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程大友
摘 要:實現糧食供應鏈的可持續性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文章基于現有可持續供應鏈的研究,構建了糧食可持續供應鏈驅動因素的分析框架,從內部和外部兩個角度對糧食可持續供應鏈驅動因素進行了深入分析。
關鍵詞:糧食;可持續供應鏈;驅動因素
中圖分類號:F273.7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Achiev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grain supply chain is the foundation of maintaining national grain security. Based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grain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driving factors from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perspectives.
Key words: grain;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driving factors
0 引 言
中國作為糧食生產大國,在2003~2016年之間糧食總量實現了十三連增[1],但是在總量增長的背后,中國糧食安全也面臨一系列的挑戰:化肥施用量逐年升高(如圖1所示);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不僅造成環境污染而且導致耕地質量下降;城鎮化速度加快使我國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如圖2所示);國際糧食價格較低,導致我國糧食進口數量增多;糧食產量逐年遞增、糧倉數量不足,導致糧食庫存數量增高[2-3]。
提高糧食供應鏈的可持續性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更需要考慮供應鏈運作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4-5]。
本文在現有可持續供應鏈研究的基礎上,從企業內部和外部兩個角度深入分析糧食可持續供應鏈的驅動因素。
1 文獻綜述
可持續供應鏈及其驅動因素,是學術界和實踐界密切關注的研究領域。
Linton et al(2007)、Ahi and Searcy(2013)和Leppelt et al(2013)把可持續供應鏈理解為通過保護環境、經濟和社會穩定以實現可持續增長的供應鏈[6-8]。Seuring and Müller(2008)對1994~2007年間出版的191篇與可持續供應鏈相關的文獻分析后指出物料管理、資本流動及供應鏈中企業間的合作是可持續供應鏈關注的焦點,要從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社會責任方面考慮客戶和利益相關者的需求[9]。Akkerman et al(2010)指出在當今的商業世界中,關注的焦點不僅是降低成本以增加利潤,而且還在朝著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社會責任、環境保護和經濟繁榮之間平衡轉變,這些因素都是由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目標引導的[10]。羅定提、王易軍(2011)和許建、楊玉香(2014)及楊曉艷(2016)等都提出在發展可持續供應鏈的時候,除了要考慮經濟效益,還要承擔企業責任,考慮環境效益[4-5,11-12]。
孫丹、趙予新(2012)對整合糧食產業鏈的制約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并分析提出了其驅動因素[13]。Attila Turi et al(2014)在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的情況下發現糧食行業必須調整策略或方式適應消費者偏好的迅速演變。他們認為,技術(包括信息技術)的重大轉變已經導致了供應鏈產生新產品和新方法[14]。周鮮成(2014)等依據利益相關者理論,從主要利益相關者和次要利益相關者兩個角度,分析探討了協同推進可持續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的三大因素[15]。Mylan et al(2014)對不同級別零售商進行比較定性分析,認為推動可持續創新或在供應鏈中執行標準要求投入各種資源,如時間、人員、專業知識等[16]。Magnus Bostr?觟m(2015)通過對CSR、價值鏈等進行實證研究,分析了政府的政策法規、指導方針等對供應鏈可持續性的影響[17]。
由于受研究約束性的影響,現有文獻對可持續供應鏈及其驅動因素展開研究的比較深入,但關于糧食可持續供應鏈及驅動因素的文獻尚未發現。
2 糧食可持續供應鏈驅動因素分析框架
糧食供應鏈之所以難以達到可持續,除了企業自身的因素外,還有政府、非政府組織、消費者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因此要促進糧食供應鏈的可持續性,應從多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本文將糧食可持續供應鏈的驅動因素分為外部驅動因素和內部驅動因素。構建如下分析框架,如圖3所示。
外部驅動因素指來自于企業外部并能對可持續供應鏈產生影響的因素[18-19]。主要包括政府、非政府組織、消費者等因素。
內部驅動因素指企業自身對可持續供應鏈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指企業戰略,包括合作戰略與承諾、糧食企業內部壓力驅動等。
3 糧食可持續供應鏈驅動因素分析
3.1 內部驅動因素
3.1.1 合作戰略與承諾
供應鏈中不同節點上,同一企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各節點企業之間的利益息息相關,因此供應鏈不同節點企業之間的密切合作與承諾,是確保供應鏈可持續性的基礎。合作戰略與承諾包括供應商合作戰略和高層管理者承諾。
(1)供應商合作戰略。Seuring and Gold(2013)通過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文獻得出,供應鏈中更多的合作和溝通可以確保供應鏈產生更可持續和更負責任的行為[20],而且合作有助于商業化,能確保為供應商的本級或較低層級的供應商提供創新技術[21]。
