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白美
【摘 要】本文深入調研國內事業單位的發展歷程及改革的先進經驗,以問卷法、訪談法、座談法等方式深入濟南市部分科研行業事業單位中展開調研,客觀、準確反映當前各單位的基本情況、改革中面臨的困難并提出有關對策建議,為今后我市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提供充分的參考。
【關鍵詞】科研;事業單位;改革
0 引言
事業單位是我國特殊國情下的特殊產物,具備有服務性、公益性和知識密集性三個主要特征。2012年,我國事業單位從業人員約3000萬人[1],人員龐雜,機構冗余。并且我國事業單位存在的許多矛盾和問題,政府對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機制不完善[2],主要表現為:一是政事不分。事業單位隸屬于政府部門,缺將一些行政職責轉移到事業單位,內設機構與事業單位職責交叉重疊,并長期抽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二是管辦不分。 政府主管部門通過事業單位直接提供公益服務,并實行監督管理,相當于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對全社會公益服務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三是投入機制不健全。公益事業投入方式單一,且不均衡,資金使用效益無法充分量化和監督。另外,事業單位在人事制度管理、薪酬制度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管理缺陷。因此,事業單位的改革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1 國內事業單位改革
我國事業單位改革進程基本分為四個階段[3]:(1978-2001)解決事業單位快速膨脹問題;(2002-2006)從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養老保險制度和財政政策等方面推進改革;(2007-2011)公開招聘、聘用制度、崗位設置制度等人事制度不斷完善;(2012-至今)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行政職能類、生產經營類、公益類共三類事業單位。 特別是近年來,各省市密集出臺有關事業單位改革文件,濟南市也適時提出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工作,本文結合新一輪全國事業單位改革的精神,以問卷法、訪談法、座談法等方式深入濟南市科研事業單位中展開調研,為今濟南市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提供充分的參考。
1.1 濟南市科研事業單位現狀
目前濟南市共有26家市屬科研院所,涉及19個市直部門。本文涉及調研科研事業單位11家,均系公益類事業單位,其中公益一類4家,均為全額撥款單位;公益二類4家,有1家為全額撥款,1家為自主事業單位,其他為差額撥款單位;公益三類3家,均為自收自支單位。
1.1.1 單位編制
除社科院、規劃設計院2家單位在編人數超過編制人數,其余單位均有空編。其中公益一類及三類空編較少;公益二類單位空編較多。在編外人員上,公益一類、二類共有3家單位有編外人員,但數量不多;公益三類單位均有編外人員,且數量都高于在編人員,甚至有單位編外人員數量是在編人員的3倍多。
1.1.2 年齡及學歷結構
公益一類、二類單位30-50歲人員占比最多;公益三類單位40歲以下職工占比高。在學歷結構上,公益一類單位博士學歷占比較多,占職工5%以上;三類單位本科以上學歷人員最多,占比87.6%;而公益二類單位相對學歷較低,本科以下學歷人員占40%,是三類單位的3倍多。
1.1.3 單位治理管理結構
81.8%的單位為黨委領導下的行政領導負責制,未見有單位設置董事會。在內部管理上,公益一類單位均呈現財務獨立核算、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納入結算中心管理、納入預算管理、工資財政統發等特點;公益二類單位財務也屬于獨立核算,并納入預算管理,但不經結算中心,其他幾項單位之間存在差異;公益三類除單位財務獨立核算外,其他均不參與。
1.1.4 資產與收支情況
資產方面,公益一類、二類單位固定資產比重高,而公益三類單位則正好相反,流動資產是為固定資產的11倍以上。公益一類單位凈資產均為財政補助結轉結余,而公益三類凈資產則為事業結余和經營結余,公益三類則三者皆有。
收入方面,財政補助收入是公益一類單位的唯一收入來源;經營收入是公益三類單位的唯一收入來源,其中技術服務收入占比98%以上,部分單位有租賃收入;公益二類單位中,全額撥款單位收入均來自財政補助,差額撥款單位收入均為事業收入,自收自支單位收入則來源于事業收入和經營收入。
