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慧+劉洋
《學記》是中國古代儒家經書《禮記》中的一篇論著,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部關于論述教育、教學的名著。它首次對教育、教學的一系列理論問題進行了全方位系統性的論述,也是中國古代教育思想趨近成熟的非常重要的標志。它對教育規律的把握和闡述已經到達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時至今日都是我們研究教育史、教育思想史非常重要的歷史資料。《學記》對先秦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了深刻的總結,是先秦教育思想的大成之作,它被世界多國翻譯,并且在各國引起了廣泛的注意。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學習借鑒《學記》中寶貴的教育、教學思想,用于指導教育實踐,因為“客觀實踐是不斷深入的”,從而更好地為中學語文教學服務。
一、中學語文教學要讓學生樂學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中國教育有著強調樂知的良好傳統。教師樂于教,學生樂于學,就是樂知的良好表現。
《學記》云:“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比绻麤]有廣泛的實踐,就不可能有濃厚的學習興趣,這就必須讓學生多進行實踐。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加強實踐環節,比如讓學生朗讀課文,安排學生練習作文,并進行講評,都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也是促進學生樂學的有效途徑,因此,語文教師要注意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秾W記》指出,“樂其友而信其道”,可見,良好的同學關系也能夠促進語文的學習。
二、中學語文教學要注意循序漸進
根據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成熟是有客觀規律的,都是從簡單到復雜、從情感到理智一步步發展的。因此語文教學也必須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來,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特點和任務。
《學記》指出:“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p>
對學生傳授知識“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不陵節而施”,就是要注意循序漸進,不能揠苗助長。中學語文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基礎是小學語文,往高處是為培養大學生語文能力服務的。要注意知識不能過淺,也不能過深。
三、中學語文教學要善于內化知識
中學語文教學要反對“填鴨式”的灌輸,這樣最終只會讓學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就是說,雖然學習任務、教學進度完成了,但是學生很快就會把學到的知識忘掉。學生只有在內化了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后,才會“雖離師輔而不反”,牢牢地掌握所學的知識技能,并最終達到教育的目的。
知識要內化,教師要注意兩個方法。第一得把握好教學的進度,切不可貪多圖快,留給學生消化吸收知識的時間要充分。第二要“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就是說,課堂內外要結合起來。課外要給學生布置作業,如寫作文、做課外閱讀的練習等,從而起到鞏固課內學習、輔助課外學習的作用。
四、中學語文教學要運用啟發誘導
《學記》指出“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就是說墨守成規、搞教條主義的老師不是真正的老師,還不足以稱為“人師”。一個好的教師,要使學生學會思考,不僅要知道所學知識的“其然”,而且知道知識的“所以然”。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開啟學生智慧的大腦。
這就要求中學語文教師“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對所要傳授的知識非常熟悉,同時又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十分了解,啟發誘導才能有效。中學語文教師課下既要認真備課,熟悉所傳授的知識,又要深入調查研究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中學語文教師還要“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就是說對中學生的語文學習應該,只作引導而不是強迫其學習,多鼓勵學生而不要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講解的時候多加啟發,而不要全部說盡,留白的效果更好。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中學語文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更加融洽,學生對學習感到輕松容易,學生對所學知識能夠進行潛心深入的思考。
五、中學語文教學要使用長善救失法
中學生成長的環境是復雜的,偏差錯誤在所難免。中學語文教師面對的教學環境也是非常復雜的,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有把控復雜情況的能力,利用積極的因素,克服不利的條件,使中學語文教學在正確的方向上前進。
中學語文教師應該“禁于未發”“當其可”“相觀而善”。 把握好教學的有利時機和有利條件,在學生壞苗頭出現之前,就及時將其扼殺在搖籃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如堅持寫日記、寫周記,堅持課外閱讀,堅持寫讀書筆記。這比學生已經出現學習偏差再去糾正的效果要好得多,并讓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互相監督、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丁堰鎮初級中學;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陵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