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祺
宋朝詩人黃庭堅,江西詩派代表人物,雖以書法聞名于世,但其詩風詩作在當時也是于繼承中自成一派;清朝著名詩人黃仲則,自稱為黃庭堅之后人,雖在仕途上一路坎坷,英年早逝,但在詩歌創作上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雖然二人生活在相隔數百年的不同時空中,但這并不影響二人在詩法詩風上有共通之處,本文就是通過分析二黃的人生經歷,以及詩歌創作風格,尋找二者的相通之處,以證明唐朝后,詩歌雖發展緩慢,但仍不乏有識之士懷揣理想抱負,以詩歌來抒發對人生多舛的無限感傷。
一、從黃庭堅到黃仲則
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年號涪翁,其詩上承元祐諸人,下啟江西詩派,在宋詩乃至整個古代詩歌流變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伍曉蔓《江西宗派研究》說:“擺脫唐詩,別開生面,以元祐諸人為首。”而黃庭堅則對此有著開拓,“變元祐之風流蘊藉為峭拔瘦硬”。
“江西詩派處在兩宋之交,中國文化從張揚到內斂,中國詩歌從興盛到衰落的轉折點。”元明時,詩歌日漸衰微,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理學盛行,文風日固;二是民族政權林立,社會矛盾尖銳,局勢動蕩;三是市民文學興起,對詩歌的發展空間有著一定的擠壓。慶幸的是,舊局面的僵化往往會催生新的萌芽,在這樣的背景下,清詩卓然復興,文壇一度生機勃勃,黃景仁便生在這樣的時代,“聲稱噪一時,乾隆六十年間論詩者推為第一”。黃景仁,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自稱是黃庭堅后人。毛善慶在《黃仲則先生年譜》中記載:“系出宋秘書丞文節公,世居江西清江之荷湖。明永樂間有松軒先生遵者任武進縣學教諭,因家焉。”可見這個說法較為可信。
二、跨時代的共通之處
黃庭堅與黃仲則二人雖相隔數代,但實則可以說只經歷了一個時代:理學稱霸的時代。所以二人之詩亦有不少共通之處,且這種共通是深層次的、宏觀的,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詩歌創作理念相似
1.尊重詩法,敢于創新
黃庭堅作詩鍛煉勤苦,用功尤為刻苦,善用活法,亦善于翻新古人詩句,金人王若虛說:“魯直論詩,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喻,世以為名言”。同樣,黃仲則也有著類似的主張,提倡“師其精神,重在變化”,此二者都提倡創作時要善于舊典翻新,兼通文脈,追求在繼承的基礎上添加屬于自己的元素。黃仲則還在《翁覃溪先生以從文節公先生像屬題》中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無意掮“我祖”招牌的觀點,同時其詩歌創作中亦有李白、李商隱等詩人的影子,這恰恰與創新的精神相符合。
此外,二者在詩歌創作上都有“崇情尚意,兼重用字”的理念。黃庭堅認為,治心養氣是文章之本,在此基礎上需“濟之以學古之功”,同時要“經由法度,到達自由”,黃仲則也強調作詩當有“元氣”,力主“文章千古一元氣”之說,注重融匯書籍,以氣貫之。
2.于儒家思想體系中,觀照個體情感
黃庭堅要求詩歌有道德的皈依與智慧的觀照,他是一個儒家觀念深重的詩人,對母親十分孝順,但他也并非一成不變,在當時佛道成風的情形下,他的思想中亦加入了不少“反叛”元素。同樣,黃仲則也有著同樣的想法,他在年少時科舉成績斐然,一度有著“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基本儒家價值追求,但是,他受到一些明清思想家,如黃宗羲、顧炎武的影響,追求個性和瀟灑,并體現在詩歌創作中。值得關注的是,他們的詩歌都極多地抒發了個人身世之感,與尋常文人不同,他們更加關注內心的需求。
(二)同是天涯淪落人
黃庭堅與黃仲則都曾有過走仕途之心。前者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登進士第,曾擔任秘書省教書郎、集賢校理、著作佐郎等職,但后來他陷于變法黨爭,既反對新法,也不滿執政者對新法的全盤否定,最終被降“幸災謗國”之罪,死于貶所;而后者十七歲補博士弟子員,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東巡召試上獻賦,欽取二等,得校錄四庫館,乾隆四十六年(1781),進京候銓縣丞。
二人對傳統觀念仍有保留,這在黃庭堅身上尤為突出,黃仲則亦保持著對仕宦的希冀。但二人都不得志,黃庭堅對人生的承擔在內不在外:有社會責任感,卻缺少政治熱情,不企圖致君堯舜,大濟蒼生,只而是專心于學問和著述,這是一種新的人格類型;而黃仲則與黃庭堅又何其相似,他們與傳統落魄詩人不同,身上體現出一種若隱若現的反叛和對沖破桎梏的追求,這給他們的詩歌帶來了新的基質,使他們可以用舊的方式傳達新的精神。這種精神在黃庭堅身上還只是一個雛形,可是,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對封建架構數百年的沖擊,以及理學對思想的禁錮給文人帶來的不滿情緒日益增長,這種精神在傳承中,通過詩歌的嬗變,茁壯成長。
(三)社會對思想的禁錮
我們之前談到了黃庭堅與黃仲則在宏觀上的共性和繼承,其實在對個體的影響上,二者所在的社會也有著高度的相似。
黃庭堅所在的北宋,商品經濟蓬勃發展,“市”突破了時間限制,商人的地位得到提升。變法力量的出現,使得朝堂之上沖突不斷,兩股勢力為了爭奪人才和支持者,大興思想捆綁,黃庭堅所在的一派曾遭到“元佑黨人碑”事件的迫害,這對詩人打擊很大,致使黃庭堅的詩中充斥著對政治的抱怨和對自身際遇的悲嘆。
黃仲則處于一個文字獄盛行的時代,出現了“工商皆本”,甚至“凡帝王者皆賊也”及“共治”的觀念,這些新興的思想沖擊著高級文人的思想,觀念的沖突也使文壇變得異常危險,這種沖突在黃仲則的許多詩中也都體現了出來。
總之,在詩歌創作、個人經歷及所處的時代背景等方面,黃庭堅與黃仲則都有許多相通之處,這更多地體現在黃仲則對黃庭堅的繼承與發展上。經濟基礎與政治制度上的沖突對文化的影響,在其中始終做著重要的黏合劑。仲則對庭堅的傳承不是表面上的,而是歷史必然與個體偶然的結合,是中世紀后期世界資本主義精神興起在中國的一個小小體現,是時代進程中文人所做的努力,是古詩在進化過程中為封建末世唱的一首哀曲。
(成都七中嘉祥外國語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