支出方面,工資福利支出是公益一類單位的主要支出內容;資本性支出是公益二類單位的主要支出內容,公益三類單位的主要經費支出則是經營支出。
1.2 濟南市科研事業單位改革情況
1.2.1 實行績效考核情況
據調研,54.5%的單位未實行績效考核,其中公益一類4家,公益二類2家。公益三類單位全部實行了績效考核。績效考核方式基本采用專技人員定量、管理人員定性考核的方式,崗位責任、個人業績及工作量作為績效考核的主要參考因素,考核結果與工資掛鉤,多數單位將工資中的績效工資進行了重新分配搞活,并按月兌付。
1.2.2 人事制度改革情況
有半數以上單位院所長招聘為單位或系統內部招聘,未見有實行國內外公開招聘。有72.7%的單位實施全員聘用制度。有63.6%的單位開展了科研崗位部分或全部公開招聘工作,且公益一類單位中實行公開招聘的比例較高。僅有不到30%的單位引進過高層次人才,且其中2家單位招聘的高層次人才為編制外管理,待遇由單位項目經費解決;另1家為編制內管理。其他單位均未引進過高層次人才,原因主要是編制及待遇問題無法解決。
1.2.3 組織機構設置情況
有近30%的單位管理職能處室大幅度壓縮,行政管理人員控制在機構編制的10%左右;其他單位仍在壓縮精簡中。另外,仍有不到20%的單位存在所屬的后勤部門或企業。
1.2.4 社會保障情況
本次調研單位均實行了養老保險改革,全部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但因單位性質不同,財政負擔、單位負擔以及個人負擔比例有所不同。公益一類財政負擔較多,其余由單位負擔較多。endprint
2 濟南市屬科研事業單位改革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2.1 存在的問題
首先表現在對改革認識不足,觀念有待調整。事業單位業務種類繁多、情況復雜、涉及面廣,利益相關方對改革的認識及態度至關重要。整體來看,濟南市科研事業單位對改革的積極性不高。具體表現為:
一是,改革涉及單位積極性不高。首先,主管部門積極性不高,已經習慣了對事業單位人、財、物的調配,改革后,主管部門的管理權限受到稀釋。其次,事業單位本身對改革缺乏積極性。除少數單位有成為改革試點的意向,其他單位均持觀望等待態度,有求穩怕亂思想內部職工擔心打破“鐵飯碗”,自身利益受損;部門領導對改革可能帶來的不穩定、人員分流安置、經濟補償、就業再就業等問題缺乏改革勇氣。
二是,事業單位改革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還不夠完善。主要表現在法人制度不健全,人、財、物由上級機關支配;財政供給制度不夠完善,事業單位缺乏財政自主權。
三是,濟南市涉及事業單位改革的現行政策體系不夠完善,改革還缺乏基本條件。事業單位的事業經費按人頭下發,缺乏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辦法,單位的績效性獎勵額度自主支配權太小,達不到激勵干事創業的目的。而且機構編制管理也缺乏配套政策,目前事業單位采取編制總量控制,且多數單位面臨高級技術崗位滿額的問題,很大程度制約了高層次人才的引進。
2.2 對策建議
一是,成立統一推進科研事業單位改革的領導小組,切實加強對科研事業單位“管辦分離”、“建立法人治理結構”、“轉企改制”等改革工作的統一規劃。
二是,抓好改革試點。本文調研結果顯示,有一家單位有意向作為改革試點單位,另外近30%的單位已探索開展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實行了績效考核。建議在開展事業單位改革試點中,完善政策細則,重點支持探索改革的新辦法、新機制,真正發揮試點單位的作用。
三是,繼續細化政策為改革進入深水區保駕護航。逐步深化事業單位人事、收入分配、保險等制度內部改革。扎實推進改革,完善全員聘用、崗位工資、業績考核等辦法,引入競爭和激勵機制;創新財政投入保障機制,重點提高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考核,建立資金投入的績效評價機制,以向公眾提供服務的質量和數量確定財政補助數額,逐步提高具有激勵性質的事業單位經費投入比例。
四是,探索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探索理事會制度,實現事業單位的社會化管理。
【參考文獻】
[1]趙秀竹,張帆,武寧.事業單位改革對公益類事業單位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7(16):148-150,153.
[2]劉華強.事業單位改制對財務和會計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3.
[3]李揚.我國公益性事業單位改革探析[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