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亭亭
摘 要 新地理課程標準提出:貼近生活,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這對中學的地理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一步推動了地理教學的生活化,同時地理教學生活化也將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優化教學過程,使學生回歸生活實踐,滿足學生生活和發展需要。
關鍵詞 中學地理教學 生活化 學生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陶行知指出,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必須通過生活來進行,生活是發展的,教育也應該隨著生活的前進而不斷發展。同時新地理課程標準也指出,要學習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課程應該提供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與學習體驗,從學生熟悉的知識入手,使學生看到,地理知識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感受到地理學真正的應用價值。這對中學地理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推動著地理教學的生活化,通過這樣一種聯系生活、和諧開放的教學,配合素質教育不斷向前發展。
1地理教學需要生活化
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含義:生活這個詞常指人們的日常起居,衣食住行等各種活動,教學生活化則是將教學看成一種生活,這種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周圍密切聯系,教學內容取之生活,教學過程聯系實際,教學成果服務生活。
對學生來說,初中學生的學習非常感性,教師本人、教師的教學風格以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等多種因素都會影響他們的對一節課的喜惡;高中學生心智更加成熟,同時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主人翁意識,在很多事情上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主見,同時對學習有了一定的自覺性。地理教學生活化能夠更直觀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以生活中的地理為載體,展現地理與學生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輕松有趣的課堂,提高學生對地理課堂的興趣,形成在地理學習中的自信,感受到地理學的魅力。
對教師來說,教師扮演的角色就是學生的領路者,引導者。教師教學的目標就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實用技能,培養學生解決各種生活問題的能力,加強其人際溝通交往能力,形成積極的健康人格。將地理教學生活化通過有趣熟悉的教學內容,輕松開放的課堂,將有力地推動教師教學目標的落實。
對地理學本身來說,一方面,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家園是地球,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地理。但傳統的教學方式脫離實際,人們看不到地理學的實用價值,自然提不起對地理的重視。另一方面,中學的地理知識包含較多抽象知識,學生不能直接感知,因此地理學需要教學生活化,在實際生活中摘取學生熟悉的教學內容,在實踐中開展教學過程,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到地理與自己息息相關,感受到地理學真正的應用價值,從而真正的愛上地理課堂,愛上地理學。
2促進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具體途徑
2.1精心摘選教學內容
(1)選取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地理事物以及地理現象進行教學。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對于太陽東升西落、氣候冬暖夏涼等地理現象也有了感性認識,從學生熟悉的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入手,有利于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同時這些熟悉的內容讓學生容易想象理解,融會貫通,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
(2)利用學生的興趣愛好,搜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素材。利用學生的興趣愛好,如電影片段、音頻、動畫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教學內容先給出一個直觀呈現,讓學生能提前有個感性認識,同時對接下來要講的教學內容產生學習欲望。例如在講到地殼運動這一節內容時,可以播放汶川地震的救援視頻內容,這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地殼運動,同時提出希望學生學習好這一部分內容,為未來的地震監測以及預防作出貢獻,為地球上的生命爭取更多生命的希望,引起學生的共鳴。這對接下來這一節課內容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3)借助鄉土資源,設計教學素材。學生對自己的家鄉最熟悉,同時又飽含感情,利用鄉土資源進行教學,能最大程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踴躍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例如講到影響旅游發展的因素這一部分內容時,就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你的家鄉有哪些旅游資源?又有哪些特產?你覺得家鄉是否適合發展旅游業?為什么?
