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瑩

好來寶是蒙古民族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形式,千百年來在草原、農(nóng)村廣泛流傳。好來寶多是即興創(chuàng)作,唱詞近于民歌,都是押頭韻,但尾韻卻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那就是最具典型的一詞重疊。這種同一詞語的反復(fù)出現(xiàn),多是名詞性的醒目標題,如英雄的名字、特定的地點等。
好來寶的風格輕松幽默,節(jié)奏明快,奇巧變幻,饒有趣味。語言形象生動,韻律也比較自由。它既有別于一般的歌謠,又不同于嚴格、凝練、含蓄的詩歌,多以四胡伴奏演唱,是辯材與詩韻的結(jié)合,富于知識性、娛樂性。說起來滔滔不絕,唱起來你來我往,往往和音樂相互交融。根據(jù)不同的唱詞可配以相應(yīng)的曲調(diào),有的輕松舒緩,如泉水叮咚;有的迅急猛烈,似緊鑼密鼓。民間藝人游走四方,凡到一處坐定,總要先演唱一段好來寶助興,然后開始長篇的說書、講義。在喜慶的節(jié)日和盛大的“那達慕”大會上,帶有競賽性的好來寶對唱,很能吸引觀眾,渲染出熱烈、紅火的氣氛。
大致說來,好來寶可分為三種形式:首先是敘事性的單口好來寶(即“扎達蓋”或“當海”好來寶)。主要由一人單獨演唱,針對某人某事,或祝贊或諷喻,其中無論是渲染烘托,還是夸張想象,刻畫得都很細膩生動。如贊美駿馬時,說它“從前面一瞅,就像一個沙丘;從后面一望,就像一堵城墻;從旁邊一看,猶如一座高山;從上往下俯瞰,恰似聳立的山崖”,給人留下深刻、鮮活的印象。
其次是問答式的對口好來寶(即“畢圖”或謎語式好來寶)。往往是雙人演唱,一問一答,主要是為了比智慧、煉口才。問答涉及的知識范圍很廣,幾乎無所不包。如在史詩《格斯爾傳》的好來寶中,就是針對英雄格斯爾射箭的山口在哪里、劍劈的山頭在何方等進行問答。講述漢民族古典小說知識的好來寶數(shù)量也很多,如有關(guān)《三國演義》《水滸傳》的人物故事等。這樣往復(fù)答辯,展開競賽,往往要持續(xù)到深夜才盡興而散。
另有一類論戰(zhàn)式好來寶(即“岱日拉查”)。雙方展開智慧及口才的論戰(zhàn),唇槍舌劍,互不相讓,直到一方理屈詞窮,啞口無言,才算罷休。近代鄂爾多斯詩人賀什格巴圖的《雙馬行》就是一篇典型的論戰(zhàn)式好來寶,通過并轡而行的甲、乙二人的問答,展開辯論。
好來寶走過了曲折的發(fā)展歷程。如今,它不僅仍在為草原牧人帶來溫馨和喜悅,也走入了都市文化娛樂圈中。它的形式也在為適應(yīng)豐富多彩的現(xiàn)代生活而趨于多樣化,在原來的單人、雙人對口演唱的基礎(chǔ)上,又發(fā)展出幾種集體表演的多人好來寶。曲調(diào)也日趨豐富,由單歌式演變?yōu)閺?fù)調(diào)式,樂器則從單一的四胡擴大成綜合性的樂隊。好來寶這種古老的民族傳統(tǒng)文藝形式,走向了更加廣闊的天地。
責任編輯:張 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