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陳憶蓮+吳國琳+熊福林+余國友



[摘要] 胃腸功能衰竭是一種嚴重的全身性炎癥反應,常并發多臟器功能不全綜合征,中西醫結合治療具有較好的療效。該研究收集名老中醫余國友主任醫師中醫藥治療89例胃腸功能衰竭的175張處方,通過數據挖掘探析、統計其中藥及中藥類別頻數、頻率,采用系統聚類方法分析其用藥規律,總結余老的常用藥物及處方。研究結果顯示藥物使用頻次前3位的是厚樸、枳實、大黃,均為小承氣湯的組成成分;使用中藥中以補虛藥、理氣藥、清熱藥、化痰藥、化濕藥為最常用類別,補虛藥里又以占比達2/3的補氣藥為主;同時挖掘出新處方和新的藥物組合,可作為臨床用藥參考。研究結果表明,余老臨床辨證胃腸功能衰竭多以脾胃氣虛為本,以熱毒、血瘀、氣滯、濕阻為標,論治胃腸功能衰竭常以健脾、理氣、瀉下通腑為主,依證配合化瘀解毒、化濕利濁、清熱化痰等方藥,辨證施治,隨癥加減,在治療過程中重視“胃氣”的調養和胃腸功能的恢復。
[關鍵詞] 余國友; 胃腸功能衰竭; 用藥規律; 中醫藥; 數據挖掘; 聚類
[Abstract] Gastrointestinal failure is a kind of sever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often complicated with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ve a better curative effect in treating it. This study collected the famous veteran TCM physician Yu Guoyou′s 175 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89 cases of gastrointestinal failure,calculated the frequen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nd their categories, and analyzed the medication regularity with system clustering method, so as to summarize Yu′s frequently used drugs and prescrip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e top three most frequently used drugs aremagnolia bark, bitter orange, andrhubarb, which are components of Xiaochengqi decoction; Amo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medicines of tonifying deficiency,regulating qi,clearing heat,eliminating phlegm and dissipating dampness are most commonly used. Among thetonic medicines, those for tonifying Qi accounted for 2/3, which was the largest proportion;At the same time, some new prescriptions and new drug combinations were excavated and could be used as thereference for clinical med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when differentiating syndromes of gastrointestinal failure, Yu regards the spleen and stomach Qi deficiency as theroot cause and the heat toxin, blood stasis, Qi stagnation and dampness as the symptoms.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failure,Yu gives priority to strengthening spleen,regulating Qi and purgation, prescribes medicines fordissolving blood stasis and detoxication,dissipating dampness, clearing heat and eliminating phlegmaccording to syndrome types. In other words, the treatment is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rescription is modified according to symptoms. In particular, Yu attaches importance to stomach-Qi recuperation and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
