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丹丹
摘 要 《影視音樂》課是針對普通高等院校影視創作相關專業開設,通過對影視音樂的歷史、特點、優秀配樂家和經典作品賞析等的教學,擴展學生視野,了解多重的影視音樂觀念,提高影視音樂審美、認知、運用的能力。本文力從以上幾個角度,分析探討影視音樂教學對提升大學生影視創作素養所起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 影視音樂 教學 影視創作 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在互聯網+大背景下,智能設備的全民普及,以影視相關專業為主的大學生群體進入“影像書寫”時代,大學生創作的影視作品呈現出井噴式的增長。以微電影、短紀錄片為主的學生作品是教學實踐的重要成果,在數量龐大的學生影視作品中,音樂的“濫用”、對辨識度高的影視原聲音樂的抄襲挪用、影視音樂版權觀念的淡漠等問題較為突出,其拉低了整體的學生影視作品藝術水準,阻礙了學生作品進入市場 “影視產業鏈”的可能,從而影響了高校影視相關專業的發展。
作為視聽藝術的重要元素,音樂在影視創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影視音樂》課程的開設,通過對影視音樂的歷史、特點、優秀配樂家和經典作品賞析等的教學,目的是擴展學生的視野,了解多重的影視音樂觀念,提高影視音樂審美、認知、運用的能力,讓學生在創作中能夠做到選取合適的音樂,合理的運用音樂,準確的把握節奏,營造出和諧的音畫關系,最終達到所追求的藝術效果,提升學生影視創作的能力和素養。
1拓展影視音樂認知視野
“影視音樂”內容豐富,幾乎所有的音樂形式和不同風格的音樂都在影視作品中出現過,不同時期古典樂派的古典音樂、不同時代的流行音樂、各個國家地區的傳統民族音樂,管弦樂、電子音樂、歌曲,搖滾、民謠、藍調、HIP-POP、民歌等等,優秀的音樂資源在影視作品中得以“效應放大”,與影視作品實現“共贏”。
以龐雜的音樂分類體系觀照,影視音樂高度的融合性,在技術日益更新的當下也有了更多的擴展,推動了音樂形態和內容方面的發展。在音樂形態方面,如近年來,電影營銷隨著觀眾的消費習慣改變了營銷策略,國內出現了諸如電影宣傳曲、電影推廣曲、電影概念曲等,作為創新的電影營銷手段,以MV式的創作模式來推廣電影的觀念、品質、內容等,誠然,這些新名頭的曲目依然是流行歌曲的內核,但它對傳統流行歌曲的宣發和傳播的作用還是值得持續關注。在影視音樂內容方面,“電影音樂音效化”在近年的電影作品中多次出現,如冰島作曲家約翰·約翰遜(Johann Johannsson)為第89屆奧斯卡的熱門電影《降臨》所做的原創配樂,因為配樂以電聲音效為主著重呈現環境感,弱化了傳統配樂的旋律、節奏等元素,故沒有被評審會納入“最佳原創配樂”獎,引起了較大的爭議。這些影視音樂的發展變化是和影視作品息息相關,和當代的科技發展緊密相連的,《影視音樂》課程結合具體的影視作品介紹這些豐富的音樂形態,使得學生擴展對音樂以及影視音樂體系的認知。
2原創影視音樂與音樂審美
“原創影視音樂”是《影視音樂》課程的重點,比照中外電影史和中外電視劇史,介紹中外優秀的影視配樂家及其作品。從大眾較熟悉的作曲家入手,結合具體的影視作品以及導演的系列作品或者某一系列的影視作品,介紹影視音樂的常識如主題音樂、人物主題音樂、OST里的標題音樂等,進而了解作曲家的音樂風格是如何與影視作品的風格達到高度的統一融合。
優秀的影視作品是與制作的每一個環節的“完美呈現”分不開的,諸多影視導演都有自己長期合作的伙伴,在影視配樂領域更是如此,如美國作曲家約翰·威廉姆斯與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日本作曲家久石讓和導演宮崎駿、波蘭作曲家澤貝紐·普瑞斯納和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中國作曲家趙季平和導演張藝謀等,這些作曲家和導演在長期合作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法”,是互相成就的過程,不同的搭檔之間的合作方法也給學習創作者帶來不同的思考。美國著名電影作曲家漢斯·季默,他的電影音樂風格多變,既有和克里斯托弗·諾蘭合作的嚴肅題材作品,也有超級英雄系列以電聲音樂為主的“音墻”效果,還有《功夫熊貓》、《蘭戈》等動畫電影的配樂作品,他的音樂在電影配樂的配器等多個領域做了有意義的探索和創新,是《影視音樂》課程重點介紹的西方影視配樂家。中國著名作曲家譚盾的“武俠三部曲”是典型的中西合璧風格配樂的代表,既有如笛子、二胡、板鼓、古琴等有鮮明音色的中國傳統樂器,也有電影配樂中常用的大提琴、小提琴、鋼琴的配置;此外,中國著名作曲家趙季平,在和第四代、第五代導演的合作中,創作出了一批優秀的電影配樂作品,助推中國電影走上國際舞臺,以《紅高粱》、《霸王別姬》、《老井》為代表的電影中,對民謠、嗩吶、信天游、戲曲等濃重中國元素的運用,是趙季平電影配樂的鮮明特色。通過對著名影視作曲家的優秀作品以及具體作品中的單獨樂曲的解讀,使學生了解基本的樂理知識,能更加清晰的“注意到”、深入的“聽到”影視作品中的音樂。