供應商合作戰略主要可以從以下方式來促進糧食供應鏈的可持續:(1)對上游供應鏈來說,與糧食企業進行合作,通過綠色技術轉讓和聯合研發等方式,加快企業運用信息技術的步伐;供應商之間知識和資源共享,促進企業進行綠色產品設計,通過環保的包裝實現綠色倉庫。(2)對下游供應鏈來說,分享糧食庫存和分銷信息,從而使企業合理地安排倉庫,提高倉庫的利用率;共享運輸設施,規劃運輸路徑和運輸方式,選擇合適的物流企業合作,從而實現物流優化。endprint
(2)企業高層承諾。“承諾”是貿易伙伴愿意為雙方的關系努力,并提出未來的方向,即企業試圖建立一種關系,這種關系可以在沒有預料到的問題的情況下持續下去[22]。因此,高層管理者的承諾與支持是企業實施可持續供應鏈的前因。管理者為了擴大企業影響、樹立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績效,會要求企業人員加強環保和社會責任意識,這能有效地推動供應商合作戰略的構建和糧食可持續供應鏈的發展。
3.1.2 糧食企業內部壓力的驅動
Carter et al(2007)指出企業內部壓力主要是由市場和經濟環境對企業產生的壓力,主要包括對員工、人才、技術等的壓力[23]。這些因素是一個企業可持續運營的根本保證。企業內部壓力驅動包括企業文化、員工參與、人才引進和技術創新等的驅動。
(1)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發展的根基。因此,糧食企業應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到企業文化中,強化領導者和企業員工的環保和社會責任認同意識,在企業內形成注重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氛圍,使企業文化成為糧食企業實施可持續供應鏈的內在動力[24]。
(2)員工參與。管理者和工人是一個組織的核心。如果他們有能力且工作積極主動,就能通過他們的技巧和智慧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所以,一個企業的發展必定離不開員工參與。
讓員工積極參與到糧食企業的可持續實踐活動中,會加快員工可持續理念的形成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到企業各個部分的進程,從而驅動糧食企業實施可持續供應鏈管理。
(3)人才引進。人才是科學發展的第一資源,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應把人才引進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通過引進人才來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技術水平等,使人才引進成為企業實施可持續供應鏈的驅動力。
(4)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糧食企業實施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硬性要求。一方面,技術創新提高了糧食的利用率,減少投入;另一方面,技術創新通過引進先進工藝降低成本。除此之外,技術創新有利于糧食企業生產綠色產品,使企業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承擔起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
3.2 外部驅動因素
(1)政府因素。政府作為市場調控看得到的手,制定了一系列保護糧食供應鏈可持續的法律法規,給企業提供了制度壓力,從而驅動糧食供應鏈的可持續性。例如,政府提出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強調了在統籌種植結構的同時更要兼顧糧食安全;另外,政府針對糧食供應鏈中存在的流通問題提出了相關政策,如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國家糧食局聯合印發的《糧食物流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了打造糧食現代物流體系,降低成本。當然,企業可以積極主動的保護環境,履行社會責任,從而避免政府制定更嚴格的保障糧食安全的政策。
(2)非政府組織因素。Glin et al(2012)提出非政府組織可以監視和維護供應鏈中特定活動的可持續性,而且這種外部監督是至關重要的[25]。
在信息化時代,非政府組織通過三種方式對糧食企業可持續供應鏈活動產生影響:一是通過媒體聯盟進行宣傳(如與中國環境報、光明日報等形成媒體聯盟),積極引導企業對糧食進行深加工、精細加工,從源頭督促企業環保生產;二是制定標準和評價體系直接對企業行為進行約束,促使企業注重環境效益,承擔社會責任,如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組織制定的綠色食品標準、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等都表明了非政府組織對企業的有力監管作用;三是利用社會輿論與道德影響對政府施壓,驅動政府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從而約束企業行為。
(3)消費者。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產品個性化、環保等需求變的越來越迫切。Magnus Bostrom(2015)曾指出,全球供應鏈的治理安排正日益面臨生產和消費的可持續性要求[26]。
消費者購買糧食產品時,除了考慮產品的價格外,更注重產品的質量、品牌知名度、企業形象和產品是否綠色健康等。這些因素會推動企業進行綠色生產,堅持三重底線原則。由此可見,消費者是確保糧食供應鏈可持續性的根本驅動。
雖然驅動糧食供應鏈可持續性的主體不同,但它們之間息息相關,如圖4所示。
4 結 論
目前,環保、可持續發展等觀念已經深入人心,這為推進糧食可持續供應鏈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了實現糧食供應鏈的可持續性,政府應完善糧食法律法規并對企業進行正確的引導;非政府組織應加強自身的監督作用,形成多方位的評價體系和監管機制。企業應在充分考慮糧食可持續供應鏈的內、外部驅動因素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改進措施:(1)提高糧食企業集聚度,發展龍頭企業,實行產業化、規模化、個性化發展;(2)加強與上下游企業的聯系,共享信息和技術,深化糧食深加工。
參考文獻:
[1] 王開斌,毛安枝. 豫南地區再生稻生產新技術的研究探討[J]. 農業科技通訊,2016(12):28-30.
