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愛美+李亞棟
[摘要]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它是古代先民留給我們極其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尤其是古建筑是我們偉大祖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象征。當前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對古代建筑的保護與開發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如何協調好經濟發展與古建筑保護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本文從古建筑保護的原因、策略及健全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三個方面分析古建筑保護發展理念。
[關鍵詞]古建筑;文物保護;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7)20-0038-02
中國古建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體系之一,有7000年以上實物可考的歷史。3000年前已形成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以封閉的院落為基本群體布置方式的獨特風格。它是古代先民留給我們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因此,對古建筑進行保護是每個文保工作者應盡的職責,尤其是如何做好與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工作至關重要。
一、古建筑保護的原因
古建筑是中國古代物質文化遺產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文物保護中重要的一項。古建筑的功能不僅是作為生產、生活的物質資料,它還有作為上層建筑意識形態方面的政治表現、藝術欣賞、歷史見證的作用。也就是羅哲文先生所提出的“古建筑是是啟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的產物,古建筑是研究歷史的實物例證,古建筑是新建筑設計和新藝術創造的重要借鑒,古建筑是人民文化、休息的好場所,是開展旅游事業的重要物質基礎” 。其實就是古建筑作為文物所具有的歷史的、藝術的、科學的價值性,這必然需要我們對古建筑的保護高度重視。對于現代人來說,古建筑是美麗的風景,是文化的傳承,是歷史的積淀。古建筑和某些資源一樣,也屬于不可再生物,因此對其保護的意義不可小覷。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古建筑被拆除,保護古建筑迫在眉睫。
近年來,古建筑被拆除事件層出不窮。案例一:2015年8月,甘肅明長城索橋段遭破壞。經查共有四處遭破壞:一是索橋堡外側至橋墩遺址一帶,一批黃河岸邊淘金人員于2015年7月份拓寬索橋堡內部分街道和古道,破壞了 40米古道和8平方米街道;二是索橋長城墻體被挖,當地林場為車輛通行方便,將長城墻體開挖寬3米、高2.5米的豁口;三是索橋長城墻體被當地居民沈某開挖水渠形成寬2.5米、高0.7米豁口;四是長城烽火臺七座墩被人為鏟挖造成近1/2被損毀,周邊地貌遭破壞。
案例二:2016年6月24日,十三陵思陵碑樓前一對石燭臺被盜。昌平區十三陵特區辦事處接報后,擅自沒按照規定報告上級文物主管部門,也不報請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僅作了內部調查,且調查無果。據查,十三陵此前已多次發生石刻文物被盜未遂事件,此次思陵石燭臺被盜不但未能及時發現竟長期隱瞞不報,且發案時思陵原有安防設施已全面癱瘓,人防物防技防形同虛設,暴露出文物安全管理和制度措施存在明顯漏洞和隱患。
案例三:2016年5月上旬,湖北紅安長江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擬在紅安七里坪鎮設立營業網點和便民服務中心,七里坪鎮黨委政府和紅安縣文物局違反《文物保護法》規定,未經審批擅自將國共合作談判舊址全部拆除,僅保留部分建筑構件。7月3日,在舊址原址上違法新建七里坪鎮便民服務中心。直至案發,七里坪鎮黨委政府、紅安縣文物局均未向縣委、縣政府報告過國共合作談判處舊址被拆除并新建便民服務中心的相關情況。
案例四: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劉亞樓舊居等七處建筑均為雙城區人民政府在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中登錄并公布的不可移動文物。2015年6月,雙城區人民政府實施雙城區東北隅與東南隅棚戶區改造項目。劉亞樓舊居等七處不可移動文物被列入征遷范圍。2016年6月20日,雙城區人民政府向哈爾濱市文廣新局申請拆除該七處不可移動文物。6月24日,哈爾濱市文廣新局回復建議原址保護或遷移保護,不得未經審批擅自拆除。6月25日,建設單位及施工單位不顧哈爾濱市文廣新局的要求,擅自施工拆除劉亞樓舊居等七處不可移動文物,致使文物本體基本損毀。
通過以上諸多 事實,從表面上看,與城市化建設、人民群眾改善生產生活的需求有關,是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但其深層次的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沒有樹立科學發展觀,急功近利,存在嚴重的短期行為。在錯誤的政績觀驅使下,片面追求GDP增長,不能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文物保護的關系,甚至無視法律的尊嚴,不惜以犧牲文物、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的虛名和暫時的發展。還有一些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法制觀念淡薄,貪圖自身利益,不惜以身試法。許多地方城市的大發展、大擴張、大變樣過程中忽視文化遺產保護,導致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推土機下消失怠盡。