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關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日漸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遠離家鄉、涌入城市,大量農民工的存在,也造就了農村無數的“留守兒童”。由于自小缺乏父母照顧和教育,這類兒童在進入小學展開集體生活之后,會逐漸暴露出性格、狀態、習慣、品德方面的缺點和不足。這些缺陷不僅會影響到學生個體的成長和對知識的接受,更會間接影響到整個班級良好學習氛圍的構建。充分認識現階段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教學困境與現狀,并采取有力措施進行調整,已經迫在眉睫。
一、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的現實困境
從實際的發展狀況來看,農村留守兒童無論是個人的生活狀況還是學習狀態都不盡如人意,種種問題的暴露著實令人擔憂。
首先,在小學生的情感教育方面,他們由于自幼沒有在父母身邊長大,與爺爺奶奶或其他親屬之間存在較大的年齡代溝,所以在遇到真正的有關人際、情感方面的問題時,鮮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長期的自閉極有可能讓其性格當中增生自卑、孤僻、暴躁、沖動、任性的不良因素。
其次,在小學生的學習教育方面,很多留守兒童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將上學作為一種按部就班的任務,缺乏對上學真正意義的理解,當課堂的內容對其缺乏吸引力時,其很有可能逃課、逃學,選擇自己喜歡的游戲和娛樂活動,并逐漸沉溺、墮落。
最后,在小學生的道德教育方面,沒有父母作為榜樣的小學生,就沒有成長的參照物,因此,其生活當中極有可能出現隨波逐流、缺乏判斷力、對陌生人言聽計從的錯誤行為。
這三項問題,是目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而教育工作者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沒有引起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三者的共鳴助力,改變這一現狀,不可謂不難。
二、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的引導對策
鑒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在情感、學習和生活上所暴露出的種種問題,加強對其的有力引導和教育已經刻不容緩,而從細節來說,具體的操作可以從這樣三個角度來進行:
1.加強機制,提高共享
較之發達的城市地區,農村的教育資源不僅落后且較為零散,所以農村地區更應該建立合理有效的共享機制,讓零散的教育資源構建成統一的集合體。
一方面,充分發揮農村區域所屬職能部門的重要引導作用,使其成為助力共享機制形成的有力輔佐,并在科普教育、知識普及、法律服務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加強資源共享、減少重復建設、避免資源浪費,可以讓毗鄰的小學共享統一的教育網絡,實現教育資源的互通有無。比如,構建網絡圖書館、興建統一的模擬考試題庫、共享優秀師資力量等,這樣不僅有利于實現優勢互補,而且能拓展單一學校的師資力量,讓留守兒童獲取更多的教育資源。
2.家校合作,聯動生成
首先,定期召開家長會,縱然外出務工的父母無法回到孩子身邊,也可以利用網絡等工具,完成一次家校合作的家長會,并且讓學生感受到雖然爸爸媽媽不在自己身邊,但是卻時時關注自己,關心自己的成長。
其次,教師定期走訪,了解留守兒童在家學習狀態。教師要及時和學生的監護人保持聯系,如果監護人本身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接受過一定的教育,那么便可以以電話或者網絡的方式與其保持溝通和聯系;如果監護人知識閱歷有限,則需要教師經常性地走訪,與其互動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監護人的責任落實需要教師對其進行良性的引導。
最后,對于家長而言,雖然其外出務工、遠離家鄉有自己的難言之隱,但是也應與孩子隨時保持對話和溝通,一方面是為了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另一方面也是讓其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從而強化孩子的責任意識和道德意識,促其更加努力地學習,回報父母的努力和支持。
3.優化環境,社會延伸
農雖然村地理位置偏僻,經濟也較為落后,但是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仍需充分發揮其在優化環境助推個體成長方面的積極作用。比如,建設公共圖書館,為留守兒童的課外閱讀提供良好的環境;加強對各種不適于未成年兒童的娛樂場所的監管,凈化環境和學習氛圍;開展隔代教育講座,加強對老年家長的教育和指導,使其能夠充分發揮監護人的作用;等等。
三、結語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推動全社會范圍內公平教育體制生成所必須面對的問題,而要想真正意義上改變現階段所呈現的問題和弊端,就需要充分發揮學校、家庭以及社會三個方面的合力,通過構建合理有效的共享機制,形成三方面齊抓共管的網絡式教育體系,才能讓農村教育效果穩步提升,讓留守兒童走出被父母遺忘的“陰霾”,進而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湖南省桂東縣新坊九年制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