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靈+楊潔
[摘 要]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創新是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環節,本文闡明了農村金融創新的內涵,分析了河北省農村金融服務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河北農村金融創新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金融;創新;河北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20.071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20-0-02
推進農村金融創新是促進“三農”工作深入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河北省在建立發展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上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與河北省整體快速發展的金融業相比,農村金融發展要慢得多,社會現實已經提出了要加快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發展與創新的要求。為此,對城鄉統籌發展中河北農村金融服務創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 農村金融創新的內涵
農村金融是指與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相關的各類金融、保險和信用活動的總稱。凡涉及“三農”問題的金融活動、金融機構和金融體系均屬于農村金融的范疇。
推進農村金融創新首要的是創新。關于創新的定義,經濟學家約瑟夫·阿羅斯·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名為《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創新就是把生產要素與生產條件用一種新的組合方式融入到生產體系之中。對于金融創新,多數國內學者認為:金融創新就是將與金融體系有關的各種要素實施重新組合,而后將其應用到金融的運作全過程。它包括創造新的金融產品、創造新的金融交易方式、開拓新的金融市場、設立新的金融機構。
當前,我國現實需要的農村金融創新是指在服務“三農”工作的前提下,對涉農金融機構的設立、金融工具的選擇、金融產品的開發、金融交易方式的多樣化以及金融服務對象的擴展等實施的創新與改革。
2 河北省農村金融服務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黨和政府對“三農”工作的重視在農村金融發展上得到充分體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北省農村金融體系迅速升級,并日漸完善,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使農村金融抗風險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使廣大人民群眾更普遍地享受到了農村金融的支持和保障。但在農村金融服務上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尚不完善
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現在:現有的農村金融服務依然是以銀行的存款、貸款為主,證劵等非銀行金融業務目前基本為空白,保險業務品種單一,覆蓋面狹窄,遠不能普惠“三農”相關領域。同時,河北省農村金融機構網點覆蓋面較狹窄。目前,河北并不缺少大銀行,而缺少貼近基層的中小金融機構,尤其是根植于農村的微型金融組織。
2.2 農村金融業務范圍比較狹窄
調查顯示,河北省單純從事傳統農業的農戶不多,大多數農戶兼營或者專門從事個體工商業﹑加工業﹑養殖業及運輸業等。“三農”資金需求不僅包括農業生產﹑農副產品的加工與流通,而且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其資金需求還包括村容村貌改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發展等各個方面。但目前河北農村金融機構涉農業務狹窄,信貸服務遠遠不能滿足“三農”發展的需求。
2.3 農村金融服務產品較單一
隨著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民的收入逐年增加,農村金融需求的品種和方式呈多樣化發展態勢,但目前金融服務效率和質量遠不能滿足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的需求,遠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和農民改善民生的需求。現存的農村金融產品在農村金融機構整體業務規模中所占比重較低,主要集中在消費信貸,而其他中間業務和金融衍生工具產品較少。
2.4 民間金融行為無序發展
在合規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不能滿足農村正常需求的情況下,一些民間金融行為乘虛而入,在廣大農村無序發展。這些金融行為有些雖然可以解決現實存在的燃眉之急,但由于缺乏章程與規范約束,導致經濟糾紛屢屢發生。有些則從一出現就屬于經濟犯罪行為,直接侵犯農民的切身經濟利益,引發社會矛盾。這些無序發展的民間經營行為,急需用規范的金融行為取代,急需通過依法設立的金融機構實施金融創新,使這些現實存在的燃眉之急用規范的金融行為去解決。
3 加快河北省農村金融服務創新的對策
3.1 創建有利于農村金融服務創新的環境
好的金融創新環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信用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二是執法體系的確立與高效。作為信用體系,就是要教育廣大農民樹立誠信守法意識,在社會營造守信用光榮、不守信用可恥的良好氛圍。對守信用的農民個體和企業要在金融服務上享受優惠待遇,對不守信用的農民個體和企業在金融服務上實施懲罰性待遇或者不再為其提供金融服務。在信用體系建設中,政府要引導建立信用記錄平臺和信用公示平臺,將每個公民的守信狀況置于公眾的監督之下。作為執法體系,就是要保護守信者的合法權益,嚴懲惡意失信行為。用法律伸張正義,使失信者不僅不能獲得好處,而且要接受重大經濟損失的懲罰,以此保護合法金融活動有序進行。
3.2 創新農村金融的服務方式
當前,“三農”工作最需要金融創新。主要包括產品創新、金融工具創新、抵押擔保方式創新和教育方式創新。要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積極實施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耕地、宅基地使用權抵押及林權抵押等方式。對個體工商戶貸款,可探索推行經營權抵押、貨款抵押、商品抵押與收費權抵押等方式。要適應農村廣大小微企業擔保能力差、資產質量低、貸款需求分散多樣的特點,積極探索新的金融產品和小微企業新的融資方式。要積極推行動產質押、訂單質押、信用質押及未來收益質押等新的質押方式。要組織協調相關企業實施聯保互保,實實在在降低擔保質押門檻。要結合農業產業化的經營特點、季節特點和農戶分散經營的布局特點,開發新的金融服務產品,使金融服務產品適應農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階段要求。對回鄉大學生和返鄉農民的創業,要開辟新的信貸品種,鼓勵其投身于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潮流中。要積極擴展保險業務、證劵業務在“三農”領域的覆蓋范圍,使其發揮服務“三農”、促進“三農”發展的效用。
3.3 大力發展綠色金融
按照黨的十八大確定的新的發展理念,綠色發展也要全面體現在“三農”工作中,而與之相適應的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則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當前發展低碳經濟離不開金融業的大力支持,金融作為優化社會資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和方式,對各行業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導向、支撐與促進作用。金融業如何通過產品和服務創新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對促進經濟社會和金融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推進產業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提升金融機構和企業發展綠色經濟的意識。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一致的,將發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與當地環境現狀以及環境的可持續性相結合,最終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共同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推進產業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強化企業綠色發展的能力。從金融機構方面可以通過支持加強綠色科技開發和自主創新,優化產品結構和推進產業升級,更好地滿足消費者不斷增長的綠色需求,為社會提供豐富的綠色環保產品。
3.4 加強河北農村金融人才的培養
加快河北農村金融服務創新速度,首先要加強河北農村金融人才培養。根據河北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一大批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的專門農村金融人才。對這些人才要通過機制創新,使其安心在農村工作;要通過專業培訓,使其掌握農村金融工作的基本知識;要通過實踐鍛煉,使其了解“三農”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我國農村、農民、農業的現實狀況。這些人才一方面要“接地氣”,另一方面也要高站位、廣視野。因此,農村金融人才在某種意義上,其綜合素質是要高于普通專業金融人才的。為鼓勵這些人才安心從事農村金融工作,政府要建立專門的人才培養機制、薪酬機制、激勵機制。用事業激勵人、用待遇吸引人,使農村金融人才隊伍保持穩定,實現整體人才隊伍的高素質。
主要參考文獻
[1]郭興平.農村改革再啟航農村金融續新章——關于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金融視角解讀[J].農村金融研究,2014(3).
[2]吳占權.農村新型金融組織業務創新研究[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12.
[3]林咸剛.農村金融創新研究:浙江臨海農商銀行的實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