是什么驅使法人以及不法分子破壞這些古建筑,是利益的驅使。古建筑被大批量拆除,利益是最大原因。首先是政府利益,政府在舊城改造和城市建設中免不了要拆除一些舊建筑,而來修建新的建筑物。這本無可厚非,但問題在于在規劃過程中有沒有對古建筑做調查,有沒有進行專家論證和評估,在一些地方答案是否定的。地方政府的出發點是好的,建造更美更新的城市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環境,提升城市的美觀度,在被拆的古建筑遺址上修建公園供人民散步休閑,或者是用于商業,方便人民購物。但問題在于是否一定要拆除一些無法再生的古建筑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呢,古建筑是一種文物,更是一種文化,我們如果把這樣的精神文明給丟了,還談什么文明古國呢?其次是開發商的利益,商人追求高利潤原本是正常行為,但有的開發商卻在政府和群眾沒有完全同意的情況下對一些古建筑進行強制拆遷,只想著靠罰款來搪塞,體現出其對文化的褻瀆、對法律的無視,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其實要避免古建筑被強拆、濫拆的行為,應建立聽證前置制度,可以搞民主投票的方式,對于超過一定限度或者有重大意義但又不屬于國家級文物的建筑,也要由國家相關部門對是否拆除進行審批。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古建筑數量每年都在減少5%以上,各個城市的百年以上建筑已經不多,保護古建筑的壓力極大。一方面受城市規劃的影響,一方面受利益人群的影響,當前,堅決支持保護古建筑的人已經為數不多。對古建筑的保存和保護,關鍵還在于我們的當政者和決策者,或許他們未完全認識到古建筑存在的意義;或許其內心贊成保護,但迫于各方壓力而妥協;又或許是考慮到政績,考慮到關乎仕途的GDP,而忽略了對文化上的保護。社會管理專家江成盛認為:“因為政績工程而拆除古建筑其實是很多地方都存在的,所以我們要改變相關政績考核機制,要把文化的發展納入考核項目,其中也包括對古建筑古文物的保護。要對相關法律法規加緊研究出臺,完善政策制度,才能更好的保護好古建筑?!鼻安痪猛ㄟ^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就指出:加強國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建設,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為此,作為當代人的我們要肩負歷史責任,加強對古建筑的保護。保護古建筑能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能豐富民族的精神內涵,亦能成為鼓舞人們在新的時代奮勇前進的力量。endprint
二、古建筑保護策略
要大力倡導“四有保護”,就是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立保護標志、保護范圍、科學技術檔案和專人管理。
其一,要有 保護標志。對地面上的不可移動文物,如古建筑、古塔、古橋梁、石窟寺和石碑等,確實能起到明示 “保值”作用。這項工作應堅持完善并隨著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不斷增加,現場樹立標志一定要及時,不能滯后。
其二,要有保護范圍。保護范圍應當是動態的管理,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建設,對保護范圍進行階段性復核,而不能一成不變。需要進行調整的應進行調整,并依據《文物法》保證實施。這就要求文物保護工作應以發展的、動態的眼光與思路進行,而不能只抱著過去的成績、經驗和辦法來對待文物保護中的新問題、新動向,否則無異于刻舟求劍、閉門造車。
其三,要有科學技術檔案。應該按要求對每一處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有較準確的評估。要求碑刻有拓片,壁畫有臨摹本(足尺原大臨摹本)。任何一項工作都要有詳細的照相記錄,有工程用測繪圖紙,其精確程度是一旦原物毀壞,根據圖紙可以復建。這是一項技術要求全面而工程量極大的工作。因此,測繪工作是保護工程和研究工作的基礎。只有親手測繪才能深入了解古建筑的結構,研究工作才能深入進行。這就對測繪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電腦繪圖的發展,應更全面、詳盡地對研究對象以及古建筑進行全面了解、精確測繪,以便于更好更全面地進行研究與保護。
其四,要有專人管理。隨著社會的進步,文物、古建筑保護的不斷完善,已經建立起專業的、人數眾多的保護隊伍。今后還應更重視隊伍的專業性培養及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古建筑的保護與研究涉及學科非常多,應更加綜合、全面地學習,并運用于具體工作實踐中。
三、健全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
《文物法》是文物保護的保證,要向群眾宣傳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讓群眾了解文物保護相關古建筑保護的法律條文,讓文物保護法大眾化。這方面在一些地方,政府已經采取了相應措施,群眾也對一些不法商人侵占古建筑的行為進行了舉報,這反映出群眾的古建筑保護意識在不斷提高,相關法律的宣傳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在此基礎上,還應當出臺對古建筑保護與經濟建設協調的相關監管制度,是當前古建筑保護能否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的關鍵。同時,在實施行政執法工作中,行政執法主體要合法、違法事實要查清、執法證據要充分、執法依據要準確、執法程序要公正、執法文書要規范、處罰幅度要適當、告知救濟要全面,不斷提高行政執法能力和水平,從而為文物事業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總之,古建筑保護完全可以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只要嚴格貫徹古建筑保護的“四有”方法并切實依法辦事,政府投入結合群眾參與,我國古建筑保護與社會經濟的協調一定可以雙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