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心伯
中共十九大閉幕后,美國總統特朗普第一時間致電祝賀習近平總書記,并表示期待即將對中國的訪問會是“歷史性的”。這是一個善意和積極的姿態。特朗普執政以來中美關系的發展比預料的要好,對華外交也成為特朗普總體上乏善可陳外交的一個亮點。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中國在特朗普當選后積極地與其本人和團隊進行接觸,給予建設性的引導,從中美關系的大局出發,深化合作,妥善處理分歧;另一方面,特朗普在處理對華關系上采取了比較務實的態度,對華政策淡化意識形態色彩和地緣政治因素,與中方積極互動,開展務實合作,謀求在具體領域取得具體的成果。
但是,特朗普執政以來中美關系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事實上,兩國關系中問題不斷,并且近一段時期以來有增加的趨勢。在此情況下,要使特朗普訪華取得成功,并在訪問之后保持中美關系的發展勢頭,華盛頓必須階段性地盤整其對華政策,并明確未來走向。筆者認為,以下幾方面值得美方思考。
首先,特朗普政府謀求結果導向的對華關系,這固然是一種務實性的體現,但問題在于,是著眼于一時一事,還是立足于長遠和大局?中美關系多年來發展的經驗是,對具體問題的處理要有大局觀和整體觀,不能過于注重短期行為,不能太計較一時一事的得失。否則的話,就會影響雙邊關系的整體穩定,甚至迷失大方向。
其次,要保持良性的互動關系。目前中美雙邊互動頻繁,習近平主席和特朗普總統通過海湖莊園會晤建立了良好的個人友誼和工作關系,今年以來兩國元首通話頻率之高是史無前例的。中美四大對話機制也先后啟動了首輪對話。需要注意的是,互動要推動雙邊關系發展,光有數量還不夠,更要有質量,這里的質量就是要體現出相互尊重和互惠的精神。如果只是一味謀求實現己方的利益目標,而不愿意照顧對方的合理關切,這樣的互動就不是良性的,就難以對雙邊關系產生建設性的效果。
第三,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看待中美關系中的經貿問題和中國經濟力量的上升。特朗普政府將貿易不平衡問題置于雙邊關系的突出位置,但如果不從全球化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就不能正確地理解和處理這個問題。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全球化,它是一個客觀的現實和發展趨勢。它造成了中美貿易不平衡,也使這一不平衡不像傳統的經濟思維所認為的那樣有害。此外,對中美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要有全球化的視野。由于全球化條件下中美相互依存的加深,中國經濟力量的上升對美國并不意味著零和的結果,而意味著更多的商業機會。
第四,要重視中美在全球治理領域的合作。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和全球化的推進使得全球治理正在成為21世紀國際政治的核心課題。進入21世紀以來,中美在全球治理領域的合作不斷拓展,它體現了中美兩國在世界上的分量和對國際社會的責任感,也成為雙邊關系發展新的增長點。中美如果不能保持和擴大在全球治理領域的合作,對兩國和世界皆非福音。
最后,要抵制地緣政治競爭的誘惑。奧巴馬政府“亞太再平衡”戰略旨在削弱和牽制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加劇了中美在亞太的地緣政治競爭,削弱了中美戰略互信,也惡化了地區戰略環境。特朗普執政后,亞太政策聚焦朝核和經貿問題,中美地緣政治競爭有所緩解,這對兩國關系和亞太地區都是利好。然而,種種跡象表明,特朗普政府內外的一些勢力都在試圖復活“亞太再平衡”戰略,使特朗普政府的亞太政策重新聚焦與中國的地緣政治競爭。美國國務卿蒂勒森最近在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演講就釋放了這一信號。如果這一調整屬實,無疑將會導致中美關系整體氣氛的逆轉,并大大弱化現有合作框架。
坦率地講,特朗普政府的外交還在摸索中,對華外交亦然。其面臨的挑戰不僅表現為經驗的缺乏,更在于受到強大的傳統勢力和根深蒂固的思維慣性的牽制。在中國力量快速發展和大國外交閃亮登場的背景下,美國的確需要新的對華政策設計,但面對上述挑戰,弄得不好轉了一圈還是回到老路上去,奧巴馬政府的對華政策就是如此。
特朗普總統即將訪華,中美雙方對此都很重視,國際社會也高度關注。要使這次訪問真正發揮推動中美關系發展的作用,使其確實具有“歷史性”,華府在設計和籌備時就不能僅僅把它看作是兩國高層互訪的一環或一次事務性的出訪,而應將其置于雙邊關系發展進程的大框架中,通過訪問增進相互理解和戰略互信,深化和拓展互利合作,提升兩國互動的良性品質,也推動美國對華政策的與時俱進,使其更有建設性和時代性。特朗普訪華到底會取得哪些成果,接下來中美關系又將如何發展?且讓我們拭目以待?!?/p>
(作者是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