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藥科大學(510310)廣州市番禺區鐘村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11495)郭奕斌
廣州市番禺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511400)秦小潔
廣東藥科大學(510310)鄒宇華
登革熱是廣州市番禺區常見、多發的急性傳染病之一,幾乎每年都有病例報告。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傳播[1]。2014年廣東省登革熱疫情出現大爆發現象,本次研究針對2014年廣州市番禺區登革熱疫情的流行病學特點和流行因素進行分析,探討有效的防控措施,為今后登革熱預防控制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0時番禺區已確診進行網絡上報的登革熱患者。

附圖1 2014年番禺區登革熱每月新發病例數

附圖2 2014年番禺區登革熱疫情流行期間Bl與發病率關系圖
1.2 研究方法 3540例本地病例和3例輸入病例均由醫院確診后對患者的一般情況、發病日期、報告時間、病例分類、報告單位、實驗室檢查結果等進行收集整理,通過網絡上報,由番禺區衛生和計生局進行統計整理所得。
1.3 資料來源 2014年番禺區登革熱疫情數據來源于番禺區衛生和計生局調查結果,人口數據來源于番禺區統計局,蚊媒密度監測資料來源于番禺區疾病控制中心,氣象資料來源于番禺區氣象局。
1.4 相關定義 病例的診斷按衛生部發布的登革熱診斷標準(WS216-2008)。本地感染病例:登革熱患者發病前15d內未離開過本地區(以縣區為單位),或未到過有登革熱疫情報告的地區,其感染地點屬于本地。輸入性病例:本地無流行,發病前15d內來自或到過有登革熱流行的國家或地區(如東南亞、南美等),有蚊蟲叮咬史的登革熱病例。登革熱暴發:一個最長潛伏期(15d)內,在人口相對集中的地點(例如:一個社區、居委會、學校、村莊等)發生3例或以上登革熱病例[2]。
1.5 統計分析 采用Excel2003和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分析登革熱病例的時間、空間、人群分布特征。用構成比、頻數分布、算數均數(中位數)等進行統計描述,連續性變量若為正態分布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若為非正態分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時間分布 全年7~12月份均有病例發生,首發病例發病時間為7月15日,末例病例發病于12月1日,流行歷時141d。全區病例主要集中9~10月,為發病高峰期,9月份1743例(占49.24%),10月份1524例(43.05%),占總病例數92.29%。余7月份4例(占0.11%),8月份164例(占4.63%),11月份104例(2.94%),12月份1例(占0.03%)。對各月份的發病情況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附圖1。
2.2 地區分布 3540例本地感染病例中有3532例明確分布于16個鎮街中,病例數前5位的鎮街分別為洛浦街1200例、南村鎮462例、大石街329例、小谷圍298例和市橋街284例。發病率前5位的鎮街分別為洛浦街17.59/10萬、南村鎮7.46/10萬、新造鎮7.12/10萬、大石街6.02/10萬和小谷圍街4.75/10萬,各街鎮的DF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1)。病例具有空間聚集性,洛浦街的病例總數和發病率都居榜首,發病數占全區的33.90%,疫情最為嚴重,呈大爆發流行,而沙頭街、東環街、石碁鎮、石壁街、化龍鎮疫情相對較輕,發病總數控制在50例以下。見附表1。
2.3 人群分布
2.3.1 年齡分布 3540例登革熱病例中,各年齡組均有發病,年齡最大96歲,最小5個月,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在20~50歲,以青壯年為主,占61.87%,70歲以上年齡組發病率較低。(見附表2、附圖2)。
2.3.2 性別分布 男1731例(占48.90%),女1 8 0 9 例(占5 1.1 0%),男女比例1:1.05。
2.3.3 職業分布 職業高發人群為家務及待業1005例(占28.39%)、商業服務362例(占10.23%)、學生363例(占10.25%)為主,這3個職業共占48.87%。余下工人294例(占8.31%),農民250例(占7.06%),離退人員233例(占6.85%)。發病病例職業分布見附表3。
2.4 疫情流行期間BI監測與發病率 疫情發生后對疫點及全區各鎮街的布雷圖指數(BI)進行檢測,全區的布雷指數疫點在9月中旬和11月下旬有波峰出現,在9月中旬最高,之后開始下降,10月之前布雷指數≥5,伊蚊密度較高,12月后布雷指數基本為0。隨著BI指數升高,發病率逐漸升高,BI高峰出現兩周后,于10月上旬出現發病率高峰,之后發病率隨BI指數的下降而下降,并在12月后趨向于0。對BI和發病率進行相關性分析,相關系數為-0.695,在P=0.05水平上呈顯著相關。詳見附圖2。
3.1 從地區分布分析 番禺區位于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網地帶,在北緯22°26′~23°05′、東經113°14′~113°42′之間,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帶。南瀕浩瀚的南海,氣溫受偏南季風影響,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900毫米,并使全年雨水較集中于夏季,年平均氣溫為21.8℃,7~8月平均氣溫29℃,為伊蚊的孳生提供了非常適宜的溫度和氣候條件。同時,番禺區既有大型樓盤社區,也有村民自建的大片出租屋,流動人口多,居住密集,城鄉結合部公共地區衛生保潔力度不夠,環境衛生差,市民喜歡家里養水生植物,或在天臺和閑置地種花種菜,給伊蚊生長發育提供大量的孳生地。如果清理孳生地力度不夠,將導致布雷圖指數(BI)居高不下,大量伊蚊叮咬患者后登革病毒會在其體內繁殖,終生保持傳播登革病毒的能力,有研究表明登革病毒還可經蚊卵遺傳給伊蚊后代[3]。

