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教師既是教科書的使用者,又是教科書的建設者。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在部分課文后面安排了“資料袋”,其目的是能更好地引導學生了解與課文相關的一些信息,拓寬他們的視野,增加他們學習的興趣。語文教師應當認識教科書的內涵思想,領會教科書編者的編寫意圖。下面,筆者將以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組“自然奇觀”中課文后的“資料袋”為例,談談語文教師該怎樣科學、積極、合理、創造性地使用資料袋。
一、眼中有“袋”,樹立“袋”意識
“資料袋”不能只是依附于課文的簡單“資料”,而應當成為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應當懂得開發和利用“資料袋”,實現其與文本閱讀的有效鏈接,進而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一些教師未能全面地對教材予以解讀,而僅僅教學自己比較熟悉的、自以為有用的內容,忽略了一些有特點且有價值的板塊。 對“資料袋”這一板塊大多只是“略過”——或讀一讀簡單了解,或背一背,以應付有可能會出的考題。教師的“袋”意識不強,忽視了它所承載的使命,導致其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大大影響了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違背了教材編者的原初意圖。
語文老教師要具備全面解讀文本的能力,教師在自己研讀教材時,要學會分析這一課的這一個“資料袋”的作用,關注資料袋所包含的內容意義,進而找出這一課“資料袋”的使用點,抓準使用契機。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拓展學生的視野,才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提高其語文學習之興趣、搜集資料之能力,豐厚其課外閱讀,才能更好地幫助其學習,實現其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當然,資料袋的內容僅僅只是“副食”,只是“調味料”,不能喧賓奪主,只能做輔助用。
二、手中有“袋”,巧用“袋”實踐
1.課前引發閱讀期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當學生對閱讀充滿期待了,興致起來了,自然就會融入文本,與作者對話。
《觀潮》課后的“資料袋”既有錢塘江秋潮比其他地方更為壯觀原因的詳細介紹,又有一目了然的杭州灣入海口示意圖。教學之前,我們可以讓學生既讀文又看圖,了解“資料袋”的內容。通過圖文結合,學生自然會了解到錢塘江的地理位置和錢塘江秋潮有直接的聯系。“錢塘江的入海口越來越窄,江面非常特別,挺像一個喇叭的。”“越往里越窄,那潮水漲起來時,涌進去肯定會特洶涌、特壯觀。”這時教師可以順勢導入:“同學們真會學習,通過文字、示意圖就能在腦海里想象畫面,真好!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看看錢塘江秋潮是如何的壯觀。”本課有了“資料袋”的先導開路,再明確了目標,學生的閱讀期待自然被喚起,課未上,趣已生。
2.課中加深閱讀體驗
在教學中,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資料袋”來展開教學,那么不僅會使學生的理解加深,也會使原本生硬的詞語教學變得立體豐滿。
教學《雅魯藏布大峽谷》第二自然段時,在幫助學生理解“不容置疑”這個詞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資料袋”,通過“資料袋”中具體數據來說明,如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長446千米,最深處2133米),秘魯的科爾卡大峽谷(長90千米,最深處3400米),都比不上雅魯藏布大峽谷。通過具體翔實的數據對比,學生對“不容置疑”這個詞語的理解,自然是水到渠成。所以,我們可以根據需要,在課中選取適當的時機,引進“資料袋”,從而加深學生對一些關鍵詞句的理解,起到撥云見日的作用。
三、心中有“袋”,拓展“袋”空間
教師不僅自己要有“袋”意識,而且要讓學生有“袋”意識。教師應該有意識地鼓勵學生“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學會豐富自己的知識,學會把文本讀透,學會把書“讀厚”。那么,怎樣利用才能讓“資料袋”的功用增強,讓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向外拓展延伸呢?