[2] 張元紅,劉長全,國魯來. 中國糧食安全狀況評價與戰略思考[J]. 中國農村觀察,2015(1):2-14.
[3] 徐婷,盧華明. 淺析我國糧食業的現狀與發展前景[J]. 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5):134-135.
[4] 許建,田宇. 基于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企業社會責任風險評價[J]. 中國管理科學,2014(S1):396-403.
[5] 楊曉艷,蔣云鳳. 基于TBL理論的可持續供應鏈優化模型[J]. 管理現代化,2016(2):62-64.
[6] Linton J.D., Klassen R., Jayaraman V..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s: an introduction[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7,25(6):1075-1082.endprint
[7] Ahi P., Searcy C..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alysis of definitions for green and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3,52:329-341.
[8] Leppelt T., Foerstl K., Reuter C., et al.. Sustainability management beyond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sustainable suppli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3,56:94-102.
[9] Seuring S., Müller M.. From a literature review to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8,16(15):1699-1710.
[10] Akkerman R., Farahani P., Grunow M.. Quality, safety and sustainability in food distribution: a review of quantitative operations management approaches and challenges[J]. OR. Spectrum, 2010,32:863-904.
[11] 羅定提,王易軍. 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現狀分析[J]. 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6.
[12] 楊玉香,張寶友,孟麗君,等. 基于環境責任的閉環供應鏈網絡多準則決策均衡問題[J]. 系統管理學報,2014(1):13-20.
[13] 孫丹,趙予新. 糧食產業鏈整合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 糧食科技與經濟,2012(5):7-9.
[14] Attila Turi, Gilles Goncalves, Marian Mocan. Challenges and 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upply chain in food industry[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124:133-141.
[15] 周鮮成,賀彩虹. 可持續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協同推進機制研究[J]. 財經理論與實踐,2014(2):128-131.
[16] Mylan J., Geels F. W., Gee S., et al. Eco-innovation and retailers in milk, beef and bread chains: enriching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ith insights from innovation studi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5,107:20-30.
[17] Magnus Bostr?觟m, Anna Maria J?觟nsson, Stewart Lockie, et al. Sustainable and responsible supply chain governanc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5,107:1-7.
[18] 曾曉驊. 中國林業企業環境管理驅動力研究[D]. 北京:北京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9] 葛海波. 糧食供應鏈整合動力機制研究[J]. 價值工程,2010(26):29-30.
[20] Seuring S., Gold S.. Sustainability management beyond corporate boundaries: from stakeholders to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3,56:1-6.
[21] Glover J. L., Champion D., Daniels, K. J., et al.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perspective on sustainable practices across the dairy supply chain[J]. Int. J. Prod. Econ., 2014,152:102-111.
[22] Walter A.. Relationship-specific factors influencing supplier involvement in custome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3,56(9):721-733.
[23] Carter C. R., Ellram L., Tate W.. The use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logistics research[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7,28(1):137-168.
[24] Hughes A. Corporate strategy and the management of ethical trade: the case of the UK food and clothing retailer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5,37(7):1145-1163.
[25] Glin L. C., Mol A. P. J., Oosterveer P., et al.. Governing the transnational organic cotton network from Benin[J]. Global Networks, 2012,12(3):333-354.
[26] Magnus Bostr?觟m, Anna Maria J?觟nsson, et al. Sustainable and responsible supply chain governanc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5,107: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