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靖
摘要:在教育產業化的背景下,藝術設計專業在各類高等院校中迅速發展。本文主要探討了高等師范院校中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及如何發揮高等師范院校的優勢和特色,實現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及學科建設的提高和完善,著力打造辦學品牌,進一步構建高師院校藝術設計教育的新特色。
關鍵詞:高師院校 藝術設計 教育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2-0088-02
引言
藝術設計專業是我國各高校最常見的一個專業,其辦學模式大致有以下三種:一是專業性藝術院校,如中國美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等,二是在綜合性大學中的藝術設計專業,如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東華大學服裝藝術設計學院等,三是本文要探討的高等師范院校中的藝術設計專業。
一、高師院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
二十世紀末以來,在高校擴張、教育產業化的大背景下,當代中國的設計教育在我國高等師范院校迅速發展。目前,幾乎所有的本科師范院校都開設了設計藝術設計專業,設計專業的招生人數也逐漸超過美術學和繪畫專業招生人數的總和。高師院校具備多學科背景和資源,經過多年的發展,各學科都積累一定的教學理念、成果和方法,這些教學思想彼此間相互交融貫通,如果經過選擇、提煉、加工之后,便可為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所用,這就進一步豐富了藝術設計學科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而且,師范院校規范嚴格的管理、普通話等教師基本功的要求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起著很好的促進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高師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辦學也存在諸多問題,致使一些院校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地方性高師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處于進退兩難的現狀,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一)專業設置上不盡合理
在專業設置方面,一些高師院校沒有充分論證自身辦學條件和定位情況,常常盲目跟風式地上馬所謂的熱門專業。如果說最早依托美術學專業的辦學條件開設平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尚能應付過來的話,那么很多院校紛紛開設工業、建筑、動畫甚至服裝藝術設計專業就顯得過于急功近利了。據筆者了解,前年一所省級師范大學借著成立傳媒學院的東風,開始設置了動畫專業,當年招生人數為省內20人,今年已經將招生計劃擴大為100人,且面向全國5個省。辦學規模上去了,師資、設備卻遠遠不能滿足需求,辦學質量無法得到保證。
(二)教師評價體系存在導向誤區
在一般的高等師范院校教師職稱評價體系中,科研一般以項目、論文、著作、獲獎為主要參考量,其中項目、論文是必要條件,獲獎為參考條件。而藝術設計專業本身固有的應用性特點要求教師不僅會寫論文、拿課題,更要有參與專業比賽、展覽,主持相關設計項目的經歷,可這些經歷在高師院校的職稱晉升上不被納入到評價體系之中。在一些情況稍好的高等師范院校藝術設計專業部分實踐成果和獲獎(必須要官方承認的,一些專業性很強、業內反響很大的比賽獲獎并不被認可)僅能折合為一篇省級一般的論文。如此評價導向的驅使之下,勢必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部分高級職稱教師竟然對設計實踐一無所知或是實踐能力一般,設計實踐能力強,頻獲專業獎項的教學骨干教師卻因不擅寫論文而長期無法晉升職稱,有的干脆放棄高級職稱申報。同時,不建立在專業實踐基礎上的藝術設計科研論文也只能是言之無物、無病呻吟,對現實無任何指導意義的拼湊文字,這種片面強調理論科研的做法勢必會極大制約藝術設計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
(三)缺乏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環境
師范院校的管理相對嚴格和死板,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受到許多條條框框的限制和約束。從各院校的課程情況來看,課程體系冗雜,注重理論知識傳授,學生的工學知識、理性思維較為欠缺。除了一些必備的繪畫基礎外,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對技術、工程和機械類知識學習不多,不僅在手繪能力、工具使用等方面稍顯薄弱,而且又缺乏工科背景的嚴謹性、嚴肅性。再加上市場營銷、消費行為類課程很少開設,也缺乏經濟類學生的市場意識。宏觀層面上的教學環境也較為封閉和獨立,與外界設計公司等企事業單位缺乏溝通缺乏,喜歡用內部管理來解決問題等。
二、特色構建的途徑
(一)整合優勢資源,倡導“大設計”概念
藝術設計是科學、技術、藝術和商業的交融結合,具有極強的集成性和跨學科性的特征,具有溝通和融合其他專業、學科的屬性和能力。在高等師范院校里,一般應當包括有文、理、工等多個學科(院系)。高等師范院校的藝術設計教育如果能夠與相關的強勢學科進行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利用高等師范院校學科專業、研究資源等有利條件和內部優勢,使藝術設計專業和學校其他學科專業的學術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使其得以更充分、更全面地發揮。
高等師范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應當積極倡導“大設計”理念。傳統的設計專業知識和技能主要是指停留在對“物”的設計上的專業技能的關注上,這種狹隘的“小設計”觀已無法適應當今的社會需求。所謂“大設計”就是從更加寬闊的背景與視野去審視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站在設計之外思考和解決問題,促使學生對其他學科、其他領域的知識萌生濃厚的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設計師,不僅是在設計一種產品,更主要的是在創造一種文化。企業對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的要求不是僅限于具有一定的技能和實踐水平,更要具有一定文化底蘊和創新意識,具有解決問題的較為全面的能力。高等師范院校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轉變傳統藝術設計教育觀念,把設計教育真正置于一個大的學科背景之下,真正認識到藝術設計專業是藝術與設計、感性和理性、物質和精神相結合的學科特點,要在眾多學科融合的基礎上來推動設計教育的發展。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僅要注重藝術設計專業技能知識的培養,還要注意讓學生接受文學、哲學、美學、經濟學等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
