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魁典
摘 要 本文圍繞如何做到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相聯系,即如何實現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力求使思想品德課成為一門“生活課程”,使思想品德教學真正有利于學生道德的自主建構從而促進知行和諧發展。
關鍵詞 課堂教學 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中美兩位偉大的教育家分別從兩種不同的視界(站在生活的角度看教育和站在教育的角度看生活)、但都圍繞教育與生活的關系揭示了教育與生活的本質聯系。領略杜威和陶行知,最突出、最深刻的一點就是基礎教育必須把握住教育與生活的互動關系,就必須把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密切聯系起來。中辦國辦在《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中也指出:“中小學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和職業學校德育課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增加實踐教學和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課時。”其實質就是提出了對思想品德課“生活化”的思考。
如何使思想品德課“生活化”呢?近年來,我也就課堂教學“生活化”作了一些嘗試。
1運用生活進行教學
(1)教學目標生活化。教學目標生活化就是指能靈活反映社會現實和發展需求及學生個性全面發展方向的目標體系。有專家指出:如果按現行教材塑造出來的學生不是“圣人”也是“完人”。21世紀將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與經濟多元化相適應的價值觀多元化必然存在,學生面臨的道德判斷絕不是非此即彼那么簡單、絕對。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不能無視學生的知識水平,漠視現實生活,否則就會產生寬泛和拔高的目標,這樣的思想品德課教學,自然不會有知行合一的效果了。因此它落實到具體教學要求應是多樣化、個性化的。比如在學習《艱苦奮斗開拓創新》(《思想品德》九年級第九課)時,學生感受到了代代相傳的艱苦奮斗精神的可貴及其產生的偉大力量。但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適當改善生活,吃得好些、穿得好些是正常的。如果只簡單地要求學生“穿舊衣褲”,每天“吃蘿卜、青菜”,只會引起學生的反感。而把要求定位在“不攀比”、“不亂花零用錢”這兩個方面,學生感到這要求符合實際,在生活中有可行性,從而比較順利地實現從道德認識向道德行為的轉換,有效促進“知行統一”。
(2)教學內容生活化。生活化教學必須把教材與學生生活溝通起來,及時從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中選取具有一定綜合性、現實性的事件、現象加工成教學內容,讓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接軌,帶學生走進“活”教材,走進現實生活,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可信度。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內容,大部分雖源于現實生活,但有的仍離學生的生活較遠,有的道德形象讓學生有望塵莫及之感。因此,我們依據學生良好道德品德習得的規律和教學實際,對部分教材進行生活性的轉化,使其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以滿足他們的興趣和需要,達到教育目的。
比如,在《把握青春,把握情感》(《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第三課)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明白早戀的不良后果,在導課時特地選擇了幾個沒成熟的本地蜜桔讓學生品嘗,通過嘗到的苦澀的味道聯想到早戀的苦果,讓學生留下印象,效果遠勝于教師苦口婆心的說教。
(3)教學評價的生活化。生活化教學把評價的實施過程看成是一種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建構的生活。教師成為學生品德的積極欣賞者,通過“放大鏡”欣賞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并及時選用恰當的方式反饋給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用發展的眼光評價學生,是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評價的前提條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采用談話、成長檔案袋、優點反思卡、個案跟蹤等方法獲得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狀況的信息,據此對學生進行引導和評價。如:在思想品德課學習中,建立學生責任心培養成長記錄袋,將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中的良好言行放入袋中,將有關對該學生的社會責任行為的評價,學生本人在社會責任心培養中的體會感悟放入袋中,定期讓學生做出自我評定,且在全班交流與分享。
2引導學生走進生活
美國社會流行這樣一句話:“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會上去,以社會為學校。這樣,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來。”因此,要使學生具有真正有學問的人,還必須讓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激發學生了解社會生活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社會的強烈欲望,從而使他們自覺走向社會。
(1)轉變角色,創設平等互換的學習環境。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改變傳統的以課堂為主、教師講授為主和灌輸式為主的教學方式為主的狀況,而代之或以問題為基礎、或以情境為基礎、或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式,搭建了一個師生互動的平臺。因此,在“生活化”的思品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師要放下“道德權威”的架子,以合作者、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尊重學生主體性發揮,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展示自己的知識,還要向學生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心靈,袒露自己的精神面貌,讓學生把學習當作自己的生活方式。
(2)模擬生活,創設生活化情境。在思品課教學中,模擬現實生活場景,比單純的言語教育更重要,它可以使課堂教學更貼近現實生活,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加強感知,激發思維。教師在情境創設中,必須注意選用的材料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采用的形式必須是學生所喜聞樂見、樂于接受的,而且要與課堂教學的內容有著內在的聯系。如在教學《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時,教師如果把“生命存在的重要意義”這一理念強行灌輸給學生,恐怕一時難以接受;而如果通過編織生命網,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和感悟生命體之間的聯系,同時在配樂《丹頂鶴的故事》渲染下深情講述《一個女孩與丹頂鶴》的故事,使學生得到情感升華。
(3)回歸生活,開展生活化的活動。把教學內容活動化,“是中小學德育的重要載體”,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教學方式?!安幌滤陀肋h學不會游泳”的道理誰都懂得。思想品德教育也一樣,如果只給學生講些規則、準則,而不組織他們直接參加社會生活,訓練出來的學生最終也只能在道德上“沉沒”。因此,思想品德課教師可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活動方式,如模擬法庭、辯論賽等,就一些學生關注的問題,拓展活動的空間,讓學生有意識地將課本內容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增加生活積累,以達到教育目的。實踐證明,教育活動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實踐活動的廣度和深度,取決于他對活動內容的感悟和理解。
總之,面對這樣一門理論與實踐、知與行緊密結合的思想品德課學科,我們必須根據學生道德行為習慣養成的規律和教材內容特點,從現實生活出發,以學生的視角來關注社會生活,選取社會生活中有價值、有意義的話題,進行一定的加工、改造,將思想品德課教學與社會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現實生活情境中親身感受和實踐,使其“生活化”。只有讓生活走進思想品德課堂,才會有知與行的和諧統一的可能,才會使思想品德課成為學生喜歡的一門生活課程,才會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效益。
參考文獻
[1] 潘海東.生活化:追尋教材的本真[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4(04).
[2] 何麗英.用生活實物打造思品課堂的“四度”空間[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4(06).
[3] 覃建國.怎樣上好思想品德課[J].基礎教育研究,2009(08).
[4] 林紅霞.例析思想品德課時政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基礎教育研究,2009(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