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琴圖雅
摘要:主要介紹了兔病毒性出血癥的臨床癥狀、診斷及防治方法,旨在為養殖戶提供參考,減少兔病毒性出血癥給養兔業帶來的損失。
關鍵詞:兔病毒性出血癥;血清學診斷;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7)010-0022-01
兔病毒性出血癥(RHD)又名“兔瘟”,是由兔出血癥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的傳染病。該病發病急,傳播快,潛伏期短,病程短,發病率和死亡率極高,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進行傳染。發生該病后短時間內病兔體溫升高或無任何癥狀突然死亡,死前高聲尖叫,死后從鼻孔流出泡沫樣血液,該病以呼吸系統出血和器官水腫、淤血和出血為主要特征。
1 臨床診斷
兔病毒性出血癥多在早春時節發生。病兔、死兔、隱性傳染兔是兔病毒性出血癥的主要傳染源,以呼吸道和消化道為主要感染途徑。主要危害3月齡以上的青壯齡兔,發病和死亡率均可達到90%以上;1~2月齡的幼兔發病率為50%左右,且為慢性經過,部分可耐過不死;1月齡以下乳兔多不發病。兔病毒性出血癥的侵害無性別差異,從敏感程度上觀察,毛兔較皮肉兔易感,良種兔較土雜種兔易感。流行時間短,1個兔群,從第一只兔感染至最后1只兔死亡,歷時常在7 d左右[2]。
2 病理學診斷
患病毒性出血癥的病兔鼻腔、喉頭、氣管、支氣管呈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喉、氣管黏膜呈點狀或彌散性出血,氣管內有泡沫狀血樣;肺淤血、水腫,呈暗紅色,肺表面及肺門淋巴結有大小不一的出血點或出血斑,肺切面流出淡黃或紅色泡沫狀液體。眼結膜充血,有出血點。心肌柔軟,心室擴張,心外膜及心內膜上均可見出血點。肝臟體積腫大,黃褐色,質脆,表面有灰白色針尖至粟粒大壞死灶,切面結構模糊,呈暗紅色與土黃色相間的“檳榔肝”。
3 血清學診斷
3.1 血凝(HA)試驗和血凝抑制(HI)試驗
HA和HI是在RHDV感染診斷方面應用最早的檢測方法。由于這兩種方法簡便、快速、不需要特殊的儀器設備,已在RHDV診斷和免疫效果測定中廣泛應用。
3.2 SPA協同凝集試驗
將提純的葡萄球菌A蛋白(SPA)標記RHDV的兔高免血清用于發病和死亡兔的抗原檢測。采取濾紙條插貼在肝組織切面上或肝組織研磨后提取上清液的方法獲得待檢標本。如標本中含有RHDV,則能很快出現肉眼可見的凝集反應。
3.3 ELISA法
ELISA法具有靈敏度高,特異性強,易于規格化和標準化,在國內外廣泛用于細菌、病毒及寄生蟲抗原和抗體的檢測。
4 預防方法
4.1 加強飼養管理
搞好環境衛生,做好兔群的日常飼養管理工作,提高兔群的整體抗病能力。在飼養過程中,不僅要注意飼料的營養價值水平,而且還要注意飼料的調制方法,并根據不同的日齡、季節、氣候,確定合理的飼養管理制度,進行精細的管理。
4.2 做好日常防疫工作
場門口消毒池內的消毒液要定期進行更換。搞好兔舍和周圍環境的衛生消毒工作,場地可用10%的石灰乳、10%~20%的漂白粉液或2%~4%的氫氧化鈉溶液等進行消毒。保持兔舍及食具的清潔衛生,及時清除兔舍內的糞便。
4.3 及時隔離并消毒
一旦發生兔病毒性出血癥,應立即封鎖兔場,隔離病兔,對死兔進行深埋,對兔舍、籠具進行徹底消毒。消毒時可用2%氫氧化鈉溶液,未經消毒的兔舍、籠具不能讓健康兔進入,以免造成新的傳染。
4.4 抓好預防接種工作
最好在仔兔斷奶后、母兔懷孕前用兔病毒性出血癥疫苗進行預防注射。目前,我國兔病毒性出血癥的疫苗主要是組織滅活苗,對兔病毒性出血癥具有很好的預防效果。可按照下列的程序進行免疫:仔兔25~30日齡首免,每只兔頸部皮下注射2 mL,60日齡再次免疫,每次兔皮下注射1 mL,以后每6個月免疫一次,保護率可達98%~100%。
4.5 藥物預防
發病季節或出現發病跡象時,在飼料或飲水中加入藥物進行群體預防。
5 治療方法
兔病毒性出血癥發生時,可用抗兔病毒性出血癥的高免血清進行治療,效果較好,一般在發病后尚未出現高熱等臨床癥狀時均可治療。可一次皮下注射4 mL血清,也可先皮下注射少量血清,相隔5~10 min后取4 mL血清加10~20 mL5%葡萄糖生理鹽水一次靜脈注射,效果很好。
6 小結
兔病毒性出血癥對養兔業危害嚴重,一年四季均可發生,這可能與飼料單一、兔體抵抗力下降有關,病兔、隱性感染兔和康復兔是傳染源,被病毒污染的飼料、飲水以及配料、剪毛和飼養人員等是傳播媒介。實際生產中應加強對兔病毒性出血癥的防控,減少養兔業的經濟損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