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中醫醫院(第八醫院)(410100)范小艷
目前,我國育齡夫妻中不孕不育患者的數量激增,其原因主要與性傳播疾病、流產史以及環境污染等因素密切相關[1]。輸卵管阻塞性不孕是現階段臨床中最常見的女性不孕疾病,但是常規的治療手段無法將藥物送達輸卵管,因此治療效果較差。本文中將以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間我院婦產科收治的80例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患者作為研究樣本,探究中西醫結合療法在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治療中的效果與可行性,為今后治療方法的推廣提供依據,具體報告如下。

附表 兩組臨床療效與成功妊娠率對比(n/%)
1.1 臨床資料 本組研究以2 0 1 5 年1月~2015年12月期間我院婦產科收治的80例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患者作為研究樣本,采用平行隨機抽樣法將其分為西藥組與中西醫結合組各40例。西藥組年齡27~38歲,平均(30.78±3.97)歲;不孕時間5~11年,平均(7.17±1.86)年。中西醫結合組年齡26~39歲,平均(29.62±3.75)歲;不孕時間5~10年,平均(7.27±1.86)年。入選標準:①經宮腔輸卵管碘油造影(HSG)檢查,符合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的診斷標準[2];②年齡在25~40歲之間;③無人工流產史、腹腔手術史;排除標準:①伴有心、肺、腎功能障礙者;②精神障礙者;③由于其他疾病無法正常受孕者。兩組在年齡、不孕時間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西藥組 西藥組在入院后,于患者例假前靜脈注射氧氟沙星0.4g+甲硝唑1g+5%葡萄糖500ml,1次/d,連用10d;例假結束后第1d開始靜脈注射頭孢曲松(菌必治)+5%甲硝唑+左氧氟沙星,1次/d,連用3~5d后改為口服用藥。并于例假結束后3d開始進行宮腔輸卵管灌注,藥液配制:地塞米松5mg+阿米卡星+糜蛋白酶4萬U+2%利多卡因5ml,1次/d,4次為1療程。
1.2.2 中西醫結合組 在西藥組治療方法的基礎上聯合中藥湯劑與灌腸治療,方選:路路通6g,川芎9g,赤芍9g,當歸12g,敗醬草15g,地丁草15g,連翹12g,三棱6g,夏枯草15g,莪術6g,紅花6g,桃仁9g,蒲公英20g,加500mL冷水煎至100mL,早、晚餐后服用,1劑/d,連用10d。中藥灌腸藥液配制:赤芍12g,莪術12g,皂角刺20g,三棱12g,丹參20g,敗醬草20g,黃柏15g,土茯苓15g,馬鞭草15g,紅藤20g,睡前進行,連用10d。
1.3 評價標準[3]治療效果主要參照患者的HSG檢查結果進行,①治愈:治療后,雙側輸卵管完全通暢,或觀察期內成功妊娠;②顯效:治療后,有一側輸卵管完全通暢,或雙側輸卵管阻塞程度有明顯改善;③無效:治療后,雙側輸卵管阻塞無明顯改善。
1.4 統計學方法 本組研究中,所有數據的統計學計算均經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當P <0.05時認為兩組之間所存在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中西醫結合組中,治愈16例,顯效2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0%,觀察期內成功妊娠19例,成功妊娠率為47.5%;西藥組中,治愈10例,顯效19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72.5%;中西醫結合組均明顯高于西藥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女性成功受孕的關鍵是精子與卵子的結合,輸卵管作為精子與卵子結合的主要場所,如果輸卵管不通暢或阻塞,則會影響自然受孕。近年來,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的發生率明顯增加,占所有女性不孕病因的30%左右;目前,臨床中對于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的發生機制尚不明確,大量報道稱婦科炎癥感染是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主要致病原因,而且臨床中大多數輸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同時伴有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月經失調等,治療難度大。
在中醫理論中,將輸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的病機歸納為“氣滯血瘀”,其病因主要是由于氣血瘀澀,阻礙沖任及經脈暢通,因此治療應以“理氣活血”、“化瘀散結”為原則。本組研究中,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制劑,其中蒲公英、敗醬草、地丁草等具有清熱解毒[4-7],消炎利濕的效果;川芎、當歸、赤芍可以調節患者免疫系統功能,發揮行氣散結、清熱涼血的效果,而且還能夠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抑制輸卵管內血小板積聚,改善輸卵管內環境,為精子與卵子的結合提供良好的環境;諸藥合用共奏疏經通絡、破血祛瘀、祛瘀散結之功;在此基礎上聯合中藥灌腸,能夠將藥物直接送到輸卵管局部,增加局部血藥濃度,充分發揮藥效,從根本上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提高成功妊娠的機會。
本組研究中,中西醫結合組有治療總有效率為90%,成功妊娠率為47.5%,均明顯高于西藥組,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在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的臨床治療中,聯合常規西藥治療與傳統中醫療法,可以有效提高治療效果,1年妊娠率較為理想,可以作為首選治療方案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