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清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進行了十幾年,改革大潮形勢喜人,改革成果遍地開花,主流課堂教學也是風生水起。但在這大潮之中也有一部分教師由于理解上的一些偏差,教學陷入了誤區,如不及時糾正,便會與真正的課改理念、宗旨漸行漸遠,課堂教學效率會越低。從事數學教學近三十年的我聽過校外、校內很多公開課,優秀課例很多,但平庸課例也不少。基于自己對課標宗旨及概念的理解,以下所談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同行參考反思。我認為當今課改下的那些平庸公開課例基本有以下特點:
一、生搬硬套,太注重形式
在評課時經常聽一些老師說:我們在外地聽過的公開課,時間安排很準,導入環節5分鐘,新授環節20分鐘,課堂練習15分鐘。如一位老師上《體積的意義與體積單位》一課,她課前做得很充分,導入部分課件更是激發了學生的思考與探究欲。但教師為了所謂的環節形式,5分鐘把課件展示一遍完了,根本沒利用課件作細細分析,也沒留出任何多余的時間容學生細細體會,揣摩感知體積的存在。像本課其實導入部分已經在進行由淺入深的新授了。為了形式,這么匆匆忙忙進入下一環節,是為了課的完整?其實這樣才叫不完整,否則也不會出現大多學生對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都分不清大小形狀的結果,更不會出現4立方分米大于1立方米的現象。本來這節課的重點:體積意義的真正感知理解遠比體積單位更為重要,因為意義理解了,體積單位就簡單了,形狀大小自然就存于腦中。那么試問:這位老師你有自己的實際學情嗎?難道你搬出來的別人這些安排也是你的公式?如果根據實情導入確實要十分鐘,那么多出的五分鐘違反了哪一條?課標中的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你又是怎樣理解的呢?
二、備課沒學情,沒有前瞻性
如我聽過的一節《三角形的內角和》公開課,執教教師課前根本不了解學情,大部分學生對平角的概念、形狀是什么已經記不清楚,那么作為教師,你就沒了解嗎?以至于學生在觀察回答三個內角拼成的形狀是什么角時,班上只有兩個學生看得出來,其他學生一臉茫然。如果教師在導入時用2分鐘提一下那效果還是這樣嗎?再如,《長方體的體積》教學,有些教師在教這一知識時,不會前瞻學生今后還會學圓柱的體積,所以在總結概括后,不會分細節指導學生理解每一步的意義,而是照本宣科得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如能細分引導,學生便會明白長×寬是一個面積,這塊面積乘以高得到的便是體積,這樣學生對于把多張同樣大小的紙疊起來得到的是立體圖形便會非常清楚。
三、教材理解欠透徹,指導學生不到位
如有一節公開課上出現的一道練習題:把3米長的鐵絲平均分成四段,每段長( )米,3段占全長的( )。由于教師本身對分數的兩種意義(即表示部分與整體的占有關系,表示每一份的具體大小)很不清楚,導致他在給學生講評時也是語無倫次,一句話,拋給學生做。在另一節公開課上,教師教學“三角形的高”,在操作時,執教老師只是拿起三角尺在黑板上演示了兩遍,便要學生在下面畫高,既不總結清楚,又不強調解釋要領,導致學生在下面用三角尺擺弄很久也摸不出門道來,后來干脆就亂畫,學生的興趣就此下降。可想而知,這些學生今后碰到這樣的操作問題,他們一定會討厭加以避開的。教師如能在演示時邊解釋清楚:為什么要問兩條直角邊?怎樣用這兩條直角邊?學生就可能不會出現剛才那種情況了。還有公開課也有很多涉及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規律的片段。如0.314×10000=,學生知道移動方向移動的位數,要叫他上黑板去移動小數點時,他位數數夠后,就是把小數點打在4的右下角,硬生生少了一位,假設執教老師能對這位學生這樣進行指導:向右移動四位是說原小數點的位置與現在小數點的位置隔開四位,這樣才算向右移動了四位,那么學生可能會相對容易接受。
四、課堂容量要求很盲目
很多公開課是為了追求課本身的完美,不顧及學生實際學情,不加調節應變,而是盲目拖著學生走,從這一環節走到下一環節,直到走完最后一環節后,學生猶如走馬觀花,云里霧里,連前面環節接觸的風景也蕩然無存。一節課下來,學生對課堂的一些思考方法過程無半點理解。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雞兔同籠”問題。本身這個問題很抽象,六年級的學生都很難理解。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要在40分鐘內對假設法的思考要有一個清楚的理解,可想而知有多難。但一位老師在上示范課時就不考慮學情,在基本例題的解答下匆匆忙忙總結一下,馬上進入下一個環節過渡到生活的各種問題中去。由于老師的匆忙,學生連假設法的臉都沒摸著,更談不上體會,那么在下一環節學生就更云里霧里了,在這節課的學習效率就是為零的,其原因當然是這位老師為了追求所謂的完美丟棄了學情。
寫后反思:每一次聽完公開課后我都會想,公開課比賽到底是在檢驗教師本身,是課本身,還是學生本身或是學校數學團隊本身?為什么要上公開課?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上給學生看的,還是給老師看的?我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課應是學生的,那些把學生當成演員表演出來的公開課不聽也罷。
(作者單位:湖南省臨武縣土地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