[Key words] Yu Guoyou;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failure; prescription regular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 mining; clustering
余國友是全國第五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從事中醫藥醫療、科研與教學工作近40年,倡導“中西互用,協同互參,揚長避短”的學術思想,創立“識病辨證、治證兼病”的獨特學術理論和治療方法,突出“以人為本,以病為標”強調個體差異的理念,從整體上對機體進行調治。余老擅長中醫藥、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系疾病、中晚期腫瘤以及各種虛癥的調理,臨床療效卓越,形成自己獨特的中醫藥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筆者采用中藥及藥類頻數、頻率的計算和系統聚類方法,對余老中醫藥辨證治療胃腸功能衰竭的方藥進行數據挖掘,分析并探究其用藥規律及特點,以供臨床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所有病例均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2015年3月1日—2017年3月1日期間重癥監護室和急診監護室診斷為胃腸功能衰竭患者。應用Excel 2013,進行有效病例資料和數據錄入,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西醫診斷、中醫辨證、處方時間、中藥名稱和劑量等,將病例信息轉化為可分析的結構化數據,建立余老治療胃腸功能衰竭的信息采集模塊。
1.2 數據的提取和處理 中藥采用2015年版《中國藥典》名稱,中藥類別參照《中藥學》[1]和《國家藥典中藥實用手冊》[2]。
1.3 納入標準 ①所有病例均符合胃腸功能衰竭診斷標準[3];②經余國友親臨診治過的患者;③能遵醫囑服用中藥湯劑者(鼻飼或喂服);④對同一個病人的多張處方,會診請求內容里涉及胃腸功能衰竭癥狀的處方和用藥里有針對胃腸功能衰竭治法的處方納入,若會診請求未涉及胃腸癥狀且用藥無直接關乎胃腸功能的處方予以排除。
1.4 統計方法 運用Excel計算中藥及藥類的使用頻數和頻率,運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統計軟件進行系統聚類分析,即R型聚類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信息 共收集89例患者,年齡在22~91歲之間,其中男性70例,女性19例,以中老年人居多。
2.2 用單藥頻數與頻率 余老治療胃腸功能衰竭的175個處方,全部用藥208種,總頻數2 953次,頻率越高藥物種類越少,以6∶3∶1分成高頻藥(頻率>40%)、中頻藥(頻率10%~40%)、低頻藥(頻率<10%),得出高頻藥3種,平均頻數126;中頻藥51種,平均頻數35;低頻藥154種,平均頻數5。其中使用頻率>10%的常用藥有54種(表1)。
2.3 余國友治療胃腸功能衰竭使用中藥類別的頻數和頻率分布 所有處方涉及藥物分類共有18大類,40小類(表2)。大類以補虛藥(15.6%)、理氣藥(15.3%)、清熱藥(14.5%)、化痰止咳平喘藥(14.0%)居前4位,使用頻率皆超過10%,其次是化濕藥、利水滲濕藥、消食藥、瀉下藥、解表藥、活血化瘀藥、收澀藥、止血藥、溫里藥、平肝息風藥、安神藥、開竅藥、祛風濕藥、解毒殺蟲止癢藥;小類則以理氣藥(15.3%)和補氣藥(10.4%)使用最頻繁,其余藥類頻率均不足10.0%,其中固表止汗藥、解毒殺蟲止癢藥、祛風寒濕藥、重鎮安神藥的頻率低至0%。
2.4 余國友治療胃腸功能衰竭常用藥物組合及藥對 在余老所用的全部208種藥物中,高頻藥和中頻藥54種總用藥頻率近74%,可見余老用藥比較集中,而頻率<10%的低頻藥僅個別方劑選用,可推測為隨癥加減藥物,如田基黃僅用于黃疸病人利濕退黃,若將低頻藥用作聚類變量則缺失值太多易致聚類不準確,為保證聚類效率和聚類方更普遍的適用性,只對54味常用中藥進行系統聚類,由于各中藥取值范圍不同,故進行“全距從0到1”(極差正規化變換后的數據最小為0,最大為1,其余在[0,1],極差為1,無量綱)的標準化,類間距離各法聚類結果有些許差異但相差不大,結合專業知識采用組間連接(兩類個體兩兩之間距離的平均數),得出5個新方,2個三藥組合和2個藥對(圖1,表3)。
3 討論
胃腸功能衰竭是在嚴重休克、感染、創傷等因素的應激狀態下,胃腸黏膜水腫、糜爛、出血、形成潰瘍,導致胃腸黏膜屏障功能破壞,大量細菌、內毒素移位入血液,引起全身嚴重的炎癥反應,產生中毒性腸麻痹,嚴重者并發于多臟器功能不全綜合征。研究顯示約62%的重癥監護室(ICU)患者會出現至少一種胃腸功能障礙的癥狀,并且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胃腸功能障礙甚至衰竭的發生與患者的預后有很大關系[4]。在多器官功能障礙的進程中,胃腸功能衰竭的治療顯得尤其重要[5]。有研究顯示與單獨西藥療法相比,西藥聯合中醫藥治療胃腸功能衰竭可以提高APACHEII評分、腸鳴音評分和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評分,改善腹脹,降低白細胞計數,減少胃腸功能障礙病人的數量[6]。
