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武 楊麗彬
【摘 要】朱自清是“五四”以來最有影響的散文作家之一,他在散文創作方面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本文結合教材中的選文從構思獨特、感情真摯、語言優美三個方面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藝術特色,探究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以及帶給讀者的審美感受。
【關鍵詞】朱自清;散文;藝術特色
散文是與小說、詩歌、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是我國文化歷史長河中一顆耀眼的明珠。文質兼美的散文語言優美凝練,感情真摯,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成為初中、高中以及大學語文教材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朱自清是“五四”以來最有影響的散文作家之一,他在散文創作方面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其散文作品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范”。《春》、《背影》、《綠》、《荷塘月色》等名篇入選中學語文教材,成為語文教學歷久不衰的范本。這些散文名篇構思獨特、感情真摯、語言優美。無論是描寫,還是用詞,無論是結構,還是意境,處處都給人以美的享受,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1 獨特的構思
藝術的構思是散文魅力的重要表現之一。朱自清的多數散文篇幅不長,但構思獨特,結構縝密,特別注重文眼的設置。在散文中設置文眼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文章構思的焦點。文眼可以揭示散文的主題,關系到散文意境的虛實,結構的疏密。
《荷塘月色》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開篇便巧設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透露出作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苦悶心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接著文章依次寫了七個場景:月下出門、月下的路和樹、月下的感受、月下荷塘、塘中月色、荷塘四周的景色、月下聯想。作者在行蹤變化的順序中,表露出自己思緒情感的復雜變化。文章多處寫“靜”,卻襯托出作者心中的“頗不寧靜”。寫通往荷塘小路和自己獨處的“靜”反襯心中的不寧靜。來到荷塘前,作者停立環顧,月下荷塘優美靜謐,荷塘月色素淡朦朧,荷塘四周寧靜深遠。此時,荷塘四周蟬聲和蛙聲打破了這份寧靜。接著,作者又以聯想江南采蓮的風俗,《采蓮賦》和《西州曲》中采蓮的熱鬧的情景,進一步反襯荷塘的“靜”。文章細膩地展現了作者“心里頗不寧靜”的感情變化。全文脈絡清晰,結構縝密,首尾呼應,渾然一體。
《春》也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散文。這篇散文結構縝密,構思頗具匠心。作者先寫對春天盼望已久的心情。然后,總括春天的輪廓。接著,具體描繪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四幅春光特寫畫。從不同側面,細致地描繪了春天的美麗和生機勃勃。再接下來,作者從對自然界春的描繪轉到對春天里人們的活動描寫,展現出一片歡樂的迎春景象。“一年之計在于春”是散文的“文眼”,作者構思的焦點。一句平淡的議論很自然地點明了文章的主旨。最后,作者用三個形象的比喻贊美春天的“新”、“美”、“力”,以收束全文,進一步揭示題旨,畫龍點睛。朱自清的散文構思講究,結構嚴謹,脈絡分明又富有變化,具有與眾不同的藝術魅力。
2 濃郁的抒情色彩
小說是靠跌宕起伏的情節和人物形象來吸引讀者。散文與之不同,是靠情感和理趣來感染讀者。散文是抒寫“作者心靈的歌聲”,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朱自清的散文魅力與他的抒情藝術密不可分。他的散文無論寫個人,還是寫景、寫事都傾注了真摯的情感,深深地打動著人心。
2.1 抒情融于寫人記事之中
朱自清的散文注重“情”與“事”的交融,在寫人敘事中流露自己的真情實感。《背影》是一篇描寫父子情深的紀實散文。文章記敘的是辦完喪事,父親送作者到火車站,照料他上車,給他買橘子的情形。散文中,作者對父親過鐵道為自己買橘子的情景做了重點描繪。父親歲數大了,體型胖,行動不靈便,卻堅持給兒子買橘子。作者對父親走到鐵道邊、彎下身軀、攀爬月臺、抱著橘子走回來的樣子做了細致的描寫。當作者看到父親的背影,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鋪陳敘事。在清淡質樸的敘述中,凸顯父親形象的高大,流露出濃濃的父子親情。李廣田在《最完整的人格》一文中評價道:“《背影》之所以能夠歷久傳誦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當然并不是憑借了什么宏偉的結構和華美的文字,而只是憑了它的老實,憑借了其中所表達的真情。”
