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
摘 要 仔豬腹瀉病是養豬業中較為常見,且難以治療的頑固性疾病。本文就仔豬腹瀉的綜合防治進行介紹,以供參考。
關鍵詞 仔豬 腹瀉 防治
中圖分類號:S828 文獻標識碼:A
0前言
近年來,仔豬腹瀉的發病率日益增加,給養豬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危害。仔豬腹瀉只是一個征候群,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導致發病的因素很多,包括飼養管理、疾病、營養、氣候等方面,以及多種病原的混合感染。仔豬腹瀉主要發生在三個年齡群:出生后1~3日齡仔豬、7~14日齡仔豬和剛斷奶的仔豬。仔豬腹瀉最常見的傳染性病原是大腸桿菌、輪狀病毒、豬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等。
1發病特點
(1)大腸桿菌病。大腸桿菌作為原發性病原在仔豬要比幼年仔豬少見。據報道,從6日齡到斷奶時分離到病原性大腸桿菌比例較少(14%),而1~5日齡仔豬比例較高(53%)。新生仔豬腹瀉分離到的大腸桿菌,常常可能是繼發性病原。
(2)傳染性胃腸炎。常呈地方流行性。如果生產者的生產計劃中每周或每月都持續有母豬產仔,地方流行性傳染性胃腸炎常常就是初生仔豬腹瀉的原因。由于母豬是部分免疫,因此很少出現臨床癥狀。由于母豬免疫程度不同,在同一產仔房內,腹瀉的嚴重程度也不一樣。一窩仔豬腹瀉很明顯,而鄰近的另一窩仔豬可能很健康。仔豬在哺乳期內由于從母豬奶中獲得免疫力而得到保護,而斷奶后就容易發生腹瀉。吃前面乳房奶的仔豬,由于奶汁較多可能不發生腹瀉,吃后面乳房奶的仔豬由于奶汁較少獲得的保護力較低,就可能腹瀉。
(3)輪狀病毒。在新生仔豬的最初幾周內,幾乎所有的仔豬都可被輪狀病毒感染,但大多數病例都呈亞臨床癥狀。當病毒超過了仔豬的被動免疫保護力時,就會出現感染的臨床癥狀。新生仔豬感染輪狀病毒后會出現檸檬黃或奶酪樣腹瀉。年齡較大的仔豬腹瀉比較溫和,持續時間也比較短。如果仔豬缺乏被動免疫力,其臨床癥狀比較嚴重。4.流行性腹瀉。本病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多發生于冬季12月至來年2月寒冬季節,夏季也可發生,各種年齡的豬都能感染發病。哺乳仔豬、斷奶仔豬和育肥豬感染發病率100%,成年母豬為15%~19%。哺乳仔豬受害最嚴重,病死率平均50%。它常常是有一頭豬發病后,同圈或鄰圈的豬在1周內相繼發病,2~3周后癥狀可緩解。豬流行性腹瀉病可單一發生或與豬傳染性胃腸炎混合感染。
2治療原則
腹瀉仔豬的治療原則是:仔病母防、預防脫水與酸中毒、適當抗生素治療。
(1)仔病母防。母豬產后二次輸液,幫助母豬盡快恢復體能,在病情嚴重時更需加強。
(2)仔豬治療。預防脫水與酸中毒為主。應當降低乳頭飲水器或緩流水飲水槽,保證充足的飲水,供給仔豬新鮮的口服電解質溶液,腹腔注射或靜注糖鹽水、碳酸氫鈉等。3.治療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或輪狀病毒。關鍵是防止和控制大腸桿菌等的繼發感染,適當使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療,如壯觀霉素、慶大霉素、阿普拉霉素、呋喃西林和新霉素等,條件允許時應做抗生素敏感試驗;口服收斂吸附劑,如蒙脫石之類。
3綜合防控
3.1加強飼養管理
(1)母豬飼養管理。后備母豬配種的體重與月齡:130kg以上,8月齡以上。頭胎母豬配種后,前中期較經產母豬多投料20%,促進其體重的增加及儲備脂肪;后期適當控制投料量,較經產母豬減少5%~10%,但必須確保胎兒發育與母豬乳腺發育的充足營養。
(2)控制分娩周期,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建立小單元,將小單元內的分娩期控制在一周以內。或者是產仔之間至少間隔3個月,這些都有助于控制病毒性腹瀉。
(3)加強消毒滅原,減少環境中病原微生物的密度。采用全進全出的生產方式,建立空欄清洗消毒制度。
(4)日常管理工作。密切關注天氣變化,確保舍內正常的溫度與濕度;減少應激,降低人為因素造成的波動。
3.2抓好仔豬初生、補料和斷奶三個關鍵時期的飼養管理
(1)初生關。輔助初生仔豬吃足初乳;加強保溫,防凍防壓;供給清潔飲水。
(2)補料關。①仔豬在7日齡時開始補顆粒飼料,顆粒料中可以加入誘食劑,仔豬斷奶前采食量大,胃腸機能就會充分地得到鍛煉和適應,斷奶后腹瀉率和死亡率會大大降低,這是早期斷奶成敗的關鍵所在。②給3日齡仔豬注射“右旋糖酐鐵”或“鐵鉆注射液(葡聚糖鐵鈷注射液)”2ml,同時注射0.1%亞硒酸鈉液1ml,即可防治營養性貧血和缺硒引起的瀉痢。
(3)斷奶關。①對斷奶仔豬,應盡快轉到保育豬舍,環境條件、飼料和管理皆應逐步過渡。斷奶后的最初7~10d,仍需保持哺乳料,逐漸地改換成保育豬料。②斷奶轉群時期,盡量減少不良刺激,先減食,并充足供給0.05%~0.1%高錳酸鉀液飲液1~2d,口服補液鹽水數天,逐漸恢復全量日糧,此時期日糧中添加檸檬酸1%~1.5%,可防治下痢,利于增重。
3.3做好疾病預防工作根據仔豬發病早的特點,以提前預防,治療為輔的原則,設法提高母豬抗體水平,讓仔豬獲得充足的母源抗體保護
(1)疫苗預防。傳染性胃腸炎是非常難以控制和預防的,目前傳染性胃腸炎商品苗的應用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輪狀病毒疫苗在預防輪狀病毒腹瀉方面還不完全滿意,輪狀病毒毒株之間抗原性不一樣,異源血清型之間沒有交叉保護。
(2)母豬主動感染。仔豬發生腹瀉后,24h內收集表現典型癥狀的仔豬糞便,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冷凍保存部分病料。后備母豬在配種前飼喂病料二次,間隔二周;頭胎母豬在分娩前3周、6周分別飼喂病料感染一次。一天投喂一次,連用二天,可起到一定的預防效果。注意觀察母豬與仔豬臨床表現,出現藍耳病、豬瘟、偽狂犬等病癥狀時不要采集。
(3)調理母豬腸道內原微生物群。母豬群定期或產前二周至產后添加微生態制劑,減少母豬體內有害病原微生物。
(4)預防并發癥。導致仔豬腹瀉的其它疾病同樣不容忽視,如溫和型豬瘟、偽狂犬等,當仔豬出現臨床癥狀時,必須結合上述疾病的控制要點進行防治。
參考文獻
[1] 劉芳芳.新型仔豬腹瀉病的流行特點與免疫學研究[D].聊城大學,2015.
[2] 李榮體.仔豬腹瀉病的綜合防治[N].中國畜牧獸醫報,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