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立桂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開放性學習,模擬公開真實情況,經過教師的指導,從學習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采用科學研究方法,使學生主動獲取解決辦法,并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有許多矛盾,它著重強調知識的實用性,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取生活經驗,強調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為廣大教師和學生所接受。
一、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的角色
一些教師認為,班主任應作為研究性學習的主導,事實上,所有學科教師都是研究性學習的主導者,每個學科都有自身特色。例如,對于體育老師來說,戶外運動就是他們學科特色,體育老師和學生經常在戶外上課,和外界接觸較多。在操場上,校外的知識和各種運動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良好素材。比如,運動會中哪些項目可以增加比賽人數,哪些項目不被同學們喜歡,怎么調整競賽項目,怎樣調整參賽人數,體育老師可以就這些課題與學生進行討論。又如,國家大力發展校園足球,體育老師可以與學生們了解足球來源,了解足球歷史,了解歐洲足球聯賽,了解足球巨星等,從小激發他們對于足球的熱愛。如此開放性話題數不勝數,既可以拓展學生視野,又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今天,伴隨著學校對各個科目教師的培訓日?;萄谢顒右彩侵鸩皆黾?,然而這些活動喧賓奪主,沒有了研究性學習發展的空間。雖然教育部已明確規定,研究性學習是一個強制性的基礎課程,然而卻沒有教材、資料,可以提供參考的試點小學也是非常少,雖然網絡發展迅速,素材也有很多,但理論性的東西并不是十分完善。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在于,相關部門特別是負責區、縣的教育辦公室要推出研究性學習準則,并對相關教師進行準則培訓。
以往的教師教學理念,包括教學方法都是比較“收”的。傳統教學的方法是教師以教材為中心,以大綱為準繩,而不是以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的方法進行教學的,學生通常被束縛在教材內容中。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突出一個過程的體驗,從而讓學生獲得書本上沒有的生活經驗。只有從傳統“收”的教學理念中慢慢走出來,才能更好地探索研究性學習的新路徑。
教師是研究性學習平臺的引領者,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主動幫助學生找到適合他們的研究性學習主題。主題確定之后,教師還應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細心地觀察每個學生,為學習過程提供意見,并積極地幫助學生完成每項任務。這似乎并不符合“自我學習”的理念,但教師的輔助作用也是實現預期或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的關鍵。
二、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角色
(1)在研究性學習主題的選擇和相關學習內容的收集時應當打開視野。研究性學習活動是面向學生的生活經驗,應當囊括學生的學習生活、娛樂生活、家庭生活和環境生態。這是針對同學們感興趣話題的研究,為他們構建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比如每天的氣象環境怎樣去預測,每種氣象產生的原理是什么,通過自己觀察、請相關人員進行講解;再比如色彩的組成,何種色彩組合可以形成其他色彩,讓學生通過網絡瀏覽、查閱資料了解什么是暖色、冷色,為什么我們可以看到不同色彩等主題。無論是研究對象的選擇,抑或收集素材(材料),它不僅僅是對學生有利,便于教師來指導學習過程。
(2)研究性主題的選擇不能太寬泛,也要注意“收”。這里提到的“收”,與上一節中的“放”并不沖突,因為主題的選擇不能過于局限,這樣和照本宣科沒有太大區別,但是也不能“放”得太過了,原因在于很多主題內容并不符合現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生們很難入手,或者較難收集資料,這樣無法達到研究性學習的預期效果。研究性學習主題的選擇,對學習過程的有效性產生直接影響。主題選擇是否恰當,往往決定了研究性學習的成敗。小學生對事物的認知不完整,往往只注重事物的突出特點,缺乏綜合認知,觀察不仔細。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主要來源于情感、動作、外觀。他們的年齡尚小,缺乏足夠的感性認知和生活經驗,推理能力差。這些因素都將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過程。所以選擇主題前,教師要保證該主題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不能太大、太空,要“收”一些,讓他們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逐步體會、慢慢消化、由簡入繁,切不可幻想一口吃成胖子,那樣效果可能適得其反。所以,只有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準確應用“收”“放”,才能發揮研究性學習優勢,取得預定的效果。
綜上所述,研究性學習對于教師和學生都是一門新課程,課程主體不再是照書教課的老師,而是每一個參與的學生。不管研究性學習課堂有多創新,關鍵在于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學習的規律。只有合理地運用“收”與“放”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完成研究性學習這門課程的教學任務。
(作者單位:湖南省龍山縣第一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