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卉 張明成
【摘 要】復雜性科學強調將復雜性系統視為復雜系統而非簡單系統。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以下簡稱“信管”)這一專業是將管理學、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金融學中知識部分融合的綜合性課程,將其作為一個復雜性系統,運用系統科學的知識為其課程設置進行改革改革,將有助于信管這一專業的課程發展以及高校信息專業的人才培養。
【關鍵詞】系統科學理論;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教育系統改革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reform under the system thinking Guohui
(College of marxism,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xi Taiyuan 030024,China)
【Abstract】Complexity science emphasizes complexity systems as complex systems rather than simple system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information managment") is a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computer science, information science, partly integrated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knowledge in finance, as a complex system, the system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for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will help to fuse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systems theory;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Education system reform
隨著信息科學的高速發展,培養信息科學在內的多項計算機人才成為當今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方向,信管專業隨之氤氳而生。19世紀下半葉,計算機學科成為高考學子爭相報考的熱門專業,但由于其專業性強,綜合性差,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度較大,而相較于信管專業的綜合性,不僅將部分涵蓋計算機科學的工學知識以及金融學、統計學在內的理學知識相融合,而且將金融學、管理學結合,提升了信管這一專業的就業前景。近年來,高校對信管專業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升。由于之前的專業設置存在局限性,科學發展帶來的VR技術的開發、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都是亟待加入信息科學中的新內容,因此作為主要涉及信息科學的信管專業也應改革課程設置,轉換培養方向。在當今復雜性科學日益發展的今天,本文將信管專業的這一復雜的社會科學系統作為復雜性系統研究,為其課程提出相對應的課程改革方法。
1 由于系統科學的學科發展歷程,本文將采用先方法論入手再由認識論再回歸實踐的研究方法
1.1 信管課程改革的方法論基礎
系統科學的研究在早期的引起的變革主要是方法論而非認識論,在還原論背景下衍生出的系統科學理論基本上仍然繼承了其背景的基本出發點,即研究角度仍從邏輯推理角度出發。系統科學是在20世紀為研究復雜性科學而產生的,最先產生的硬系統技術,即通過數據、實驗、邏輯推理等研究系統,后期引入的軟系統技術才在真正意義上表現出系統的復雜性關系,即無法用還原論強調的環境因素,組分間涌現出的關系因素以及經驗等。而此處信管的課程設置不是簡單的系統,無法建立精確的模型討論其結果,只能根據以往的實踐經驗以及衡量資源是否合理配置作為判斷課程改革的結果的依據。將信管這一專業看作非線性動態系統,認識過程呈現出涌現性、開放性、不穩定性。
1.2 信管課程改革的認識論基礎
在二十世紀70年代,由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提出了“系統論”,系統科學氤氳而生。科學研究作為一類特殊的認識活動不再是單一的、還原性的研究。在機械性盛行的當代科研環境中,系統科學并沒有急于改變這種現狀,而是漸漸從認識論入手,以生物學、數學等的自然科學為母體延伸出控制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突變論等一系列系統科學理論。繼而,系統輪的出現引發了80年代認識論轉向。由邏輯、經驗、實踐的主導的系統模型常常架構在精確的數據建模之上,而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代表的復雜性系統卻因無法取最佳值的模型解被迫簡單化,正如文中提到的信管課程設置,面對這樣的“結構不良的系統”,科學認識卻束手無策。切克蘭德作為“系統論運動的”的突出貢獻者之一,發起系統論運動的四個階段:(1)闡述系統觀;(2)系統思維運用;(3)修正傳統經驗觀;(4)方法論改進。而這其中切克蘭德對認識論轉向有相當明確的體認。國內真正繼承貝塔朗菲系統論思想的仍是錢學森,他正式提出科學研究系統不再是單一的由數學模型決定,而是由定性和定量兩部分結合的綜合集成法。綜合集成法面對復雜性問題,特別是對上文提到的人文社會系統的研究打開了新局面,也奠定了唯物辯證的基礎。