(4)利用時事熱點,比如近段時間的薩德事件,就可以作為國家區域地理的引入。利用這些時事熱點,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生與世界脫軌,緊跟上時代的發展,對國家大事也略知一二,成為一個有自己的主見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的人。
2.2精心設計教學方式
(1)采用合作探究的模式進行教學。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能有機會展現出自己的一技之長,同伴之間的交流切磋、傾聽討論,相互之間的批評和表揚等一系列活動都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消化,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同時在團隊活動中的合作互助,尊重了學生的個性,提供給學生發揮主體性的機會,加強了學生的人際交流溝通的能力。因此合作探究也有助于實現地理教學生活化。
(2)在活動中進行教學。在課堂上通過活動,設置活動情境,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使教學氛圍變得輕松有趣。比如在進行旅游業的這一節內容時,可以將全班同學分為小組,每個小組三至四個成員,每個組都是他們本土地區的旅游局,請每個小組輪流發言介紹自己家鄉的旅游業發展的條件,從旅游資源、距離消費地遠近等方面進行分析,以及自己對家鄉旅游業發展提出的規劃。最后全班同學一起評價哪一個“旅游局”的任務完成得最好。這樣就極大地提高了同學們參與課堂的興趣,對這節課的知識,也牢牢地記在了心中。
(3)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老師根據教學內容,選用幻燈、投影儀、錄像等合適的電教媒體,通過視頻、音頻、音樂以及案例等方式將教學內容或相關內容呈現出來,通過這種直觀的資料展示,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情境,喚起其注意,激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欲望。例如在學習大氣運動這節內容時,就可以使用《2012》這部影片里冷空氣下沉凍結大地這一片段,給同學們更直觀的感受,但電影里通常采用了夸張的手法,這一點要向學生做簡短的解釋。endprint
2.3促進地理教學評價生活化
教學評價中也要滲透進生活化的特色,在課堂中以學生的生活為立足點,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將自己在生活中所經歷過的經驗與地理知識連接起來,要尊重學生的不同答案,鼓勵學生將課堂上所學到的地理知識應用于自己的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考試中,對試題的命制應結合學生應具有的地理素養標準,從與學生緊密聯系的生活事件、時事熱點、鄉土特色等方面考慮[刑藝]。試題的答案也可以適當具有生活化的特點,例如請學生舉出自己生活中相關的例子,分析自己家鄉農業發展的條件等。
3中學地理教學生活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1存在問題
(1)地理教師的素質有待提高:傳統的教育對教師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很多教師對地理教學生活化的認同度不夠,仍然執著于應試教育,將教材視為唯一的教學素材,采取的案例比較單一,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較少。地理教學生活化對教師積累教學素材、設計教學方式等教學技能的要求較高,很多教師卻仍然滿足于傳統的“教師講、學生寫”的教學模式,降低了對自己的要求。部分教師沒有真正掌握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內涵,教學過程中生活細節充斥課堂,甚至創造不真實的生活情境,誤導學生,另外還出現忽視地理理論知識的情況。
(2)現行教育制度限制了地理教學生活化的發展。我國高考采取以卷面分數為主要依據,然而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卻難以用試題考量。這使得教師、家長、學校都將重心放在提高學生的分數上面,卻忽視了對學生的實踐技能,忽視了地理學真正的應用價值。
3.2解決對策
(1)提高教師實現中學地理教學生活化的積極性。加強教師的繼續教育,提高教師的地理素養,促進大學教師、專家與中學教師的交流協作,開闊中學教師的眼界,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同時中學地理教師應提高對自己的要求,生活中處處皆地理,教師自身應該在生活中主動長期地積累教學素材,形成廣泛又有針對性的地理課程資源。最后教師對地理課程標準要有深入淺出的見解,不將教材視作唯一的教學工具,而是將教材中的教學內容進行變革與創新,創設學生樂于接受、又緊密聯系實際的素材,提高學生對地理課堂的興趣。
(2)采取多元化評價方式。只依靠卷面分數并不能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考量,在中學的教學中,應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除了利用試卷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在平時的課堂中也應有對學生上課積極性、參與熱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觀測,并將這個分數也列入最終的期末成績。在這方面,中學可以借鑒大學的教學評價制度,綜合參考學生的平時成績與考試成績。
4結論
教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本質呼喚著教學生活化的發展,地理教學生活化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給學生發揮主體性和獨立探索的能力。教師不再是學生的保姆,教學過程也不再是“扶著學生走路“”,而是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將自己學習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回歸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獨立的人格。同時避免了傳統教學所出現的脫離實際生活的問題,讓教學真正服務于我們的生活,改造我們的生活。
(指導老師:董婕)
參考文獻
[1] 劉旭東.教育理論與實踐(1994-2010)·生活世界理論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N].1999(7).
[2] 張佳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地理教學生活化實施中的問題與思考[J].地理教學,2013(13):9-11.
[3] 常學勤,季禾.地理課程資源及其開發和利用[J].教學與管理,200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