1.以“袋”為袋,搜集材料,豐富閱讀積累
手中有“袋”,自然是心中不慌。然而,教材提供的“資料袋”十分有限。四年級上冊有32篇課文,可“資料袋”僅有7個,只局限于教材提供的“資料袋”,是遠遠不夠的。這就為學生自己動手搜集、整理、匯集成自己的“資料袋”提供了空間。從大語文觀的角度看,資料的范疇不單指書面文字資料,還可以是圖片、錄音、視頻、實物、模型、標本等等。當然,我們讓學生在查閱的時候,并不需要把相關可以找到的資料都找出來,要查閱、搜集的資料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那么學生要如何得知課文的學習目標?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讓他們知道在每組課文的開頭都有單元導讀,其中都點明了本組課文的主題,并提示本單元具體的學習任務和要求。學生可以依據這個方向查找相關資料。本單元組的后兩篇課文《鳥的天堂》《火燒云》沒有安排資料袋,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課前、課后搜集相關資料,感受“這株大樹”到底有多大,“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到底有多美,火燒云是如何形成的,等等,達到豐富感知、反哺文本之用。學生通過搜集信息,從而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關于“自然奇觀”,古今中外,名家名篇汗牛充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課余進行相關文本的補充、相似文本的比較,節選文本其他內容的介紹、相關信息的鏈接,等等,這樣既可以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又有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整體的把握以及學習活動的開展。閱讀相關作品,可以利用午讀時間、語文第二課堂活動時間,留給學生匯報、展示交流的機會。在課后,可針對相同主題進行多文本的系列閱讀。通過這樣的課外閱讀交流課,又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自主閱讀更多的“資料袋”。這樣,不僅僅只是閱讀課后“資料袋”中推介的作品,也不僅僅局限于教材“資料袋”所推薦的相關的那一本書、那一批書,還可以是在閱讀中所涉獵的自己所喜愛的書和其他資源。
2.以“袋”為媒,多元鏈接,開展語文實踐
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教材中除了“資料袋”,還有“寬帶網”“閱讀鏈接”“展示臺”等。同樣這也可以成為“資料袋”的超級鏈接。只要我們能充分重視,并且合理使用,這些板塊同樣能讓學生的學習視角得以拓展。
例如,四年級上冊的園地五后的“寬帶網”,就安排了學生課外搜集與中國的“世界遺產”有關的圖片、詩詞、楹聯或故事、傳說。通過實踐和拓展,不僅能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世界遺產”的魅力,還能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與分享信息的習慣。教師可以告訴學生語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搜集的途徑很多,路很寬,心到了,知識就豐厚了,只要養成隨時發現、隨時積累的習慣,心中的“資料袋”之大、之廣遠超想象。
又如,《貓》課文后面沒有安排資料袋,卻設置了“閱讀鏈接”,其功用也等同于“資料袋”。通過比對這兩段文字,學生不難發現前者是通過寫貓的外貌、神情來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而后者則是通過寫一家人對小貓的態度來詮釋這份喜愛。教學時,教師可以在學完課文后引進對比,也可以在學生悟到課文的一些表達方法后開展對比閱讀。
再如,學習了說明文《鯨》《松鼠》這些課文后,當“資料袋”的內容激發了學生探究大自然的興趣時,不妨讓學生以“我的新發現”為專題自制語文小報;學習了《月光曲》《落花生》《少年閏土》后,從“資料袋”中認識了貝多芬、許地山、魯迅這些名人后,可以開展說說名人、畫畫名人、議議名人、看看名人傳記等活動,可以是板報,也可以是手抄報,還可以是讀后感,等等,形式不拘,方式不拘,有容乃大。
綜上所述,“資料袋”雖居于一角,但卻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教學資源,是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學實踐中,在新課標理念不斷深入之下,教師應當深化“袋”意識,重視“資料袋”,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培養學生使用“資料袋”,豐富自己的“資料袋”,讓“資料袋”更大、更實,讓“資料袋”發揮其特有的重要作用,讓“袋”發光,語文課堂將會因此而更美、更好。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麟峰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