1.3 信管課程改革的實踐回歸
科學與實踐的關系是隨著時空條件歷史地演變著發展的,科學理論的發展是科學實驗的理論基礎。波普爾的證偽理論正是從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方法,學者在探索系統論時,也開始自覺的進行這種實踐轉向。復雜性系統不再只被簡單化處理,而是將復雜性系統正確視之,在實踐中不僅囿于定量的方法,結合定性與經驗的方法回歸科學實驗。將信管專業改革作為復雜性系統,其課程改革相當于這一系統的科學實驗,在復雜性研究中,實驗室試驗已失去基礎性實踐的地位,弱化為一種輔助性的實踐形式,但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在實驗基礎上充分收集專家們的信管專業教學經驗將提升其認知功能性及課程現實性。endprint
2 信管課程系統改革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強調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對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教育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發展抓公平、改革抓體制、安全抓責任、整體抓質量、保證抓黨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13億多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夢正逐步成為現實。這個關鍵性決策的出臺意味著我國教育事業改革將以一個全新的面貌整理整合自身的資源。隨著第三產業的飛速發展,對高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在過去的高校課程改革中信管課程改革暴露出以下幾個問題:
2.1 信管課程系統開放性表現不佳
在新一輪的高校課程改革中,信管專業表現出一種明顯的“穩中求進”的趨勢,一是課程設置幾乎沒有變化,只是加入了一些就業指導等的邊緣課程。延用之前的課程模式,仍是教師講課,學生聽課;二是照搬成功課程系統這樣的模式依然無法被打破。隨著計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新知識、新技術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被動汲取知識的效果遠遜于主動獲取知識的效果。因此,如何打開課堂,讓大學生稱為主導,以及如何開放課程形式都是信管課程系統改革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2.2 信管專業課程系統的層次性不足
由于信管專業來最初來源于國外的圖書管理學課程,課程設置也是在國外基礎上稍作調整。但我國與國外國情不同,所培養的人才方向也不同,目前信管課程的設置主要集中在國外所注重的信息科學和管理學上,所涉課程并沒有實際上的主次之分,使課程系統結構層級不清,無法使系統的各層級之間通過相互作用涌現出課程系統的新內容。而結構之所以重要,最大的原因在于它對系統功能的效用。雖然環境、規模、組分等的歐能影響環境,但結構對系統影響最高,系統往往是通過調整自身的結構來優化或者轉變系統的功能。因此,課程結構的層次性不足也是制約這一課程發展的也是當今改革的現狀。
2.3 信管課程系統的改革缺乏反饋機制
信管課程這一復雜性系統具有非線性動力學特征,它既具有非線性也具有動力學的特征,而作為它的實踐環境的大學生受眾們也是非線性和動態的。傳統的定量實驗無法在這樣的系統中發揮出它的最大效,需要借鑒學者錢學森的綜合集成法。課程系統定性也要將其改革的成果反饋給課程實施者,使其成為一個閉環運行狀態,大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情況應反饋給決策者,沒有反饋,信管課程系統就是一個單向的人文社會科學系統,無法成為自組織的結構。這樣使得在接到系統外部命令作用于企業這一系統本身時無法通過反饋這樣的機制來控制這一系統中可能出現的變化,系統的演化方向難以把控,很可能無法達到作用于系統命令時所預期的效果。信管課程系統在改革中暴露些許問題成為這項課程改革的重要參考,利用系統科學為這項課程的改革提供意見,以期這項改革更具穩定性。
3 系統科學對信管專業改革的啟示
3.1 定量化信管課程系統的改革
目前,高校課程改革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信管課程作為一個系統,如何衡量改革的各項指標,尤其是在國家和政府出臺了各項高校課程改革的相關政策之后,如何讓各項政策全面落實,就要對高校學生的課程安排、學習效果做規定。定性和定量是系統非常重要的屬性劃分角度,定量的劃分決定了在相關政策的改革之下能夠創新出何種價值,而系統的定量性質決定了在一系列改革之后系統整體的適應力水平 ,教育水平,創新水平整體能夠涌現出新的內容。因此,在信管專業系統積極落實改革內容的時候,為程程系統的改革而制定各項參量:專業課程數量、大學生掌握程度、發展創新指數等一系列在信管課程系統改革中重要的內容,使其在改革中通過把控這幾項內容來把控系統整體的改革力度。當然,相對于自然系統和工程系統,社會系統的定量化可能性和可行性都不大,因為涉及到社會子系統和組份間的差異以及社會系統的各項衡量因素不同,這就要求各個高校更具自身的實際情況,通過將社會因子轉化成科學數據以及科學方法來進行,當然,系統的定量性質和定性性質的密不可分的,各項改革措施的定性為定量化研究奠定了基礎,“系統的任何量都是對某種定性屬性的的度量,任何定性屬性都有其量的表現,原則上均可度量,但可度量性大不相同”(p79《系統科學大學講稿》,苗東升),所以,信管課程系統也可以通過定性其改革的內容來達到定量化管理創新體系的改革。
