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關壽
內容摘要: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道德觀念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所在。但是,隨著德育教育的推廣,民族地區傳統教育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傳統教育與德育應該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替代與被替代的關系。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化 傳統教育 德育
在社會思想多樣化、市場逐利化和網絡技術挑戰的時代背景下,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及引領創新教學,成為教育所面臨的重大難題。在此情況下,我們要做到結合民族區域傳統教育的實際,創新發展德育教育,使教育為區域的經濟文化發展做出貢獻。本文就兩者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應對措施做出分析。
一.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教育與德育的現狀
1.傳統的教育觀念不再適合當今社會的人才需求。中國教育傳統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累的精華,為人類教育寶庫和世界教育史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當理性審視傳統教育時,我們可以發現傳統教育在培養現代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方面的缺失。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占據著主動,而學生處于被動狀態,所以傳授知識變成了灌輸知識。在沉重的學習負擔之下,學生很少會主動去加強思想道德方面的學習。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這樣的人才能夠應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難題,這顯然是傳統教育所不能提供的。素質教育的觀念自打提出后逐漸深入人心,贏得了廣泛的支持,與之對立的應試教育則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弊端,這也表現出人們對傳統教育的不滿。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都有其特殊的歷史文化,所以教育也應該因文化而異。因地制宜的發展道路才是正確的發展道路。少數民族區域多處在偏僻之處,交通不太發達,經濟相對滯后,教育條件和教育環境更是不能和其他地區相比。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區域發展不平衡會極大影響中國實現全面騰飛。只有少數民族區域的教育事業得到發展,才能夠培養出適應新社會的人才,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質水平,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目標。
2.少數民族文化中蘊含的豐富的德育資源有待挖掘。少數民族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著各少數民族的意識形態、道德觀念和精神世界。我國的德育教育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挖掘程度還遠遠不夠,特別是對少數民族文化中所含的德育觀念開發和利用還十分有限。中國傳統教育價值觀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倫理道德教育。所謂的“修身”之說,指的即是提高品德的修養。例如:少數民族對家庭教育很重視。從何看出呢?滿族諺語有云:“樹木從小剪枝,兒女從小教育。”蒙古族也有格言——若家教慌亂,奮斗依靠,上進的目標無從會有。類似這樣關于家庭教育的諺語與格言數不勝數。少數民族很早就有了家庭教育這一觀念,他們注重對后代的教育,強調從小教育,也十分注意教育的方法,認為父母是孩子的鏡子。所以父母事事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出榜樣。他們還強調嚴格教育,如他們所說的“教子如訓虎”。這些正說明了少數民族注意到了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反觀現在的某些家庭,父母為了工作事業,將孩子扔給保姆管,對孩子的身體心理健康、學習情況也是不夠關心,導致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少家庭教育這一重要環節。還有一些家庭存在教育孩子方法不當的問題,有的極度溺愛、放任不管,有的則是棍棒教育。這些方法都是不恰當的,沒有注意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作為孩子的啟蒙教育,是對孩子的意識形態、社會認知進行初步的定型。少數民族的德育內容及價值,不僅僅表現在家庭教育這一方面,還表現在禮儀禮節,宗教信仰,民間傳承,風俗習慣等方面。文化由于地域、宗教、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產生了多樣性,但多樣化的文化并不是彼此分離的,而是呈現出交匯融合的狀態。德育是指進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包括形成正確的政治觀點,嚴格的法制觀點、崇高的道德品質以及良好的個人修養。德育的內容涵蓋很多方面,且必須貫穿到整個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全程教育和全面教育。少數民族的德育與該地區的傳統文化密不可分,德育在傳承、選擇、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在向其中注入新鮮的血液,使之能夠經久不衰,歷久彌新。所謂教育,是通過健全人的思想品德去實現服務社會、服務人類的目的。德育通過言傳身教,從而使受教育者能夠提升素質水平,健全人格,提高道德覺悟。
二.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教育與德育存在的問題
