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斌 張登濱 李麗
【摘 要】本文借鑒美軍航材軍民融合保障的經驗做法,提出我軍實現航材軍民融合保障,應從搞好頂層融合設計、創新融合保障機制、促進軍民標準融合、健全法規制度體系等方面加以建設,以期提升航材保障效益。
【關鍵詞】航材保障;軍民融合;建設
隨著我軍航空裝備的更新換代和高技術的大量應用,航空兵部隊裝備轉型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對航材保障建設和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實施高效、快捷、集約化、精確化航材保障,實現軍地保障資源共享與軍事效能并舉,走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是推進軍民兩用技術發展,提升航材保障效益的必由之路。
1 美軍航材軍民融合保障主要做法
冷戰結束后,美國一直致力于軍民融合研究,憑借其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構建了完整高效的軍民融合保障體系。對于軍民融合保障,美軍并沒有統一的提法,基于性能保障、一體化保障等都是軍民融合保障。美軍實行軍民融合保障時,主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按最優原則挑選軍隊、地方企業或軍地合作的器材供應方;二是,軍民在降低費用的前提下實現較高的戰略完好性問題上,達成共識,實現雙贏。美軍在實行航材軍民融合保障時,主要采取制定法規政策體系、構建軍民融合保障模型、推進軍民兩用技術標準的融合和采用靈活的軍品定價準則等做法。
1.1 制定法規政策體系
美軍涉及軍民融合保障的文件很多,在美國國會、國防部制定的與軍民融合有關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美軍又發布許多條例和規程對軍民融合保障進行指導和規范。如:《空軍產品保障規劃與管理》,《一體化產品保障規劃與評估》,《系統、裝備與成品件的合同商保障》,《產品綜合保障與評估計劃》,《基于性能的維修服務合同》,《保障協議的方法和步驟》,《航空設備維修管理》等。這一系列的法規體系文件,在軍地部門協作方面形成了跨部門的聯合協作機制,配合了國會和國防部的采辦改革,保證了軍民雙方的利益,為美軍航材的軍民融合保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使美軍航材的軍民融合保障走向制度化、程序化。
1.2 構建軍民融合保障模型
美軍構建了軍民融合保障模型,用以規范軍民融合實施步驟。第一步,整合需求與保障;第二步,成立PBL團隊;第三步,確定裝備保障要求底線;第四步,確定裝備輸出性能;第五步,挑選產品綜合保障團隊成員;第六步,工作量分配對策;第七步,供應鏈管理對策;第八步,簽訂基于性能協議;第九步,商務案例分析;第十步,落實合同;第十一步,財務監督人;第十二步,實施與監督。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每一步的先后順序可以靈活掌握,不必按模型所列順序依次進行。12步中有些步驟可以根據裝備的具體情況和使用環境適時調整,或予以省略,也可以重新安排順序。
1.3 推進軍民兩用技術標準的融合
統一民用標準與軍用標準,促使部分民用商品按照軍用規格制造生產,特別是高技術產業的“民轉軍”。美國防部1998年制定了兩用科學技術計劃,認為兩用技術戰略的實施,可以產生三大效果,一是,充分利用民用部門的先進技術,二是,縮短武器系統的研制周期,三是,降低軍隊獲得前沿技術的科研成本。美軍強調最大限度地利用民用技術和產品,凡是軍民通用的物資器材,主要從社會中獲取;在技術投入方面,堅持不重復地方已有項目的原則,軍隊主要負責民間沒有替代產品和民間無法承擔的項目;減少專用物資種類,擴大軍民通用物資范圍,實現物資器材的標準化和通用化。
1.4 采用靈活的軍品定價原則
美軍在軍品定價中,通常采用以下原則:與軍品承包商談判定價,利用競爭導向定價,以合同形式確定價格,結算價格可在合同價左右調整,在價格中加進鼓勵成分,價格的多樣性,早期評估價格等。同時,美軍品利潤拉高,比規模相當的民品企業高一倍,高利潤是吸引私營企業參與軍品生產的重要因素,也是美軍方借以調動承包商努力生產性能先進、質量優良軍事裝備的“尚方寶劍”。
2 我軍航材軍民融合保障建設思考
