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娜
讓閱讀成為悅讀,就是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一名語文老師應當有一種底氣、一種理念、一種素養,這樣才能構建語文教學中的核心素養。讓思想飛一會兒,讓閱讀成為悅讀。在語文教學中彰顯閱讀的重要性時,課堂便充滿了挑戰性和未知性,這樣的課堂才有生命力。“得語文者得天下”這一句響當當的口號,讓我們從事語文教學的工作者倍感幸福,同時深感責任重大。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嘗試 “五美悅讀法”,希望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堅信課改帶來的長遠性和傳承性。
一、悅讀教學是追求回歸文本的過程
回歸文本是我們課堂追尋的目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我們對學生的培養方向。讓課堂成為有文化的地方,讓教師成為傳承文化的人。
在美詞、美句的賞析中,學生從有修辭的簡單句子著手逐漸走向文本的細節賞析,由粗枝大葉的整體賞析到極精細化的特色品味,學生的閱讀量由小到大,閱讀面由窄到寬,閱讀技巧由不科學到科學。在美文的訓練中,學生整體把握文本的意識逐漸增強,讓學生逐漸懂得了美文的構思和布局,讓學生理解作者的獨具匠心;在美法的探究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了更多的靈動性,對各種寫作手法的探究讓學生的寫作充滿創意、充滿靈氣。好的創意配上好的寫法,如一塊好的布料遇上了好的針法,穿針引線能讓作品出彩;在美悟的探尋中,更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是綜合性的提升,也是對文本的深入探究。這樣的訓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概括能力。
二、悅讀教學是追尋語文閱讀的制高點
為了讓文本的內容吸引學生,我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大浪淘沙”,整合資源。在學生美詞、美句、美法、美悟的賞析中,我發現他們更容易接受相同年紀的人推薦的作品,文本內容直戳人心。我們的閱讀練習從《最初的溫暖》開始拉近與學生們的距離,小女孩的一句“你是我最好的同桌”溫暖了小男孩的一生,也溫暖了大部分的孩子。青春懵懂期的學生,喜歡閱讀與自己成長經歷相關的作品,正能量多的作品往往能較好地激勵學生、引導學生。一篇閱讀文章可從解題和賞析兩個方面訓練,一箭雙雕,何樂而不為呢?在獨學中學會賞析,在共同體內學會交流,在小組內學會分享,在班級中學會展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我堅信,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就是最大的提升。
在美詞的賞析中,學生懂得了“四兩撥千斤”的藝術魅力,每一個選詞的背后,都是作者用心良苦的推敲。在美句或美段的賞析中,學生們懂得了“文章技法”的博大精深,挖掘文本在寫作手法上的相互交替,既感悟到了文本如棋的嚴謹,又體會到了文本如詩的浪漫。在美悟的賞析中,學生們找尋到了“有自己的聲音”的快樂,這塊心靈的棲息地,就是學生們成長的港灣。當悅讀成為學生們的一種習慣時,我們就達到了語文閱讀的制高點,與學生們共同成長。
三、悅讀教學是課堂新資源的源泉
悅讀教學是課堂新資源的源泉,課堂中的思維拓展,是一次智慧的結晶,是一次教學的提升,激動與驚喜共進,欣慰與滿足共存。
初中語文教材選入了陶淵明的作品,他歸隱生活的恬淡令人神往,他追求理想生活的勇氣令人欽佩。在《桃花源記》中,世外桃源的生活真正詮釋了和諧社會的內涵。“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滲透了新農村建設的理念,彰顯了國家富強、民主的特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展現一幅國泰民安的幸福圖。“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描繪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桃源人過著自由、平等的生活,安靜而祥和。“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我們看到了桃源人追求安定、法治的社會環境,他們寧愿背井離鄉,也要給家人尋求一個身心的棲息地。“不足為外人道也”是桃源人信奉誠信的標志,但漁人追逐名利、背信棄義的行為引發我們的深思,心靈的棲息地絕不容人肆意踐踏,探尋無果是眾人滿意的結局,毫無遺憾之感。“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讓我們倍受感動。設酒殺雞,熱情好客;咸來問訊,民風淳樸;友善之舉,猶如親人。在《桃花源記》里,我們讀到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構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正是他博大的胸襟、高潔傲岸的堅貞、不愿與世人同流合污的堅守,讓我們不得不為他點贊。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陶淵明追求的理想社會境界不謀而合、相得益彰。
在“五美悅讀法”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閱讀成為悅讀。悅讀教學,不再是夢想!
(作者單位:湖南省郴州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