1.對于傳統民族區域傳統教育與德育的關系,不少人持有比較片面的觀點,不能夠從整體對兩者的關系做出分析。少數民族的傳統教育是指在多民族國家中,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形成的使個體社會化的活動。傳統教育不僅占據了過去、現在,還將影響未來的教育,所以說傳統教育是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的。傳統教育中的某些教育理念,教學方式仍舊在現代教育中傳承與發展著。這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全盤否定其存在的意義。所以德育的目的不是將其與傳統教育完全隔離開來,而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就拿傳統節日來說,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節日不僅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彰顯著少數民族的哲學觀與道德觀。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的來源有實際的生產生活、古老的神話傳說、傳統的宗教信仰、天文歷法和節氣。它的起源與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透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和社會發展一樣,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傳統節日中含有為人處世之道,有著深刻的道德內涵。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吸引著人們以極大的熱情參加到節日當中去。人們在歡快慶祝節日的時候,不僅能夠將其中蘊含著的德育價值觀傳承下來,還能夠激發少數民族對道德價值的認同感。例如:藏族比較著名的節日有沐浴節、藏歷年和轉山會。在藏歷的七月六日至十二日,藏族人民會迎來“沐浴節”,藏語稱“嘎瑪日吉”,意為洗澡。藏族人民認為洗浴可以洗去疾病,帶來吉祥和好運。單單是這種美好的期盼與愿望,就展現出藏族人民平靜寧和的內心世界。在沐浴節期間,人們帶著帳篷、青稞酒、酥油餅等食品來到河邊嬉戲游泳,沐浴在自然世界的風和日麗之中,享受著悠閑舒服的時光。藏歷年是藏族最為隆重的節日。人們常說的“三十晚上回家過年”,這里的過年指的是漢族農歷的春節,藏歷年則是西藏人民的“春節”。從藏歷十二月中旬開始,藏族人民就為過節準備各種各樣的吃、穿、用的東西。過節的時候,人們會舉行插新經幡、驅鬼、轉山拜佛、賽馬等活動,歡慶節日會從藏歷初一一直持續到藏歷正月十五,這點和漢族“春節”很像。藏歷新年作為辭舊迎新的節日,既是一次歡慶團圓的盛會,也表達出“對過去的總結以及對新年的展望”的愿景。在轉山會到來這一天,藏族人民會相邀結伴,帶上茶酒飲食,到郊野的山上和寺院去踏青、朝佛。人們一路游玩、待到太陽西下,才載歌載舞,盡興而歸。除了藏族,其他少數民族也有屬于自己的節日文化,如壯族的“三月三”歌節、蒙古族的“舊歷新年”、布朗族的“厚南節”、苗族的“苗年”和哈尼族的“扎勒特”等。慶祝傳統節日不僅給人們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還能夠通過傳統活動來表達對文化的深刻認同感,促進了人們之間的融合,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從少數民族的傳統教育之中,可以看出,教育深受當地傳統文化的影響,其中傳遞出來的傳統美德也應該成為德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傳統教育之中蘊含的道德理念,通過適合的方式加以推廣,使這些優秀的文化思想得到發揚。我相信,道德價值觀只有融入到實際的生產需求上,才會有所價值。而推廣的過程不僅是一個傳承的手段,我們更應該看到在推廣中不同文化思想之間的交流碰撞。在教育理念中,也應該注重不同教育理念的交流融合。所以傳統教育作為德育的載體,同時德育又將發揚傳統教育中的崇高道德思想這一關系是不容置疑的。
2.對德育的認識及定位缺少清晰的認識。在我國的傳統德育教育中,德育被定義成“管理”與“約束”。作為學生,要遵守學校的學生手冊以及日常行為規范。可是這樣的手冊是否起到了教育作用呢?在我看來,這更像是一種管理約束而不是教育。只是通過書面的形式告訴學生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完全起不到德育的作用。很多人可能都沒有看過這個手冊,或者說有些人會有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逆反心理,越是不讓做的就越要嘗試。而德育是在無形中對心靈進行熏陶與洗滌,達到精神思想上的教育,是一個持久永恒的過程。所以,關于的德育的定位,確實存在比較大的爭議,但我們都知道,只有定位準確,才能夠被運用到實際之中,才能夠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三.針對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教育與德育問題的應對措施
1.認識到文化差異,做到結合實際文化的創新德育。少數民族的文化具有多樣性,其中所蘊含的道德理念早已是根深蒂固的。在推廣德育工作時,應當做到尊重當地文化習俗。所以德育教育不只是針對大部分群體的教育,更應該考慮到地區文化的差異。只有結合實際情況的發展,才是良好的發展道路。所謂的創新教育,只是將德育教育推廣發展的方法。在教育領域,我們離不開創新。
2.注重不同文化觀念的融合。傳統文化中呈現出來的不同道德觀念就注定這些思想之間是有摩擦碰撞的。特別地是,當今世界逐漸趨于全球化,對于優秀文化思想,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做到將其發揚光大。少數民族文化中蘊含的道德理念是思想浪潮中的一大瑰寶。對教育來說,各種觀念也應該是互相促進吸收的。想要全面推進思想道德建設,就不能忽視少數民族思想的文化價值。
總之,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教育與德育是不可分割的。雖然傳統教育有著一定的弊端,但其中蘊含的思想卻能夠在德育工作中得到發揮。德育工作培養人格,感悟人文情懷,提升素質水平,在此過程中,傳統文化也能得到推崇和發展,進而轉化成融入民族血液中不可替代的部分。
參考文獻
[1]曹能秀.論民族文化傳承與教育的關系[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6(5)
[2]楊其勇.淺論學校教育與少數民族文化傳承[J].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教育教學研究),2009(4)
[3]馬戎.關于中國少數民族教育的幾點思考[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
[4]莫雪玲.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德育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J].廣西師范學院,2011(6)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階段性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7]GHB1901.
(作者單位:甘肅省甘南州臨潭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