中醫理論中無“胃腸功能衰竭”的病名,亦無關于此病的具體記載。余老根據臨床癥狀及診治經驗總結認為,此病當屬中醫學“腑實證”、“癥瘕積聚”、“痞證”、“腹痛”等范疇,嚴重者與“陽結”、“腸結”、“臟竭”、“關格”等相似。余老根據自己多年來臨床診治經驗,系統總結此病之病機,認為其病位在脾胃、大小腸,涉及肝腎心肺;整個病程多為正虛邪實、本虛標實、寒熱錯雜、毒瘀互結;初起多實,或虛實夾雜,久則由實轉虛;病在氣、在血、在腑、在臟。余老認為,胃腸功能衰竭中醫辨證多為脾胃氣虛為本,以熱毒、血瘀、氣滯、濕阻為標,治療綜合健脾和胃、通腑理氣、化瘀解毒、化濕利濁為一體,辨證施治,分期治療[7]。
數據挖掘(data mining)是一種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隨機的數據中,提取隱含在其中的、人們事先不知道的信息處理技術,但又是潛
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8]。目前數據挖掘科研方法在名老中醫經驗傳承中逐漸被廣泛使用[9],運用結構化數據庫和數據挖掘方法有可能解決中醫特色研究和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可使名老中醫學術繼承整理更加全面,為中醫特色各個信息單元之間內在隱含關系的挖掘、規律的總結、問題的發現等提供技術和方法學上的支持[10]。因此,很有必要應用數據挖掘技術對名老中醫在診療過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診療信息進行挖掘分析,從而得出其中的規律,并通過名老中醫的反饋、驗證,實現對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的總結和傳承,對中醫學術的繼承、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發現,余國友名老中醫治療胃腸功能衰竭常用中藥高頻藥有3種分別為:厚樸、枳實、大黃,為小承氣湯的組成成分,其平均頻數為126,即約有72%的病人都會用到這3種藥,對胃腸功能衰竭患者治以瀉下法的普遍性可窺一斑。中頻藥平均使用35次,即用到的可能性為20%,可能為輔佐藥,而低頻藥的使用屈指可數,推測為隨癥加減之藥。
研究發現,所有處方涉及的藥物可分為18大類,其中補虛藥與理氣藥名列一二,補虛藥里以補氣藥的頻數遙遙領先,證實了胃腸功能衰竭脾胃虛弱為本,氣滯腑實為標的中醫病機[7]。其次是清熱類,西醫認為,胃腸功能衰竭患者多發生于嚴重創傷、感染、休克等危重病,常伴有炎癥反應,清熱類中藥可以緩解炎性癥狀。再次是化痰止咳平喘類,臨床上胃腸功能衰竭常常繼發于重癥呼吸系統疾病,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大腸和肺在生理和病理上常相互影響,腸道疾患可通過宣肺化痰等治肺方法得到緩解[11],所以化痰止咳平喘藥的使用也可以對胃腸功能衰竭起到很好的效果。此外還有祛濕類、消食類和瀉下類等都與胃腸功能衰竭的病因病機密切相關。
將全部處方中的常用中藥進行聚類分析,得出9個處方新組合,C1組合以小承氣湯瀉下通腑配以理氣消食,可以作為以實證為主的氣滯腑實證的候選新處方;C2以潤腸通便為主,可用于腸道燥結癥;C3以益氣健脾、清熱化痰為主,可作為痰熱腑實兼有脾虛證的候選新處方;C4,C5均具有益氣健脾作用,可用于脾胃虛弱癥為主者;C6,C7,C9皆以清熱為主,其中C6主清肝熱、C9主清肺熱,可作為臣佐藥組合治療胃腸衰竭的兼證,C8組合專業經驗判斷可刪除。處方新組合的產生可能與患者原發病有關,可作為辨病辨證治療理論基礎。
總之,從聚類分析結果看出,余老使用小承氣湯較為普遍,方中以大黃為君,苦寒通降,瀉熱通便,蕩滌胃腸實熱積滯,可使胰酶活性受到抑制、胃腸功能恢復、膽道口括約肌松弛、抗菌消炎等作用,常與單用或外用的芒硝相配,相須為用,瀉下熱結,輔以厚樸下氣除滿,枳實行氣消痞,合而用之,既能消痞除滿,又使胃腸氣機通降下行以助瀉下通便,可排空胃腸,保護胃腸黏膜屏障,恢復胃腸功能,降低腹腔內壓力,改善膈肌的運動,減輕呼吸系統癥狀,抑制炎性細胞因子的釋放,減少臟器功能損害的發生等[12]。
目前文獻報道中醫藥治療胃腸功能衰竭常用清熱解毒法、活血化瘀法、通里攻下法、健脾益氣法等法[13],取得一定的療效。余老根據多年來的臨床診治經驗認為,胃腸功能衰竭中醫辨證多以脾胃氣虛為本,以熱毒、血瘀、氣滯、濕阻為標,治療綜合健脾和胃、通腑理氣、化瘀解毒、化濕利濁為一體,辨證施治,隨癥加減。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重視“胃氣”的調養和胃腸功能的恢復,符合“本虛標實”的病機關鍵,取得較好療效。本文的分析結果C1,C2方主在通腑,C3,C4,C5均涉健脾胃,體現了余老標本兼顧、分證辨治的基本原則,C3,C9均有清肺化痰,反映出余老重視表里、從肺論治、提壺揭蓋的治療法則,新組合用藥多寒涼輕清辛散,尤其C6,C7,C9,與江南濕熱的氣候關系密切,故余老常用豆蔻等芳香化濕和浙貝等清熱化痰藥以調理特別的濕熱體質。總而言之,余老遣方用藥注重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整體辨治胃腸功能衰竭,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
本研究采用頻數與頻率分析及聚類分析的方法,對余老治療胃腸功能衰竭用藥規律及特點進行了數據挖掘研究,獲得了一些傳統中醫經驗總結未發現的新知識、新信息,結合余老臨床診治經驗,研究結果客觀而真實,得出的處方新組合合乎中醫理論,可為名老中醫經驗傳承提供一定的參考,為臨床使用提供依據。
4 典型案例
