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瓊
一、引言
隨著新課標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之一,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因此,受到了家長和教師越來越多的關注。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而文本細讀作為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師通過讓學生文本細讀可以使其較好地融入文章內容中,充分地感受作者的寫作情懷。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開展文本細讀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目前大部分教師對文本細讀過程中學生自我分析能力的養成都缺乏重視,其一味地幫助學生對文本的含義進行解讀,這就導致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問題,基于此背景,本文就文本細讀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展開研究,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策略。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存在的問題分析
1.教師過分解讀
目前,大多數學生在小學語文閱讀學習的過程中,都是在教師的帶領下完成文章的閱讀,因此,當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教師通常都會直接為其解答,并不會引領學生去探尋問題的答案。教師將自己對文章的思考直接傳授于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實踐性思考能力將會被削弱,漸漸地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對學生的文本細讀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2.拓展延伸的盲目性
在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大部分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式都是先對文本大綱進行全面性的解讀,然后挑選出認為具有難度的段落進行拓展性分析。部分教師認為這樣的方式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實則不然,這種盲目性的延伸和拓展非但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反而更容易使其陷入盲目思考的困境。其實,教師的課堂延伸并不是錯誤的行為,但是正確的課堂延伸方式是要在學生對文意進行基本掌握的基礎上,教師逐步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性的思考,并不是使學生陷入思維混亂之中。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對策分析
1.把握整體,局部細讀
一篇真正優秀的文章,應該是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存在的,文章中的每一個段落、每一個詞語甚至于每一個文字都與文章的主旨有緊密的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文本閱讀的過程中,并不能將文章分成單獨的模塊進行閱讀和分析,應該在對整體文意進行掌握的基礎上,從全局出發,對作者在寫作時的思想感情進行分析,然后在具體的某一段落進行詳細的探究,以避免在實際劃分的過程中,將文章劃分得七零八落,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美感。所謂的整體性閱讀,是指在對文章的綜合信息進行總結的前提下,進而指導學生獲得更有價值的文本信息、文本結構、語言風格和文章背景等。
例如,教學巴金的《鳥的天堂》一文,通常教師在進行課文教學時都是引導學生對關鍵段落進行閱讀,也就是文章中對大榕樹的描寫,而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僅僅只能體會大榕樹的美感和壯觀,并不能對文章中的真正含義和鳥的天堂的畫面進行理解。而另外一位從教多年的教師,采取了另一種教學方法:首先從大榕樹為鳥兒們所營造的環境著手,在這樣的引導下,作者所描繪的鳥的天堂就一步步呈現在了學生的眼前。教師將畫面再現作為文章閱讀的主要線索,然后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解讀,并對詞句進行細化分析。
2.深入淺出,規律閱讀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要面對的群體是小學生,而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相對較低,因此,每一次的文本分析對他們而言都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同時也是學生學會對知識進行整合與內化的過程。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不能將小學生作為成年人進行對待,而應注重教學趣味性的提升,并采取深入淺出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文本的閱讀。
3.課外拓展的合理性
開展科學性的課外閱讀延伸,首先應該避免學生的盲目性閱讀。同時教師也應該充分掌握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并依據他們的特點進行文本的課外延伸,而不是單純地想要為學生創設較為困難的問題情境。科學合理的課外閱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熱愛讀書。
四、結語
小學語文閱讀是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關鍵,而在小學語文閱讀過程中仍存在著教師過分解讀、盲目拓展延伸等問題,要想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還需要從把握整體,局部細讀;深入淺出,規律閱讀;課外拓展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才能逐步地提高學生在閱讀理解中文本細讀的能力。
(作者單位:湖南省洞口縣毓蘭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