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淮河醫院(475000)華龍 王晨宇 張軍杰
膽結石是指在膽道系統(膽囊、膽管內)出現結石的一種常見膽道疾病。其引發因素較多,據已有研究表明可能主要與體力勞動少、體質肥胖、不吃早餐等有關,另外遺傳也是形成膽結石的一個獨立因素[1]。結石在膽囊內形成后,可通過刺激膽囊黏膜而引發膽囊慢性炎癥,并且當結石嵌卡在膽囊頸部或膽囊管后,可以引起嚴重的感染并發癥,從而給患者的生活造成諸多不便。目前對膽結石的治療主要分為手術治療和非手術(保守)治療,對于已經出現嚴重炎癥并已影響患者生活的普遍認同采用手術治療為最佳方案,目前手術治療的方法較多,有傳統開腹手術及微創手術,有保膽取石術和切除術,各有利弊。為此我們進行微創保膽取石術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手術效果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4年12月~2015年6月間在我院治療的95例膽結石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分組并采用不同的手術方法進行治療,兩組基本資料為:對照組:47例,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齡在26~6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8±12.4)歲;患者膽囊結石情況為:單發34例,多發13例。觀察組:48例,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齡在24~7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6.2±12.6)歲;患者膽囊結石情況為:單發35例,多發12例。兩組患者經臨床多項檢查均得以確診并均排除手術禁忌特征,均為自愿選擇手術方法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的一般性資料比較差異值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對照組患者采用微創保膽取石術進行治療[2][3]:對患者采用全身硬膜外麻醉并取仰臥位,麻醉生效后對膽囊部位進行定位;在患者腹部右肋緣下2cm部位平行切開,切口長度在3~4cm,后依次對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前鞘、腹外斜肌腱膜進行切開進入腹腔;使用無菌紗布將膽囊及其他組織分開使之充分暴露并使膽囊和Calot呈三角顯露(可用窄低尾拉鉤或陰式拉鉤),將膽囊動脈及膽囊總管先行結扎(待結石取出縫合后解除),切開膽囊并去除結石(仔細檢查膽總管及肝總管有無結石,如出現應采取相應措施處理);最后縫合膽囊后,沖洗腹部,放置腹腔引流管,依次復位并縫合皮膚表皮切口,并行無菌包扎。
附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統計比較對照表(±s)

附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統計比較對照表(±s)
組別 例數(n) 結石清除(n,%) 感染率(n,%) 排氣時間(h) 下床活動時間(h)對照組 47 47(100%) 5(10.645) 23.2±1.5 25.4±4.8觀察組 48 48(100%) 1(2.08%) 12.6±1.2 15.5±1.4
附表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統計比較表(±s)

附表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統計比較表(±s)
組別 例數(n) 軀體功能(分) 心理功能(分) 生活功能(分)觀察組 47 65.3±7.3 75.6±7.8 81.2±9.1對照組 48 87.2±9.1 85.4±8.3 91.3±7.5
1.2.2 對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進行手術[4][5],對患者行全身硬膜外麻醉,待麻醉生效后在腹壁進行4孔穿刺,放入套管(控制患者腹內氣壓在1.33~1.86kPa)并置入腹腔鏡及操作器械,探查膽囊、膽囊三角、膽總管的炎癥情況,以及粘連程度等;切開膽囊,并按照先小后大、先軟后硬的原則逐步取出結石,后切除膽囊取出,清洗腹腔,置入引流管后逐步復位;對穿刺口進行無菌消毒包扎。
1.2.3 術后對兩組患者進行必要的抗感染和消毒處理,并嚴密監控患者的體征變化情況。
1.3 評價指標 將手術效果(結石清除率、感染率、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術后生活質量(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生活功能)列為評價指標值。
1.4 統計學方法 將兩組患者的評價指標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 檢驗,當P<0.05表示有差異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見附表1,觀察組的感染率、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均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均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的結石清除率一致,無統計學意義。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見附表2,觀察組的生活質量恢復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各項得分比較差異值P<0.05,均有統計學意義。
膽結石的發病主要原因跟遺傳、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均有關系,研究表明不吃早餐和喜歡高脂肪油膩類食物以及喜食零食的發病率較高,并且不喜歡運動、肥胖的患者比例較高,另肝硬化患者出現的幾率也比較高。膽結石形成后患者無法通過自身排除,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包括體外碎石治療),各自適應的病情不一,療效不一[6]。對已經出現嚴重炎癥的普遍認可應采用手術方式及早治療,隨著治療技術如腹腔鏡技術的快速發展應用,在治療膽結石領域已經得到廣泛有效的應用,為此我們對不同術式對比研究。
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到,采用腹腔鏡手術方法在治療效果如感染率、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等有顯著優勢,這得益于腹腔鏡手術的切口較小,對患者傷害較少,以及術中對膽囊附近組織器官尤其是腸胃影響較小,同時由于該手術出血量減少而對患者的傷害更小,對患者免疫性能的破壞較小,更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并且通過對膽囊進行切除可以有效防止結石的復發,但該方式對操作醫生的要求較為嚴格,需要醫生具有豐富的腹腔鏡的操作使用經驗及臨床處理能力;而微創保膽取石術是對有膽囊需求患者且病癥符合的患者采取的一種治療方法,由于手術采用較小切口,所以存在術野小等特點,并且存在一定的適應癥群。從本文研究結果中發現,采用兩種方法的結石清除率完全一致,表明兩種方式治療的有效性基本一致,但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同時對患者術后的影響更小(感染率、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等),因此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患者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生活功能等)恢復更快,充分表明該手術方法的顯效性和安全可靠性。但由于該手術對操作醫生要求較高,且治療費用也高于微創等手術,所以在目前的臨床應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通過研究我們也體會到由于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習慣已發生很大變化,人群中不吃早餐和喜歡高脂肪油膩類食物以及喜食零食的人逐漸增加,同時不喜歡運動肥胖的患者比較多,尤其是年輕人群因生活工作關系在飲食及運動上的不規律更為嚴重。因此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這些不良的習慣加以改正以降低疾病的發生[4]。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兩種手術的治愈效果一致,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更為顯著的優點,符合當今社會部分生活工作節奏較高患者的需求,并對高齡患者也有重要的應用意義,在臨床應用時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優先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