(二)專業定位明確,加強師范性教育
前文提到的熱門專業人才幾乎都有專業的院校和綜合性大學在培養,例如動畫類專業有以中國傳媒大學為首的傳媒類院校,服裝類專業有北京服裝學院、東華大學、蘇州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等院校,工業設計、建筑設計在清華大學、東南大學、同濟大學、江南大學等學校也是品牌專業,和這些院校相比,絕大多數高師院校尚存在較大差距。這就出現了一個較為尷尬的現實,即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在教育系統外就業時無法和專業院校或綜合性大學畢業生競爭,在教育系統內又無法與美術學專業畢業生相抗衡。因此,要辦好高師院校的非師范藝術設計專業,就要努力彰顯“師范性”辦學特點,發揮教師教育辦學優勢,處理好“師范性”和“專業性”之間關系。endprint
首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基本功的傳授。要改變前文說到的尷尬事實,就要發揮高師院校“師范性”教育教學的優勢。在理念上和行為上注意加強教育教學觀念的引導,在課堂教學中除了注意傳授學生的“做設計”技能外,還要注重“講設計”、“教設計”等綜合能力的培養。
其次,要優化課程結構,注重教學實踐。在課程設置上要積極創造多方面條件,在保證學生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要廣泛開設各類選修課程,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模式,提高文化藝術修養,構筑全面科學的知識結構。對教育類課程的開設上也要做到和藝術設計教育的實際相結合,對于《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普遍性的教學內容進行針對性拓展,例如可適當開設針對青少年培養和藝術設計教育類課程,例如《藝術設計教學案例分析》《藝術教育優質課鑒賞》等。
由此可見,作為非師范的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也要依托師范專業,師范專業與非師范專業,不應是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應是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關系。
(三)拓寬辦學思路,服務區域發展
截至2015年,全國共有師范類高等院校143所,基本上每個省、每座大中城市都會有一兩所師范院校。在教師教育體系開放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打造辦學特色,以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為著眼點,特別是如何更好地服務地方的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是這些高師院校共同面臨的課題。從部分高師院校本科教學評估報告中凝練的特色項目中可以發現,不少地方師范院校把自己所處的地理位置或地理位置所延伸的服務地域作為特色項目的重要支撐。如西南師范大學的“特立西南”、云南師范大學的“立足湄公河次區域”、嶺南師范學院的“扎根粵西”、山東師范大學的“傳承齊魯文化”等。
高師院校中的藝術設計專業,應該深入地方,尋找地方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中的關鍵問題作為著眼點和研究方向,服務地方社會經濟建設和基礎教育的發展。除少部分同學可能進入當地基礎教育學校從事美術專業教師外,大部分畢業生也可以成為當地的藝術設計、文化創意及相關專業領域發展的生力軍,因為他們比別人更為了解當地的文化、風俗習慣、消費者行為特點等。我們應善于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專業建設理念,因地制宜的建設和發展特色專業(或方向)。眾多西方藝術設計院校都根據當地的實際條件開設了玻璃、徽章、鐵藝、會展等專業。同樣,處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廣東省的幾所師范院校,就可依托珠三角地區制造業發達的優勢,在工業設計相關專業(或方向)上做一些嘗試和探索;在服裝業十分發達的浙江省,杭州、湖州、寧波、溫州等地的師范院校則可結合開設服裝類專業。這些專業的開設不一定要很大很全,只要做到有依托、有特色,做到小而精,就能很好地適應當地的經濟發展。
另外,學校在專業設置及課程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依托當地獨有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以筆者所在的江蘇師范大學為例,學校所在地——徐州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淮海戰役主戰場,兩漢特色的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擁有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我校藝術設計專業各專業方向都開發了適合其專業發展的課題。如平面設計的同學對漢畫像石圖形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動畫、多媒體的同學就設計出了淮海戰役數字博物館、網上模擬展廳等;工業設計的同學也為服務于中國最大工程機械生產研發基地做出了一些嘗試。例如在我校新媒體廣告設計專業辦學中,圍繞漢文化的研究與教學主要做了以下嘗試:其一,以我校漢文化研究院為依托,先后申報了各類漢文化相關的科研、教研項目近10項。這些項目大都是有關漢文化元素在徐州當地城市形象、旅游開發、文創產品等中的應用研究,很多項目不僅完成了理論研究過程,更是將設計成果轉化成了設計實踐。其二,在學生參與的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注重引導學生對于漢文化的關注。例如筆者指導的“徐州兩漢文化遺產保護的信息可視化設計方法研究”獲得了江蘇省2016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該項創新訓練的目的主要致力于將漢文化資源信息實現數字化的展示和傳播。其三,在每年的畢業設計選題上,也大力提倡學生選擇漢文化研究課題,其中“漢文化旅游紀念品的品牌設計研究”獲得了2015年江蘇省優秀團隊畢業設計獎。總之,兩漢文化相關元素的開發研究已經成為我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科研的重要特色之一。
結語
為打造好藝術設計專業及學科建設,高等師范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應努力改變尷尬局面,不斷完善和改進現有教學培養模式,整合優勢資源,明確專業定位,彰顯“師范性”辦學特點,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出“知識面寬、綜合性強、選擇性大”的高級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同時,也只有探索出一條適合高師院校自身特點,符合藝術設計專業自身教學規律人才培養模式,才能真正構建出具有自己品牌特色的高等師范院校藝術設計教育的新特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