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利 霍發仁 鄭剛強
摘要:為探索當前我國工業設計和產品設計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發展態勢。本文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2012-2016上半年《設計》期刊五年內發表的759篇工業設計和產品設計學術論文,從論文年度篇數、基金資助、發表地區和發表機構等方面進行了統計分析。研究發現,高校和企業重視不平衡、自然科學基金和人文社科基金資助不平衡、東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并引發思考提出建議。
關鍵詞:工業產品設計 論文 統計分析 文獻計量學
中圖分類號:J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1-0041-03
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工業設計發展迅猛,隨著社會經濟步入“新常態”,急需對我國工業設計的現狀特征有所認識,以指導后續發展。統計學是一門關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方法和技術的科學。從方法構成角度上分為反映客觀現象規律特征的描述統計學,和對未知數量特征做出以概率形式表述的推斷統計學。統計學被廣泛地運用在社會、經濟、管理、教育、生物、醫學和工程等各學科領域。其中,文獻計量學是采用統計學的方法以文獻體系和計量特征為研究對象,研究文獻的分布規律、數量關系,以及文獻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揭示客觀現象的規律、特征和結構。
在工業設計研究方面,已有部分設計學學者以期刊論文和碩博論文等開展了文獻計量學分析。例如,王瑩、張磊等以《機械設計》期刊中《工業設計論壇與資訊》欄目,2013年全年刊登的107篇工業設計類論文為研究對象,統計分析了其中的基金資助論文比例、引文量以及引文類型比例等。王紫、高炳學對我國2000-2012年557篇工業設計優秀碩士論文,從時間、期刊、作者、主題和導師等幾方面做了統計分析,以研究我國工業設計的發展趨勢和變化。朱煒從研究數量、內容、方法、路徑、學者和核心期刊收錄率等方面,對2000-201 3年間以工業設計產業為主題的88篇學術論文進行了統計分析,以揭示我國工業設計產業的研究現狀和發展。唐孜彥對755篇關于國內旅游紀念品學術論文的題錄信息進行了統計分析,運用共詞分析和聚類分析繪制了論文高頻關鍵詞的聚類圖,展示了國內旅游紀念品研究的熱點和缺失點。
從現有文獻來看,有研究特定年度期刊的,有研究跨年度碩士論文的,有研究特定主題的。本文運用統計學文獻計量法,研究特定設計期刊跨年度內特定主題學術論文的數據信息特征,主要內容包括論文篇數、基金資助、發表地區和發表高校等情況,以探索近期我國工業設計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發展態勢。通過對工業設計典型文獻的客觀剖析,認識我國工業設計現狀,對尋求熱點、探索規律和指明趨勢具有重要意義。
一、研究對象
《設計》期刊是中國工業設計協會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的工業設計行業權威期刊,在工業設計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因此,本文選擇其作為研究樣本。具體研究對象為2012-2016上半年,五年內《設計》期刊的所有工業設計和產品設計(以下簡稱工業產品設計)類學術論文。論文的采集方式為:1.在中國知網CNKI的“出版物檢索”中輸入“設計”期刊;2.打開《設計》期刊當年的每月期刊目錄,根據期刊欄目、論文篇名、摘要、關鍵詞和作者所在機構,確定是否為工業產品設計類論文,確認后收集該論文的相關信息數據。由于《設計》從2015年起改版為半月刊,為了便于統計分析,把2015年分為上下半年兩部分,以及2016年的上半年列入統計。
二、研究內容
(一)論文篇數分析
五年內《設計》期刊共刊出759篇工業產品設計類論文,年均126.5篇,月均10.5篇,如表1所示。2012年-2015上半年逐年遞增,2015上半年有所下降,是受2015年起期刊由月刊改版為半月刊的影響。2015全年共219篇,月均9篇,2016年月均11.5篇。表明期刊中的工業產品設計類論文的發表篇數比較穩定,沒有大的波動。值得關注的是,這五年論文的發表機構絕大多數為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發表的論文篇數很少,共有24篇,僅占總篇數的3.16%,最多的為2012年的5篇,最少的為2013年的1篇。一方面,表明工業產品設計學術研究的主體是高校,國內專業的設計科研院所數量不多。另一方面,也提醒企業和公司等設計機構在從事設計實踐的同時,也應該加強設計的學術與理論研究。
(二)論文基金資助分析
基金是政府及社會各界對科學研究機構或人員的一種資金資助方式。對工業產品設計研究來講,主要有國家級、省部級、市廳級和院校級等各級資助,由于工業產品設計學科的文理兼備性,又分為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各類基金的結題方式多種多樣,其中發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是基金結題和展現研究成果的重要內容之一。通常由基金資助的學術論文往往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因此期刊中基金論文的多少通常會反映期刊學術水平的高低。