2.2 抒情與景物描寫相結合
別林斯基說過:“感情是詩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動力之一。”在朱自清的散文中,他總能選取現實中典型的景物,注入自己的主觀情思,寓情于景,含蓄地抒發情懷。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文章寫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當時在清華大學教書。此時,作者處于苦悶與彷徨之中。在一個盛夏幽靜的夜晚,為了排譴心中的苦悶,他獨行于月下,漫步在荷塘,借欣賞月夜荷塘的美景,尋求心里的寧靜。在文章中,作者把感情寄托于景色中,描繪出一幅清新如畫的荷塘月色圖,創設出一種靜謐、和諧、自由的意境。畫面中,朦朧的月光、婷婷的荷葉、天生麗質的荷花、淡淡的荷香、脈脈的流水、碧綠的荷波都寄寓了作者的情思,寄托著作者對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作者的情感較為含蓄復雜,一種想要超脫,卻又無法超脫的痛苦時時困擾著他。他將這種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寫中,訴說著自己心中的不寧靜。如作者對通往荷塘小路的描寫:“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給人一種陰冷幽寂之感,更能感受到月下人內心的寂寞與孤獨。再如“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一句,作者對路燈光的描寫中隱隱約約透出淡淡的憂愁。他用熱鬧的蟬鳴蛙叫聲反襯荷塘的寂靜,在欣賞完荷塘美景之后,作者內心又不寧靜了,無法擺脫綿綿的愁緒。
朱自清的散文之美與他的抒情藝術密不可分。他的散文無論是寫景,還是寫人,都是用真實的情感書寫著至美之音,這就是他的散文能夠打動人心的原因。
3 平淡清幽的語言藝術
3.1 注重語言的錘煉
朱自清有很強的語言駕馭能力,用字遣詞功夫頗深。他的散文語言凝練,樸素自然。例如,作者在《春》中描寫到初春的景象:“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了”。一個“鉆”字用的非常傳神,把春天寫活了,表現出春草破土而出的擠勁。“偷偷地”寫出了不知不覺中,春草悄然而出,透露著作者發現此景的驚喜。再如,《荷塘月色》中描寫月光的句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動詞“瀉”巧妙照應前邊的比喻句“月光如流水一般”,把靜靜的月光寫得靈動了,從而展現出月光照映荷花,一覽無余的景象,營造出一種朦朧、恬淡、柔美的意境,將自己淡淡的喜悅之情寄寓在月下美景之中。“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朱自清的散文語言樸素簡潔,不作過多渲染,富有清新自然的美。
3.2 運用多種修辭手法
朱自清善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使散文的語言表現出藝術的美感。《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從不同角度描摹荷花的情態。“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展現出花朵飽滿柔美和含苞欲放的嬌美情態。“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三個比喻句分別表現出荷花在月光下晶瑩剔透的光亮,隱約閃爍的動態,纖塵不染的美質。作者從色彩和光亮上描摹難繪之景,生動形象地展現出月下荷花之美。荷香是難以描摹的,他將嗅覺形象訴諸聽覺形象,有效地調動讀者的感官,用“渺茫的歌聲”描繪出荷香清淡縹緲、若有若無的特點。“閃電”形象地表現出微風過處,荷波稍縱即逝的速度。作者用生動貼切富于變化的修辭描繪出一幅清新如畫的荷塘全景圖,營造出靜謐、優美、和諧的意境。喚起讀者的聯想和想象,讓讀者沉浸在荷塘月色美景之中。
3.3 巧用疊詞
朱自清的散文愛用疊音詞,音韻和諧,給人一種鮮明的節奏感。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描寫荷塘四面,長著許多“蓊蓊郁郁”的樹,寫出了樹木的繁茂。“曲曲折折”的荷塘,描繪出塘岸的彎曲錯落。以“田田”、“層層”形象地展示了荷葉的茂密、重疊相連的樣子。“亭亭”表現出荷葉頎長挺拔的樣子。“遠遠近近、高高低低”表現出荷塘四周的樹連綿成片,錯落有致,富有立體感。作者用優美的音韻勾勒出荷塘四周素淡朦朧、寧靜深遠的景色。疊音詞的妙用,富于變化的長短句交錯運用,使文章讀起來音韻和諧,朗朗上口,給人一種聽覺上的美感。
屠格涅夫說:“在文學天才身上,重要的東西卻是我敢稱之為自己的聲音的東西”。朱自清的散文構思獨特,重視“文眼”的安設,在樸素的敘述中流露出真摯的情感,語言清新淡雅,注重詞語的錘煉,追求樸實的風格。朱自清的散文具有“自己的聲音”,散發出獨特魅力,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選[M].江蘇:譯林出版社.2016.
[2]蔣德均.朱自清散文語言的藝術美[D].西南師范大學,2004.
[3]劉繼權.朱自清散文的藝術及文化意蘊[D].華中師范大學,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