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榮
產生在清雍正年間的滄州落子至今約有200年歷史,與井陘拉花、昌黎地秧歌一并成為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民間舞蹈,因其發源于南皮(隸屬滄州),因而亦稱南皮落子。筆者以“局內人”身份走進落子這種鄉俗文化,通過走訪調查與親身參與獲得了有關落子研究的新資料,具有在當今活態下深入研究落子的參考價值。
形成于燕趙文化大地的滄州落子距今約有200年的發展歷史,在獨特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生產生活環境下衍生出的滄州落子,無不象征著燕趙文化的歷史積淀與變遷,也無不延續著燕趙兒女的精神血脈。作為河北冀中一帶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落子舞,其群眾性、生活性較強,重要的是它已日漸成為滄州人民情感表達的一種重要形式,作為一種文化載體,與當地的民間文化渾然一體,直觀地表現了該區域人民的精神、性格、氣質、生活方式、物質文化、宗教信仰、審美心理,等等。由于其本身存在獨特的文化藝術價值,因此,落子舞藝術在2008年6月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因此足見傳承與發展這項傳統藝術的價值。
一、心系“民俗”舞動歡慶
提到滄州落子,始終離不開與它同生同長的民俗文化。正如當地民眾中流行著這樣一句俗語“不扭扭秧歌,不跑跑落子,就不算是過年”。可見,落子舞作為一種典型的地域性民間舞蹈不僅僅代表著一種民俗節慶文化,而是它已深深地扎根于廣大民眾的生活中。滄州落子的演出活動并非是長期固定的,一般集中在春節期間排練演出,落子隊的演出人員大都由廣大農民組成,也有少數年前打工回家的工農兵參與其中。通常情況下,排練安排在當年農忙后進行,一直到次年的元宵節后結束。過了臘八后隨著新年氣氛的日漸濃烈,落子舞的演出便會逐漸頻繁起來,其演出場面歡快喜慶、熱鬧火爆,以示人們辭舊迎新,歡慶豐收的喜悅心情。筆者記憶中,家鄉的落子排練場地通常是在組織者的寬敞院子中進行,而演出場地則一般因實情而定。之所以說因實情而定是因為當時的落子隊演出主要是圍繞本村或者鄰村來進行,一般有條件的人家(大多是本村里開小賣部的人家)想在過年襯襯場面圖個樂呵,便會提前跟落子隊的負責人確定演出的詳細時間及地點,這不僅能實現自己事先期望的“吉利點”,同樣也有助于落子隊安排下一家的演出。落子隊的演出年前年后都會有邀約,多數情況下是在年后演出,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這期間主要是為了慶賀嫁娶及周邊門店、廠子的開業而演出,時間多選擇在初六、初八等吉利的日子。筆者由于小時候(局內人)也參加過落子隊的排練與演出,因此相對較熟悉落子的演出流程。印象中,每逢落子演出完,戶主就會給落子隊負責人一些花生瓜子糖果等食物,大型戶主有時候還會給錢財以圖吉利。演出完畢回到排練地再由負責人將所得食品物品等紛紛發與每個演員,但錢財一般很少發給演員們。一是因為戶主們給的并不多,倘若紛發與每個人則根本分不過來;其次是由于落子隊演出是村里自由組織的,因此,落子演出所需的服裝、頭飾、道具等基礎設備的替換與更新也都是由落子隊自己出錢置辦的。所以,只要是跑場子得了錢財(一般很少得到),落子隊的負責人便會予以記錄,積攢下來為籌備“新家伙兒”備用。筆者記得,每次演出完回到排練地,每個人都整齊地坐在長長的凳條上等待負責人發予“獎勵”,個個臉上都洋溢著歡快的喜慶與收獲,那樣的淳厚、樸實、自然……雖然每次演出完回家夜幕已深,但心中那份激動與愉悅卻久久不能平復。待到第二天,盡職的演員們依舊會起早去排練等候其他戶主的邀約,這些都印證了我們當地人的那句話“不扭扭秧歌,不跑跑落子,就不算是過年。”落子舞伴隨著年俗等重要節慶出現,因此,它的演出活動與當地民俗密切相聯,它在表現當地民土風情的同時又使每個人都感受到了傳統藝術文化,可謂兩全其美。
二、滄州落子的舞種
滄州落子的豐富性主要體現在它的“文”和“武”。從落子的表演形式看,滄州落子又有“文落子”和“武落子”之分。文落子是邊歌邊舞的形式,但因其唱腔的表現力最為顯著,因此舞蹈僅僅作為唱的輔助而出現。道具的配備上,“鞭”“板”“扇”等道具通常穿插進行,部分情況下也可單獨采用扇進行單獨表演,舞蹈動作細膩婀娜、流暢大方。由于文落子中最重要的是唱,因此,人們在表演時通常把幾支民歌連起來邊唱邊舞,演唱的民歌多達30余首,但演唱最多的還是《四季歌》《茉莉花》《放風箏》等民歌曲調。《放風箏》這首民歌在南皮落子中占據著非凡的地位,一直以來它都被看作是表演南皮落子的經典曲目,其曲調表現出和諧自然的律動,配合柔美的舞蹈動作,可顯得落子舞優雅大方且細致入微。從表演的藝術形式看,文落子中女演員扭動時帶有與生俱來的“三道彎”姿態,彰顯了女性身材的輕柔優美,婀娜多姿,舞步干練而自然。
滄州落子的另一類是武落子,它是在文落子的基礎上發展來的,又因滄州是武術之鄉而著稱,因此武落子的表演動作中大大吸取了武術中的“小花刀”和戲曲中的“翻筋斗”元素。表演時,男性動作剛健勇猛、英武健美、熱烈健壯,富有強烈的武風特征,手拿“霸王鞭”(俗稱呱啦鞭、竹鞭)的男性主角表演時邊捋鞭邊揮鞭,舞步穩健而輕巧,恰如武術中的“行如風,站如松”的英姿颯爽,這些獨有的特點形成了武落子威武霸氣的藝術風格,也展示了北方男子的粗狂與豪放,反映了滄州人民傳統的生活習俗與接地氣兒的審美情趣。
三、結語
“滄州落子”這朵盛開在燕趙大地上的瑰麗奇葩,自產生以來便受到當地人們的喜愛,現正日漸成為老百姓年節慶典、農閑娛樂的必備嘉宴。作為一種民俗活動,它不但舞動著歡慶的節日氣氛,還展現著河北勞動群眾的信仰與寄托;作為一種儀式,它用文武雙全的舞姿形式展現著河北深厚的民族文化與激昂的精神面貌,對滄州落子進行研究就是對本土文化的挖掘,將滄州落子置于活態下研究更是展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