近年來,軍民融合發展深入人心,航材保障軍民融合發展取得積極成果,但總體來看,還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總體規劃缺乏、融合機制不夠健全、融合規模與范圍有限、配套法規制度相對落后。為化解上述矛盾和問題,我軍航材軍民融合保障,應借鑒美軍的經驗,亟需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設。
2.1 搞好頂層融合設計
深刻理解和把握我軍航材軍民融合保障的特點,按照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律,從全局出發進行頂層設計,統一規劃。一是,對融合的項目、覆蓋的范圍、達到的規模、取得的成效等進行論證,提出既能產生明顯效益,又切實可行的任務指標;二是,對實現目標的發展路徑、組織實施的方法步驟等進行體系化設計;三是,對當前應解決哪些重大問題,需要從哪些領域率先突破,近期作哪些工作等做出計劃和安排。航材軍民融合保障本質是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資源為飛行保障服務,牽扯到政府、軍隊、企業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其服務對象是航材保障,實施主體仍然是部隊,必須堅持軍方在軍民融合保障中的主導作用。
2.2 創新融合保障機制
在實施航材軍民融合保障時,要依托軍民合作,實現合作雙贏。一是,以國家、軍隊航空科研技術部門為主體,以部隊、院校、地方企業為支撐,構建航材軍民融合保障發展機制,建立相應的技術研發基地,通過共建共用軍民兼容性的技術和經濟基礎,降低科研投入和總體成本;二是,在航材承研、生產單位選擇上,要打破終身制,建立和實行研制、生產許可準入和退出制度,對具備準入條件的承研、生產單位隨時敞開準入大門,對已列入航材承研、生產單位許可目錄的,如因種種原因喪失許可條件的,及時取消其許可資格,保持航材研制、生產的活力和創新能力;三是,全面推行公開招標方式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和機會,對軍地承研、生產單位實行公開招標,實現承研、生產單位的最優選擇,同時,必須建立監督和評價機制,軍方應對所有承研、生產單位的合同執行、研制過程、安全保密、研制質量等情況實行有效監督。endprint
2.3 促進軍民標準融合
美軍特別注重消除軍用與民用兩個標準體系之間的技術壁壘,利用民用技術為軍標服務。我軍在航材保障實踐中,也存在兩套標準問題,地方工業部門有自己的航空物資編碼體系,軍方航材系統有自己的航材編碼;地方工業部門有自己的包裝標準,軍方航材系統也有自己的包裝標準;地方工業部門各自使用不同的條形碼或射頻技術標準,航材系統也使用自己的相應標準,等等。導致航材從地方流通渠道進入軍方航材系統后,需要重新包裝,重新賦碼,而航材一旦流出軍方航材系統,這些工作又失去意義。我軍在實施軍民融合保障時,要積極推進軍民兩用技術發展,民用標準制定應盡量滿足軍方需要,對那些低于民用標準或由民用標準可以代替的軍用標準,可直接采用民用標準,促進軍地標準融合,提升保障效益。
2.4 健全法規制度體系
美軍從法律層面、規章層面、規范層面、指導層面出臺了相關文件,構建軍民融合保障的法規體系。我軍航材保障缺少相應的法規體系,軍隊和地方部門還執行著相對不同的技術標準,航材保障的相關條令條例以及地方政策法規,有些已經不能滿足甚至是制約了軍民融合保障體系的發展。因此,需要建立健全能夠滿足航材保障需要的配套的法規體系,依據國家、軍隊有關法規政策,認真分析航材保障特點要求,對哪些領域、哪些項目可以融合,融合的程度、程序,軍地雙方共建、共用、共管的職責分工、參與程度等做出明確規定,以提高軍民融合的執行力和長效性,完善軍民融合保障的競爭機制、評價機制和監督機制,充分運用法律手段為開展軍民融合保障工作營造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
3 結束語
加強我軍航材軍民融合保障建設,還應建立和完善軍地一體的航材籌措和儲備體系,一方面,充分利用地方工業部門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實現航材不間斷供應保障;另一方面,應利用市場經濟的特點,把軍隊需要且與地方通用的物資納入社會化保障體系,這種“寓軍于民”、“隨需隨供”的做法無疑是一種代價小、效益高的有效辦法。
【參考文獻】
[1]環國建.軍民融合航材保障能力建設思考.空軍裝備[J].2015.1:35-37.
[2]喬麗,萬玉成,王姝.軍民融合航材保障創新發展探析.空軍勤務學院學報[J].2016,1(1):27-29.
[3]高輝,王濤,桂云秋.美國空軍航材軍民融合保障研究與啟示.空軍勤務學院學報[J].2014,5(3):87-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