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
【摘 要】伴隨著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發展,各類工程建設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因為在工程建設中會破壞部分文物,所以在基建前需要進行相關的考古工作,通過考古及時對發現的文物采取保護措施。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對部分問題進行關注,本文主要就基建考古工作中實施文物保護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基建考古 文物保護 相關問題 探究分析
各類工程建設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又促進了工程建設,隨著大規模工程建設的不斷進行,文物保護工作顯得更加重要,基于此需要重視基建考古,全面落實相關文物保護工作。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需要解決相關問題,本文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就基建考古工作中實施文物保護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
一、基建考古工作模式問題
為進一步加強對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各類文物保護工作,將中華五千年優秀的民族文化進行繼承和發揚,充分有效地協調好基建工作以及文物保護工作,促進新時代的精神文明建設,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現階段采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是2015年4月24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上修改后的版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對文物保護工作做出了相關闡述,比如:“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畫”屬于文物保護范圍。同時指出了文物工作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比如:“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1]
關于基建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工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也有涉及,其中第二十九條指出:“進行大型基本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當事先報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組織從事考古發掘的單位在工程范圍內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進行考古調查、勘探??脊耪{查、勘探中發現文物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根據文物保護的要求會同建設單位共同商定保護措施;遇有重要發現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及時報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處理。”根據這一法律,在進行基建工作前,建設單位需要向當地文物保護單位提出申請,由文物保護單位進行考古勘察,文物勘察單位在考古后對建設區域的文物情況做出分析和評價,根據實際情況對建設單位做出批示,如果在考古中發現了重大文物,需要及時向相關單位報告[2]。
綜合國內大多數基建文物保護工作,在基建考古方面的工作模式主要包含了以下三種:第一種,對于明確建設區域存在重大文物的,文物保護單位需要和建設單位共同商榷出技術性強、可操作性高、經濟合理的保護方案,在明確相關方案后,由文物保護單位負責并落實建筑單位施工中對文物的保護;第二種,文物保護行政單位根據考古情況出具相關的委托書,由具有一定資質的考古單位負責對建設區域的文物現狀進行分析,并與建設單位就具體事宜以及工作經費問題做出批示,由考古發掘單位根據考古發掘開工許可證進行考古分析;第三種,文物保護單位與建設單位直接商量出文物保護的方案以及具體費用問題,文物保護單位在考古完成后及時向上級單位做出批示,出示考古發掘開工許可證。上述三種工作模式是現階段主要采用的工作模式,當然不同的工作模式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有著各自的優缺點。
第一種工作模式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的相關要求,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由于中間各項審批手續比較麻煩,而且文物保護單位沒有過多的時間、精力去現場進行考古并與建設單位進行文物保護方案的確立,該工作模式雖然符合法規要求,但是戰線過長,工作效率低,用于實際工作存在著一定的弊端。第二種工作模式相對于第一種工作模式,工作效率明顯提高,但是部分操作和《行政許可法》的要求相違背,委托的考古挖掘單位在對建設單位施工區域考古挖掘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不依法辦事的情況,而且由于考古委托單位不具有行政執法權,如果建設單位早期就已經開始了施工,委托單位后續才進行勘察,可能已經造成了文物的損壞,在后續文物考古過程中,可能還會造成建設單位的工期受到影響,嚴重的可引起糾紛。與第一種、第二種模式相比較,第三種操作模式具有隨意性,由于建設單位需要承擔文物保護費用,而文物考古挖掘單位則需要承擔相應的工作量,如果建設單位給的費用較少,則文物考古挖掘單位會減少部分考古工作。同時這種操作模式還會受到考古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影響,部分考古工作者可能會私下接受建設單位好處費,在考古挖掘中對部分文物進行隱瞞,降低建設單位的相關費用??傊P于基建考古工作模式問題是一個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
二、基建考古經費問題
依據我國現行的各項法律法規要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對建設單位在工程建設前期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的考古調查、勘探以及發掘工作做出了相關說明,基本建設考古屬于行政事業性收費中的一項?,F階段對于基建考古經費問題主要采用的是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財政部1990年頒布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經費預算定額管理辦法》,在該辦法中對于基建考古中的相關費用項目以及收費標準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隨著國家政策以及法規的調整,在1996年《關于取消部分建設項目收費進一步加強建設項目收費管理的通知》中取消了考古調查以及勘探費,但是在隨后《關于建設項目涉及的考古調查與勘探費問題的通知》中又重新按照原來的收費標準進行收費[3]。
在相關政策不斷調整過程中,部分人員對于政策理解不夠,實際考古過程中的取費難度較大,同時現階段執行的相關標準仍然按照的是1990年頒布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經費預算定額管理辦法》,這種管理辦法與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不符,比如:在基建考古過程中對于各類文物的挖掘、檢測以及檢驗等相關環節所需要的費用來源困難,而對于已經確定為文物的,在保護過程中或者是修復過程中也需要一定的費用,而這些費用的來源也都較為困難。在1990年頒布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經費預算定額管理辦法》,中涉及到多項費用,比如:考古人員的交通住宿費用、技術工人費用、民工費、文物包裝運輸費用、工具費用等等。在2016年之前,考古調查以及勘察挖掘階段所需的各類費用均屬于預算外資金,相關單位需要有對應的財政賬戶,但是從2016年之后,考古調查以及勘察挖掘階段所需要的費用已經納入到了預算內,同時實行統一整理[4]。
在基建考古經費問題方面,現階段存在的收費依據不是很明了,而且采用的標準嚴重滯后于當前的經濟水平,在考古各項費用使用與管理方面存在著不規范之處,比如:部分單位采用的是收支兩條線,其中的收入歸入到專用的財政賬戶,而開支則列入到了部門預算內,然后通過財政部分進行統一撥付;部分單位的收入和支出全都依賴于國庫,較低的經費標準還會影響到相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三、基建考古的配合問題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對于基建考古以及文物保護工作強調了“大型基本建設工程”,但是對于具體的大型建設工程沒有進行具體說明。工程建設單位在配合文物勘察保護單位過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經濟費用,此時建設單位會想方設法去減少這種費用,對于部分建筑項目,建設單位會認為其不屬于大型建設工程,因而沒有進行文物考古挖掘的必要,這樣使得實際基建考古工作中實施文物保護工作不能得到相關單位的配合。
四、解決基建考古相關問題的措施分析
針對基建考古中出現的上述問題,需要對現有的各項制度以及標準進行修訂和完善,比如對于工程建設前所指的大型工程項目給出明確的界限范圍;對不同經費標準進行調整,保證文物保護中相關經費的來源;依靠政府部門進行行政管理,憑借法律的強制性要求基建考古過程中相關單位的配合。
五、結束語
文物保護工作屬于工程建設中的一個重點,針對現階段基建考古過程中文物保護存在的相關問題,需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全面提高對基建考古工作的重視,完善并落實各類制度和標準。
參考文獻
[1]楊一平.當前南方基建考古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風,2014(15):213.
[2]馬富坤,王兵,印志華. 揚州三元路工地考古調查[J].文物,1985(10):72-76.
[3]吳妙妝.完善基建考古經費的幾點思考——基于廣州地區的考察[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05):36-37.
[4]張長東.千載存風流——竹林七賢及榮啟期模印拼鑲磚畫賞析[J].文物天地,2016(4):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