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大勇
增減 為了妥善解決一方印中篆字之間筆畫繁簡差異過大的問題,可對其做增減處理,以適應構圖的需要。增是指對筆畫少的文字增加筆畫,減(亦稱為損)就是將筆畫繁多、與其他印文不能協調平衡的文字,減化或省略一部分筆畫。增減要不妨礙字義,不失去依據,也不失篆體,更不能使人看不懂。增減是調節印文筆畫,改善構圖的特殊方法,應慎用之 。
粘連(并筆) 粘連,就是將局部筆畫做粘連處理的方法。有時白文印筆畫繁多瑣碎或平行線條過多,則可對文字的局部筆畫作“合并”處理,使全印渾然一體。該方法多運用于方向性一致的筆畫之間,也可用于密集的交叉筆畫之間,但不能出現筆畫頭尾相連的弊病。這種“并筆”相當于書畫上的“墨滲”,但“滲化”到一定程度即止。在外圍要防臃腫,在內心務必留細眼。在臨印時應留心學習名印中的筆法。
呼應 呼應,主要指在章法上兩個相同的局部,(包括空間)經過人為的強調,使之起到此呼彼應作用的一種手段,是實現構圖整體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呼應的方法很多,如斜角呼應、左右呼應、上下呼應等。呼應不是簡單的兩側重復,而是筆畫、結構間的平齊、俯仰、向背、虛實等內在的呼應,使得整個構圖氣脈相貫。
巧拙、粗細 在實踐中應力求印章風格的多樣化,“巧”、“拙”就是兩種不同的風格。但追求“巧”不能失之纖媚,追求“拙”不能失之狂怪。印章文字中多巧者,就參之以拙,文字中多拙者,則應參之以巧。粗細是對筆畫的輕重做有變化的處理,能增加印章的起伏、節奏感。印文的粗細,在篆印時就得注意用筆,這與作者的書法和金石修養有關。
界格、邊框 界格,是指在印面上刻的格子線,如“日”字格、“田”字格等。在創作中,為求全套印譜之形式多變,可以依照古印的形式,在印章中加以各類界劃、邊框。加界格的目的,一般在于彌補印文構圖松散所產生的或可能產生的不完整感。要注意的是,所采取的界劃同所配的文字要合乎印章的傳統體制。如在周秦印章格式中,填以漢印文字或宋元文字,就顯得不倫不類了。邊框是印章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形式變化繁多,分為不斷邊、無邊、殘邊、借邊等情況,與印文配合可產生出不同的藝術效果。
留紅、空白 留紅、空白是對印面文字筆畫之間及文字以外空間的疏密處理手法。印章的留空處,在白文叫留紅,朱文稱空白。尤其白文,大塊留紅,可以給人以強烈的印象。篆刻講究方寸之地“分朱布白”,這“布白”即留出的空處,好比造屋,設計前,先得定好門窗位置一樣。在設計印稿時也得規劃好何處留空,這種范例,在古印及名家中是不少見的。
除了以上介紹的構圖技巧外,還有一些特殊的構圖方法,如朱白文相間、重復字的處理、文字嵌合的處理等。綜合來看,只有把各種構圖技巧和諧地組合才能產生絕佳構圖。一枚好的印章作品在章法處理上是多種手法的有機結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