五年內《設計》共刊出了172篇有基金資助的論文,占總篇數的22.66%,總體上基金論文數在逐年遞增。由2012年的12篇占當年篇數的14.46%,增長到2016上半年的38篇占比27.74%,增長了3倍多,如表2所示。在172篇基金論文中,省部級及以上基金資助的論文有96篇,占基金論文總數的55.81%,整體上也呈逐年遞增趨勢,由2012年的6篇增長到201 6上半年的22篇,增長了近4倍,充分表明《設計》的工業產品設計類論文的質量越來越高。其中由國家級自然科學基金類資助的論文有:2014年02期和04期,中國美術學院衛巍發表的《面向中小型企業項目需求的創意設計評價研究》和陳斗斗發表的《簡評中國當代原創家具品牌集體創作特征》,基金均為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5年13期,由河北工業大學許雅楠等發表的《基于TRIZ理想化的產品服務系統創新設計研究》和曹小良等發表的《基于多生物效應的產品仿生設計流程研究》,基金均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論文有:201 3年02期,華東理工大學閆實等發表的《人機工程學下船舶控制器的工業設計方法探究》;2015年01期,北京理工大學宗明明發表的《歷史片段一德國工業設計思想形成一瞥》、北京服裝學院馬益銘發表的《談無印良品空與盈的協調統一》;2016年08期,江南大學黃禮杰等發表的《基于用戶無意識行為的交互設計研究與實踐》。endprint
在96篇省部級及以上基金資助論文中,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論文有16篇占比16.67%,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有80篇占比83.33%,自然科學基金論文僅僅是社會科學的五分之一。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工業產品設計的學術研究大多數是從人文社科角度出發,從自然科學角度入手的僅占少數。工業產品設計作為一門技術與藝術并重的學科,目前在我國學術界已明顯偏文,工業設計的英文是industrial design,意為“工業化的設計”,如果工業產品設計缺乏理工科的支撐,難免會陷入紙上談兵的窘境。
(三)論文發表地區分析
從論文作者機構所在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來看,五年內在《設計》發表的工業產品設計類論文篇數排在前5位的分別是北京、江蘇、遼寧、廣東和浙江,合計發表論文篇數為410篇,累計占比54.02%,超過論文總篇數的一半,如表3所示。北京作為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高校眾多,自然是工業產品設計學術研究的重鎮,論文篇數占總篇數的近五92_一。江蘇、遼寧、廣東和浙江四省論文數合計214篇,占總篇數的近四分之一,事實上,江浙粵三省的制造業都很發達,尤其是民營企業對工業產品設計的需求旺盛。出乎意料的是遼寧省的論文篇數排名第3位,這與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有關,山東省排名第11位,與山東省民營企業不發達有關。論文篇數排在后10位的有云南省2篇,甘肅、內蒙古和臺灣各1篇,寧夏、青海、新疆、西藏、香港和澳門各為0篇,一方面表明偏遠省份工業產品設計學術研究的確貧乏,另—方面表明港澳臺地區設計研究雖然發達,但很少在《設計》上發表論文。除此之外,國外合計發表論文5篇,表明《設計》期刊還需要加強國際化交流。
從國家大地區來看,如表4所示,明顯可分為兩大方陣。第一方陣為華東、華北、華中和華南四區,合計發表論文總數為630篇,占比83%。第二方陣為東北、西南和西北三區,合計論文數為124篇,占比16.33%。第一方陣論文篇數是第二方陣的5倍多。表明我國工業產品設計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北、華中和華南四大地區,它們的經濟也較為發達。東北、西南和西北三大地區地處國家邊陲,經濟比較落后,國家更應該加大西部大開發力度,加強振興東三省老工業基地的建設。
(四)論文所在高校分析
五年內在《設計》上發表工業產品設計論文的機構共有217家,其中發表論文篇數排名前15位的機構共有28家,全部為高校,占總機構數的12.9%,合計發表論文435篇,占總篇數的57.31%,如表5所示。一成多的高校發表近六成的論文,表明工業產品設計研究集中在部分高校。發表論文15篇以上的高校有11所,其中985和211高校有7所,占比63.63%,表明重點高校在學術研究方面占據優勢,但并非非重點高校就沒有學術研究優勢,4所非重點高校也躋身前列,例如地處東北地區的沈陽建筑大學發表32篇論文,排名第二,充分表明非重點高校也完全有能力從事學術研究,而且可以做得非常出色。
結語
經過上述統計分析,發現我國工業產品設計研究近幾年存在以下基本特征和發展趨勢。其一、校企失衡,工業產品設計學術研究集中在高校,一成多的高校發表了近六成的論文,并且重點高校占有優勢。其二、文理失衡,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論文篇數僅為人文社會科學基金的五分之一,表明目前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方向非常偏文,要長遠健康發展應加強理工方向研究。其三、區域失衡,華東華北華中和華南四區合計發表論文篇數是東北西南和西北三區總數的五倍多,表明我國工業產品設計發展非常不平衡,更應加強西部大開發力度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強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