附表1 登革熱病例地區分布情況

附表2 登革熱不同年齡分布情況

附表3 登革熱不同職業病例分布情況
3.2 從時間分布分析 本次流行時間為7月15日~12月1日,發病高峰在9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首發病例時間提前,流行時間較往年延長,發病高峰與廣州市疫情基本一致[4]。與往年一樣,首發病例為輸入性病例,發病時間為6月17日,而且比往年提前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這就給疫情的傳播提供了更充足的發展時間。7月和8月,全區的病例數處于低水平的增長,9月初開始快速增長,9月28日日增長數達到最高的112例,隨后逐漸下降,到10月底病例日增長數已經下降到個位數。從時間上看,登革熱的早期防控非常關鍵,7、8月的防控工作明顯未得到疫點所在村委會和居委會的充分重視,防控工作落實不到位,疫點處置不夠及時。
3.3 從人群分布分析 患者的性別構成基本相同,男女比例1:1.05,女性患者比男性稍多,可能與職業高發人群以家務及待業為主有關。年齡分布上,各年齡組均有發病,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96歲,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在20~50歲,以青壯年為主。人群分布與2013年番禺區登革熱流行特點基本一致。患者職業分布主要與其工作環境、個人的生活習慣及防蚊滅蚊措施有關。發生感染與受伊蚊叮咬的機會相關,通常情況下,在人口流動大的場所工作、活動頻繁或喜歡在家養水生植物的人群感染登革熱機會大[5]。番禺區基建項目較多,建筑工地衛生狀況差,積水多,蚊蟲孳生地多,使病例中的建筑工人也較多。
3.4 從疫情流行期間疫點BI監測情況分析 9月當地BI一直保持在5以上,有較大的傳播風險。疫情中期,BI一直在5以下,并不斷下降,幼蚊密度逐步下降到5以下。11月下旬又一次小的反彈,但持續時間不長,對整體疫情沒有較大影響。進入12月后BI趨向于0,疫情得到控制。BI指數高的地區由于陽性積水容器多,主要是疫點家庭水養植物較多,外環境衛生狀況較差,樓梯轉彎位有生活垃圾,發現較多廢棄積水容器,有利于蚊蟲孳生。本次BI曲線與2006、2013年一致,在BI最高的9月,登革熱病例數為最高,隨著BI升高,發病率逐漸升高。BI高峰出現兩周后,于10月上旬出現發病率高峰,之后發病率隨BI的下降而下降,并在12月后趨向于0,考慮當地幼蚊密度能體現出兩周后登革熱發病率,發病率隨BI的變化而變化,若要證明BI與兩周后的發病率是否存在關聯性,需要作進一步的分析。
登革熱的防控工作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隨著全球氣溫變暖、快速的城市化建設、環境惡化和頻繁的人員交流等因素的影響,東南亞及南美等疫區登革熱疫情肆虐,廣東省將長期面臨著登革流行和暴發的風險。因此,番禺區應從環境整治、蚊媒與氣象監測、早期診斷與隔離、健康教育、科學研究等多方面入手,建立登革熱的綜合防控體系,為科學應對登革熱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