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在星河璀璨的音樂界,有這樣一顆耀眼的明星,他先是在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大賽中獲得了銀獎,緊接著又在卡爾·弗萊什國際小提琴大賽中獲得了金獎,并包攬了那次大獎賽的奏鳴曲演奏獎、樂團獎和觀眾獎,還在同一年獲得了青年獨奏家獎。這個創下了有史以來中國人在世界音樂大賽中最高、最多獎項的人就是薛偉,一位聞名世界的小提琴演奏家。
不情愿的開始
1963年的一天,薛偉出生在河南省開封市的一個普通家庭。沉浸在喜悅中的父母那時還不知道,他們面前這個小小的嬰兒有一天會和小提琴結下不解之緣,成為一名享譽世界的音樂家。
在父母精心的呵護下,薛偉慢慢長大。他邁著蹣跚的步子,背著小小的書包上了幼兒園,幾年后又邁進了小學的大門。望著一天天長大的兒子,他的父母眼中滿是欣慰。但是有一天,他們發現乖巧懂事的兒子變得有些沉默,并且經常呆呆地望著某個地方出神。這是怎么回事呢,難道兒子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薛偉的父母悄悄地去學校向老師了解情況,老師說薛偉和同學的關系都不錯,并沒有什么異常的地方。他的父母互相對看了一眼,隨后商量了一下,最后決定直接問問兒子到底怎么回事。面對父母關切的詢問,小小的薛偉沉默了一會兒,才小聲告訴父母,他想學彈鋼琴。
在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學鋼琴真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因為要用七八百元才能買到一架鋼琴。這對大多數人來說,真的是一個天文數字,一般的家庭根本負擔不起。薛偉的父母商量后,給他買回來一把比鋼琴便宜許多的小提琴。雖然心里不愿意,但是沒有發言權的他只能選擇接受。幾天之后,父母便帶著他去拜訪了當地一名教小提琴的老師。
那一年,薛偉剛剛8歲。從那時開始,小提琴就沒有離開過他的生活。這個親密無間的小伙伴,陪伴他一起成長,陪著他從河南的開封走到上海,又走出國門,在國際舞臺上綻放出獨屬于他的風采。
順暢的學習之路
會拉小提琴的人都知道,學琴是一件既辛苦又枯燥的事情,薛偉的學琴過程也不例外。剛開始的時候,他必須在父親嚴厲的監督下才會被動地拉琴。直到6年之后,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遇到可親的老師、友善的同學以及充滿音樂氣息的環境,才慢慢喜歡上拉小提琴。在這之前的薛偉,同所有學琴的孩子一樣,認為拉小提琴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沒有一點一滴的快樂可言,每次練琴、上課都想要逃避。
5年之后,19歲的薛偉考入了中央音樂學院。在林耀基、鄭石生、周彬佑、陳新之等名師的悉心指點下,他進步神速,得到了許多人的夸贊。到了1985年,薛偉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給倫敦市政廳音樂學院的教授耶夫拉·尼曼寫了一封信。他在信中介紹了下自己的情況,然后表達了想去英國學習的心愿。讓他沒想到的是,兩個星期之后就收到了耶夫拉·尼曼教授的回信。這可把薛偉高興壞了,因為他不僅可以去英國學習,學習期間的生活費和獎學金都不是問題了。不久之后,年僅22歲的薛偉便帶著自己簡單的行囊踏上了去往英國的旅途,而后進入了英國的Guildhall音樂喜劇學院大師班,做了耶夫拉·尼曼教授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