保護歷史,也能增強公眾的民族自信與民族自豪感。因此,文物鑒定與文物鑒賞工作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李文喜.淺談文物鑒定與鑒賞[J].華章,2013,22(31):5-5.
[2]唐迎菲.現代文物鑒定方法與技術芻議[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5,17(11):88-89.
[3]劉玉梅.新技術條件下文物鑒定與鑒賞方法探析[J].藝術科技,2017,30(2):134-135.
[4]常松,羅伯健.鑒定提倡科技與傳統方法相輔相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2,12(32):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