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驥
摘 要 當前,“95后”大學生已經是大學校園的主力軍,他們作為國家未來的主要建設者,其社會責任感狀況,對個人和國家的未來都至關重要。本文對沈陽理工大學“95后”新生社會責任感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可能出現的問題,最后提出社會責任感培育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 “95后” 社會責任感 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1研究背景
當前,“95后”大學生群體已成為大學校園中的主要力量,他們是國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取得較大發展時代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在成長過程中接觸到更多的新鮮事物和新思想,他們畢業之后走向社會將逐漸成為國家建設的主要力量。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和深入,我國在經濟、政治、人文、科學等多個主要領域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那么歷史也將賦予作為國家未來發展掌舵人的這一代更為艱巨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社會責任感是每一名大學生承接和踐行國家、社會賦予他們歷史使命的基礎,所以培育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是時代所需。
2問卷情況
在內容編制上,分別從社會責任感的認知、社會責任感的參與情況、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可行觀點三個方面進行調查。在樣本選擇上,從該校各個專業隨機選取共計930名2016級新生參與此次調查,時間是在2016年9月入學教育期間進行。在發放和回收上,共計發放問卷930份,有效回收919份,有效問卷率98.8%。
3調查結果
新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情況。在對社會責任感含義清楚方面,38.74%選清楚、52.99%選大致清楚、8.27%選不清楚;在其重要性方面,86.83%選很重要、11.43%選一般、1.74%選不重要;在多選題其應包含的方面上,84.44%選自我、80.41%選他人、86.73%選家庭、88.14%選社會、85.96%選民族和國家、72.25%選生態;在多選題與其相關方面上,88.47%選自身、85.1%選家庭、82.16%選學校、79.54%選社會。
新生社會責任感參與情況。在是否接受過社會責任感教育方面,69.42%選是、30.58%選否;在將其付諸于行動上的認知方面,64.64%選主動付諸行動、30.58%選視當時情況再付諸行動、2.94%選停留在思想認可上、1.84%選不關心。
新生對社會責任感教育在校園培育的可行觀點情況。在人學教育開展長度方面上,59.74%選入學的前半個月到一個月、27.1%選第一學期、13.16%選第一學年;在社會責任感教育占入學教育比例方面上,79.33%選整個過程、16.76%選部分過程、3.91%選沒必要開展;在多選題其開展形式上,47.88%選專門課程、65.62%選并入思政課、69.1%選主題活動、65.51%選校園宣傳;在多選題其應得到校內的支持方面,89.28%選學生本身、74.76%選班集體、70.19%選學工部門、68.66%選思政部門、67.9%選宣傳部門、43.31%其他。
4結果分析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該校“95后”新生社會責任感總體現狀是積極向上的。學生在基本認知上反饋良好,大部分人在學習和行動參與上情況較好,但在其內涵和多元構成的理解以及將思想轉化成行動上還不夠。學生比較支持將社會責任感教育加入到入學教育中,開展長度為入學的前一個月之內,過程可采用課程、主題活動、宣傳等多種靈活形式開展。
5培育路徑探索
加強人文和生態教育。高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資源,建立科學、完善的培養機制,打破學科限制,設置社會責任感課程學習,加強理論內涵教育。特別是要改變理工科院校比較重操作、輕人文的傳統情況,跟上國家發展的步伐,將生態教育并入社會責任感教育中,積極引導學生自發、自覺地確立服務社會的價值觀念,樹立環保公德心,將自身命運與人類生態緊密聯系在一起。
多形式開展宣傳,熟用互聯網+。在已經成熟的主流思政課中加入社會責任感教育,創新教學思路、方法,善用多媒體。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主題活動,熟用網絡平臺,宣傳主流思想,強化輿論的正面引導。
實現家校聯動。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優勢,發揮學生家長的長輩道德示范作用,用良好的家風引導學生的責任感。同時以學生為主體,班集體為主要力量,學校相關部門協力配合,形成有力主導,與家庭教育實現聯合,共同促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養成。
研究項目:沈陽理工大學2017年學生工作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陳云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內涵極其培養機制研究[J].亞太教育,2016(7).
[2] 郭智芳,陳罕.“95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以北京師范大學為例[J].北京教育,2016(9).
[3] 郭君.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機制研究——以黃石高校大學生研究為例[J].法制與社會,20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