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小芳
摘 要 創設教學情境,引學生走進課堂,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體驗、感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在表述課程理念時使用頻率較高的詞語之一。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真正地走進課堂,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從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體驗、感悟?筆者認為創設教學情境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什么叫情境教學?情境教學,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制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情境中動情,在情境中共鳴,潛意識地進入學習狀態,幫助學生迅速而準確的理解教學內容。那么,怎樣創設內容豐富有趣、形象鮮明生動、情意真切動人、意境寬闊感人的教學情境呢?
關鍵詞 情境 體驗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1聯系生活,展現情境
教材內容來源于生活,課本是生活的記錄,因此,語文教學只有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聯系起來,將語文學習置于現實生活的背景之中,才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觸動學生心靈的感悟,使學生在生活中或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習語文。相反,語文教學如果脫離了生活,就會因過于抽象與理性而變得枯燥無味,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也就成為一句空話。如教學《心中的那盞燈》,可結合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創設情境,將故事的主人公“帶到”節日慶祝的現場,在盛大的節日慶典中,啟發學生體會自己及故事中人物的所思所想。又如,在教學內容比較枯燥無味的說明文《神奇的植物世界》一課時,我們不妨改變過去逐段講解后填表總結的傳統教學,采取放手讓學生在自學課文后,舉行“產品發布會”的模式。如讓學生選出自己喜歡的一種植物,引導學生圍繞植物的特點、作用進行發問、講解并展望發展前景。這樣,整節課學生樂于參與,在輕松的生活化的情境中,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還促進了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2運用實物,演示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形象思維占主體,對于直觀事物感興趣。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兒童這一認識規律出發而產生的。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課堂上利用實物直觀演示,創設特定的情境。實物演示情境的特點是直觀性強,具體可感,它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和驗證間接知識,形成明確概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比如教學《聽診器的由來》一文,課前教師展示醫生常用的聽診器,讓學生對聽診器有個感性的認識,從而對其“由來”產生好奇,觸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然后由此順理成章地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來。又如教學《巖石書》,如果教師機械地去講解,學生會難以理解,而要是教師隨手檢一塊有花紋的石頭或有年輪的樹橫截面演示給學生看,巖石書的由來及作用也就深入淺出了。
3播放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在課堂上滲入音樂,能發掘學生興奮點,促使其思維活躍,反應敏捷,還能激發學生無限的想像力,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理解課文、體味意境。如教學《錫林郭勒草原》,在學生體會、領悟到草原不僅美麗,而且還是個歡騰的世界后,播放騰格爾唱的贊美草原的歌曲《天堂》和出示美麗的草原圖,在音樂和美境的熏陶感染下,學生再一起朗讀課文,這時的草原之畫也就成了一幅活的畫了,情與境水乳交融,學生讀起來則有聲有色,與作者產生思想共鳴。又如新課程教材S版低年級組中的每一冊書中都安排了一些適合兒童誦讀的抒情詩歌,如《窗前一株紫丁香》、《假如》、《雨后》……這些詩歌的情感基調是歡快、活潑的,教學時放輕快、明朗的音樂輔助學習,如《小雨沙沙》,不但可以增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而且能對課堂氣氛起到積極的渲染作用。
4借助電教媒體,再現情境
電教媒體的特點是圖文聲并茂,能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動感畫面、悅耳動聽的背景音樂,能把學生帶進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為課堂教學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以此撥動學生的心弦,蕩起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以最佳狀態投入學習。如教學《登上企鵝島》,教師可以運用課件的形式,將學生帶入冰天雪地的北極,感受島上成千上萬只企鵝的壯觀景象及其神態的可愛,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也為學生了解、認識企鵝的樣子、種類、特點奠定基礎。又如教學《可愛的西沙群島》《山村的早晨》等寫景的課文,可用假想旅游的方式,將學生帶入風景如畫的山水景色之中,使之與這些美景零距離接觸,從而有身臨其境之覺。
5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小學生因情感經驗不足,知識儲備有限,往往難以“入境”。教育學、心理學研究表明:游戲、唱歌、繪畫、表演等都是小學生非常喜歡的活動形式。他們突出的特點是模仿力強,樂于模仿,更善于在表演中加入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而教材中的課文體裁多樣,有情節生動的故事,有或愛憎分明、或機智勇敢、或一心為他人著想的人物形象。因此,如果教師在教學時善于根據課文特點,讓學生來“演”,會使教學內容更加現實化、形象化。如《登上企鵝島》一課,文中描寫小企鵝怎樣吃食,準確使用了動詞:追、撓、伸,如果光靠朗讀、教師講解等恐怕學生難以理解,于是我讓學生來“演”,結果學生在角色意識的趨動下,都全面地活動起來,由“扮演角色”到“進入角色”,由教學的“被動角色”躍為“主動角色”,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活躍的氣氛中,在身臨其境的感覺中,既感受到了小企鵝急切的心情,又感悟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性,提高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6語言描述,想象情境
語言描述創設課文情境是一種特別經濟又實用的情境創設方法,是指教師運用生動、形象且富有激情的語言描述生活場景,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小學生正處于富有想象和幻想的年齡,他們在聽的過程中,會情不自禁地結合有關情境的積累,借助想象,豐富情境。如教學《十二次微笑》這篇感人肺腑的抒情文,在引導學生品悟空姐的微笑時,我主要運用“語言創設情境,以讀促悟”的教學方法,如:
(1)(師述)飛機就要起飛了,忽然,有位乘客向空姐招手示意。——(學生接讀課文)空姐走了過去,面帶微笑地問:“先生,我能為您做點什么?”
(2)(師述)飛機漸漸地進入了平穩飛行狀態。突然,乘客服務急促地響了起來。——(學生接讀課文)空姐小心翼翼地把水送到那位乘客跟前,面帶微笑地說:“先生,實在對不起,由于我的疏忽,延誤了您吃藥的時間,非常抱歉!”
(3)(師述)接下來的旅途中,空姐為了補償自己的過失,每次去客艙給乘客服務時,——(學生接讀課文)空姐都會特意走到那位乘客面前,面帶微笑地詢問他是否需要水,或者別的什么需要。
(4)(師述)臨到目的地,那位乘客要求空姐把留言本給他送去。——(學生接讀課文)空姐雖然心里很委屈,但還是很有禮貌地把留言本交給乘客,并面帶微笑地說:“先生,請允許我再次向您表示真誠的歉意,無論您提出什么意見,我都將欣然接受。”
由于我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作為“引語”,創設了課文情境,既以自身的“情”激起學生的“情”,又誘發學生的想象,學生很快進入特定的情境,朗讀起來聲情并茂,對理解、體會空姐幾次的微笑也就水到渠成了。
總之,情境教學是以“情”為“經”,以“境”為“緯”,通過創設各種生動、具體、形象的語言環境,拉近學生語言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距離,為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課程教學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