3影視作品中非原創音樂的“重生”
在影視作品中,非原創音樂的運用亦是值得關注的重要課題。對已存在的音樂作品特別是歌曲的挪用,出現在眾多商業類型片中,對古典音樂為代表的純音樂作品的運用,亦常在諸多藝術電影中出現,這些業已存在的相對于原創電影作品而言被稱為“非原創音樂”的作品,其本身相對小眾的藝術風格和蘊含的較為抽象的意義與大眾藝術電影產生“化學效應”,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重生”。
美國已故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在他的“未來三部曲”中,直接運用了包括《藍色多瑙河》、《查理圖斯特拉如是說》、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在內的大量的古典樂曲,這些家喻戶曉的古典音樂作品與電影畫面的結合產生了驚人的效果,已經遠超出了音樂本身固有標題意義和畫面呈現的意義。在其他世界電影作品中,如波蘭斯基導演的《鋼琴家》出現的貝多芬鋼琴曲和肖邦鋼琴曲的對比,在電影中已超出了音樂本身被賦予了新的人文意義;導演伍迪·艾倫導演的電影《賽末點》中出現了眾多如《偷灑一滴淚》等的歌劇唱片的片段,作為背景音樂的同時又推進了電影敘事。在國內導演中,王家衛的眾多電影中都巧妙的運用了非原創音樂,如著名的電影《花樣年華》,出現了評彈、京劇、越劇片斷、唱片播放的歌曲《花樣年華》以及爵士樂《Quizas Quizas Quizas》等,對此類非原創音樂的獨到選擇,已形成了王家衛獨特的視聽風格,貫穿在導演其他的作品中;導演賈樟柯亦是在其電影作品中大量運用非原創音樂,基于賈樟柯導演作品的現實主義題材和寫實風格,在他的作品出現最多的是有明顯時間烙印的流行歌曲,作品《站臺》、《任逍遙》更是直接以歌曲的名字命名,在他迄今為止的所有故事片作品中,對流行歌曲準確到位的運用已成為賈樟柯電影的重要標簽。
值得注意的是,影視作品里的非原創音樂,除去直接挪用的歌曲和純音樂作品之外,還有部分被叫做“罐頭音樂”、“替代音樂”、“參考音樂”等等,大多是導演在創作中被用來給作曲家做以風格和基調方面的參考。對于高校在校生,了解原有音樂作品的音樂屬性和作品意義,準確將其挪用到影視作品中,進而產生新的視聽意義,這是在影視創作中需要深入學習和實踐的過程。
4影視創作中音樂的觀念
香港著名配樂家金培達在一次《聲光·一刻》的講座中提到“與傳統作曲家的創作不同,電影配樂者創作的音樂一定是為電影本身服務的”。這種提法也應是電影中出現的所有音樂與電影的關系——電影中的音樂是為電影存在,不是越多越好,音畫關系是影視音樂在創作中的終極體現。
音畫關系的多樣性,其根本的目的在于選取合適的音樂用在合適的位置。在創作中常見的“音畫同步”,如沃特·迪斯尼導演的以《米老鼠和唐老鴨》為代表的動畫片中畫面的節奏和音樂高度統一,此類音樂故而被稱為“米老鼠配樂”;而影視作品中的“音畫對立”,如電影《發條橙》,伴隨著暴力場面的音樂是通常被稱為代表光明、積極向上的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電影《辛德勒名單》里殺人的場面出現的是巴赫《平均律賦格曲7號》,電影《現代啟示錄》中飛機轟炸越南村莊時的音樂是瓦格納的《女武神》,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馬小軍在打群架時響起的音樂是《國際歌》等,這類“音畫對立” 所產生的強烈視聽反差,是此類電影的藝術價值所在。誠然,在當代的創作中,音樂對于影視創作不是必需的元素,一些導演認為電影中出現的音樂是對觀眾情感的操控,因而在他們的作品中通片沒有音樂的出現,體現出了畫面之外,“靜默”的巨大力量。
對于高校影視相關的在校生,《影視音樂》課程的介紹,以期使得學生能夠多聽音樂,聽不同風格和流派的音樂,提升音樂素養和審美,在創作中多做音樂與畫面關系的“實驗練習”,進而能在創作中選取合適的音樂放置在作品合適的位置,尊重知識版權,有較獨立的音樂認知觀念,全面提升影視創作素養。
參考文獻
[1] 聶新蘭,王文斌.[挪]彼得·拉森.電影音樂[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
[2] 羅展鳳.流動的光影聲色——羅展鳳映畫音樂隨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