3.2 高校建立適當的反饋機制,達到最優控制
信管課程系統無法作為高效機制的系統,應當力求整個系統發展的整個過程都處于可把控的范圍內。控制論中即要求所有行為都處于閉環狀態中進行,但目前很多高校的改革滯后,仍是開環狀態。就仿佛輪船沒有指南針運行在茫茫大海上,沒有明確的把控,想要達到目標是幾乎是不可能的。信管課程僅僅是高校下達命令,卻沒有很好的反饋,更無法再通過反饋,解決課程改革的種種問題,反饋使得步步把握完成體系改革的重要目標。反饋機制在信管課程系統實施方案的過程中有著雙向調節的作用,然而,當今高校卻沒有在這個重要環節上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單項的運行機制在當今的發展模式下常常容易偏離軌道,甚至在搞笑的課程系統中出現重大錯誤之后才了解到課程設置的偏差,中間過程就任其發展,這與控制論理念背道而馳。在系統科學的背景下,各個高校的信管系統建立起適合自身發展的反饋機制,在授課過程中隨時掌控大學生學習情況,達到其自身的最優控制。最優控制是控制論中利用閉環控制方式,在信管課程改革就是力求達到的資源最小化,效率最高化,并且適應當代大學生教育的理念。
3.3 改善信息在信管課程系統中的遞減問題
高校執行力不強是很多課程系統改革中常常出現的問題,由于當代許多新興課程都尚在摸索階段,很多教學的內容一味枯燥的輸出,使得大(下轉第90頁)(上接第87頁)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吸收量逐級減少甚至產生錯誤的學習方法。這就要求改善信息傳遞中的能級遞減問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利用當今信息收集的多種方式,通過舉辦活動,轉換課堂形式調動在校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他們主動汲取信息的能力。不僅使學生成為課程改革的主人翁,還創新了課程信息傳遞方式,利用大學生常用的信息科學媒體,改善課程改革中信息逐級遞減的問題。endprint
4 結束語
教育是十八大以來的熱點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高校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更是要將高校改革適應社會主義國情作為重要決策之一。近年來高校陸續引入系統論、系統工程論,使高校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學生成長發展的能力。從系統論角度出發,科學地、系統地改革高校課程,將新媒體新技術的創新于課程改革之中,為高校課程系統改革的新局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參考文獻】
[1]衛郭敏.系統科學視野下的科學形象-整體、演化與建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苗東升.系統科學大學講稿[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美]歐文·拉茲洛.系統哲學引論[M].錢兆華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4][美]歐文·拉茲洛.系統哲學講演集[M].閔家胤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5][美]貝塔朗菲.一般系統論[M].秋同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
[6]Hermann Haken .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 A Macroscopic Approach to Complex Systems[M].Berlin:Stuttgart University Press,2006.
[7]苗東升.復雜性科學研究[M].北京: 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8][美]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9]李潤珍.探索復雜性的啟示[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10]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11]烏杰.系統哲學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2]烏杰.系統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3]烏杰.系統哲學之數學原理[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3.
[14]錢學森.創建系統學[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15]武杰.跨學科研究與非線性思維[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16]張華夏.系統哲學三大定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7]薛秀娟.“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系統改革[J].臨汾:山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