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輝



[摘 要]本文在文獻資料整理、分析基礎上,選取2000-2015年《中國稅務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分析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對個人所得稅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筆者發現在諸多因素中,城鎮居民平均收入及人口數量增長,是影響個人所得稅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在對個人所得稅貢獻方面,城鎮居民收入結構與不同個人所得稅來源存在明顯差異。基于分析結果,本文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關對策及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居民收入;個人所得稅;收入;影響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20.073
[中圖分類號]F812.42;F1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20-0-02
1 我國城鎮居民收入概況
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等,在這其中,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是個人所得稅的主要來源。步入21世紀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增長比較快。以2008-2015年此段時間為例,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從2008年15 781元增加到2015年的31 19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4 761元增加到10 772元。從數據可以看出,在我國現階段個稅中,城鎮居民收入占據了絕大比例。為分析居民收入對個人所得稅的影響,本文從城鎮居民收入總量及收入來源兩個維度,分析其對個稅的貢獻。
2 城鎮居民收入與個人所得稅的關系分析
1994年,我國開始實施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改革,“三稅”合并確立了我國個人所得稅制的基本框架。此后,陸續對稅前扣除額、超額累進稅率等個別條款進行了修訂,不過,仍然堅持按收入來源進行征收,這種模式使得在稅種制定之初,個人所得稅就被賦予了調節居民收入分配的政策意圖。2011年9月1日起,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從2 000元提高到3 500元。盡管2012年個稅有些微降低,不過從2013年后又迅速回升,個稅占稅收的比重也從2000年的5.25%提升到6.19%。可見,個稅增長速度是要高于城鎮居民收入的。其原因有二:一是個稅主要采用累進稅率,如果平均收入提高,個稅就會相應地更高;二是在我國城鎮化的推動下,城鎮化居民人口數量增長迅速,平均收入也增加顯著,導致個稅增幅相對偏高。
3 城鎮居民不同收入來源對個人所得稅的貢獻
當前,我國主要針對11類個人所得征稅,具體可分為工資薪金收入(包括勞務收入)、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剔除個稅中小于3%的項目,分析表2和表3可以看出,個稅主要來源于工資薪金,這說明,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對個人所得稅的貢獻率最大,并且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但工資薪金收入占城鎮居民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同期經營性收入呈現逐年下降趨勢,財產性收入對個稅整體的貢獻也呈現緩慢下降趨勢,但二者占城鎮居民收入的比重呈上升趨勢。
4 提高居民收入對個人所得稅貢獻率的對策及建議
從上述分析中可知,應在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方面稽查漏洞。
第一,逐步建立覆蓋全國的個人信息網。從實際調查來看,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來源比較多樣,但是信息缺乏透明度,應加強稅收征管基礎工作,利用信息科技,逐步建立覆蓋全國的個人信息網,進行交叉核查,以防止納稅人偷逃稅。
第二,實施個人所得稅綜合征收模式。對于高收入階層來說,工資薪金收入并非是其主要收入來源,其他占比較大的大量收入,在分類個人所得稅條件下,只適用于20%的稅率。實施個人所得稅綜合征收模式,就可以對這部分收入適用更高的累進稅率征稅,以縮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在沒有實行綜合課征制之前,應對勞務報酬的個稅費用扣除額進行調整。
第三,加大對高收入群體偷逃稅的處罰力度。對于工薪階層來說,由于個人所得稅實行代扣代繳制度,偷逃稅的可能性比較低。高收入群體因非工資性收入來源不透明,征管成本比較高,但偷逃稅的處罰力度不強,因此,必須要重點監控高收入群體非工資性收入,并加大對高收入群體偷逃稅的處罰力度。例如:巴西稅務局每年都開展“細篩行動”,對于偷逃稅者給予嚴厲懲罰。另外,還應降低最高邊際稅率,例如:美國個人所得稅的最高邊際稅率為35%,印度為30%,巴西為27.5%。我國可將最高邊際稅率降低到35%或25%,以有效降低高收入者偷逃稅的意愿。
主要參考文獻
[1]楊斌.論中國式個人所得稅征管模式[J].稅務研究,201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