患者某,男,67歲,因反復咳嗽、氣促30余年,加重伴發熱2 d,于2015年12月8日由急診收住急癥監護病房。患者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入院后查體:嗜睡狀,顏面浮腫,呼吸急促,雙肺可聞及廣泛濕羅音。床邊肺部攝片提示:肺部感染,肺氣腫,肺大泡形成,血常規結果:白細胞13.6×109/L,N 87.3%,血氣分析:pH 7.31,PO2 68 mmHg,PCO2 80 mmHg,SPO2 82%。人院后予機械通氣、抗感染、利尿、化痰平喘、補液等綜合治療,2周后熱退,但患者出現腹部脹痛,觸之繃急感,時有腹中腸鳴,小便黃赤,大便數日一行,肛門無失氣,吸出痰液色黃質黏。舌質淡暗苔黃膩而燥,脈沉滑偏數。遂請余師會診。余師結合四診,辨證為痰熱互結、腑氣不通,治療以清熱化痰、理氣通腑泄熱為法,方用小承氣湯加桑白皮湯加減,藥用生大黃30 g(后下),枳實l5 g,厚樸15 g,桑白皮15 g,浙貝母15 g,金蕎麥30 g,炒黃芩15 g,白芥子12 g,竹瀝半夏10 g,萊菔子15 g,檳榔12 g,瓜蔞仁15 g,木香10 g,大棗15 g。上方濃煎成100 mL/袋,鼻飼灌服,每次1袋,每日2次。藥7劑后,患者大便暢,但仍腹脹腸鳴,面白虛浮,舌淡暗苔薄白膩,脈沉細。余老再施以健脾胃、化濕濁、行氣血治療,方用香砂六君子湯、桃紅承氣湯、二陳湯聯合化裁,藥用廣木香8 g,砂仁6 g(后下),蘇梗12 g,半夏12 g,茯苓15 g,厚樸15 g,炒白術15 g,桃仁12 g,紅花6 g,枳實10 g,川芎10 g,莪術12 g,萊菔子15 g,青皮8 g,佛手12 g,炒谷芽30 g,雞內金12 g,大棗15 g。煎服方法如前。14劑后患者腹脹消失,二便如常,舌淡暗苔薄白,脈沉細。后續予六君子湯加減扶正氣、調脾胃。半月后患者病情好轉而脫機拔管,轉出重癥監護病房,在普通病房繼續治療觀察10 d后出院。
按語:本例患者肺病日久,肺脾氣虛,痰濕內阻,此次發病,天氣轉冷,外邪引動伏痰,痰阻氣道,肺失宣發肅降而發病。痰液內壅,日久化熱,痰熱互結于肺,肺熱下移于大腸,則熱熾腸道,腑氣不通。余師初期治療予小承氣湯加桑白皮湯加減以清熱化痰、理氣通腑泄熱為法。藥后患者腑氣通,痰熱解,辨證為脾虛氣滯之證,脾虛則運化乏力,濕濁內生;氣滯則血行不暢,則見瘀血內停,余師針對脾虛、氣滯、濕濁、血瘀之證像,再治療以香砂六君子湯、桃紅四物湯、二陳湯聯合化裁,共達行氣、活血、健脾、和胃、化濕之功效。最后患者正氣虛弱、脾胃不調,則用六君子湯為主化裁扶正氣、調脾胃,促使盡早脫機拔管,逐漸康復。
[參考文獻]
[1] 高學敏.中藥學[M]. 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
[2] 劉永新.國家藥典中藥實用手冊[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11.
[3] 王士雯.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的診斷標準[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4,16(1):1.
[4] Reintam A,Parm P.Gastrointestinal failure in intensive care: a ret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in three different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Germany and Estonia[J]. BMC Gastroenterol, 2006,6:19.
[5] Reintam B A, Jakob S M. Gastrointestinal failure in the ICU[J]. Curr Opin Crit Care, 2016,22(2):128.
[6] Zhang Y, Zhao Z. Addit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ps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ak J Pharm Sci, 2016,29 (2 Suppl): 663.
[7] 吳國琳,余國友.余國友主任論治急危重癥并發胃腸功能衰竭經驗[J]. 中國中醫急診雜志,2015,24(1):85.
[8] 龔著琳,陳瑛,章魯,等.生物醫學數據挖掘[M]. 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9] 李艷,房立峰,李曉東,等.數據挖掘方法在楊寶元老中醫經驗傳承中的應用[J]. 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6(2):41.
[10] 古求知,柳長華,羅瓊.中醫醫案類文獻的分析挖掘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1,38(10):1976.
[11] 孟慶巖,張慶祥,高思華.從“津液相關”探討肺與大腸相表里[J].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6(11):729.
[12] 蔡玲.大承氣湯對改善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腸功能障礙臨床觀察[J]. 中國中醫急癥,2014,23(1):155.
[13] 王玉玉,周大勇.膿毒癥患者胃腸功能衰竭的中西醫治療研究進展[J]. 內蒙古中醫藥,2014,35(4):111.
[責任編輯 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