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坤
提倡音樂教育
1916年,北京大學就有一個名叫音樂團的學生課外組織,不過只是學生們一起小打小鬧的興趣組織,并沒有相關的活動。1917年,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一職,開始大刀闊斧地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在他看來,美術、音樂等藝術對學生的熏陶作用極為重要,也是學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于是,在他的倡導下,北京大學開始涌出了各種各樣的學科研究會,音樂也不例外。1918年,蔡元培特請精研過西洋音樂、曾留學日本、時年40歲的山東諸城琴派一代名師王露來北大演奏古琴與琵琶,并聘他為音樂導師,從而在校內掀起了一股提倡國樂的熱潮。半個月后,蔡元培擔任音樂研究會會長一職,親自草擬了章程,并把研究項目設定為音樂學、音樂史、樂器和戲曲四大類。為此,他還聘請了當時國內知名的音樂家擔任音樂研究會的專職教師。比如,從德國留學歸來的蕭友梅、自學成才的劉天華、楊仲子、王心葵、張友鶴等。在1922年,《北京大學日刊》刊登了一則重要的信息,將音樂研究會改為正式的教學機構,并向全國各地招生。他們不僅按照當時歐洲的音樂教育體系,建立了理論作曲、鋼琴、提琴、管樂及獨唱等本科教學,而且還有專門培養中小學生音樂教師的短期教學。這一舉措,可以說是相當正規的音樂院系建構了。不僅如此,蔡元培在北京大學任職的11年中,每次音樂研究會舉辦音樂會,他一定都會到場,聆聽演出。
其實,蔡元培除了為倡導自己的教育理念外,更多的是看到了音樂的社會作用和培養音樂人才的重要性。在1919年,音樂研究會舉辦同樂會,蔡元培到場,并發表了一次關于音樂教育的演說。他介紹了歐洲各國都有音樂專門學校培養專門人才,不論在大城市、小村落常開音樂會的情況,并且聯系當時中國并沒有專門的音樂學校和音樂院系的事實,號召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要重視音樂人才的建設。
發展音樂教育
1920年3月,在蔡元培的倡議下,音樂研究會創辦了我國近代音樂史上第一份在國內音樂界產生較大影響的專業音樂刊物《音樂雜志》,他還親筆題寫刊名,并撰述發刊詞。當時,剛從德國學成歸來的蕭友梅還沒來得及休息幾天,就被蔡元培約稿了。之后的一年多,蕭友梅在這本雜志上發表過一系列有價值的文章。這個刊物的創辦與出版,除了推動音樂理論研究的開展,引進西方音樂和介紹民族傳統音樂外,對于交流各音樂社團的活動經驗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與此同時,在當時興起的民間歌謠征集的熱潮中,蔡元培親自起草了《征集全國近世歌謠啟》,還規定要用西洋五線譜和日本簡譜排樂譜。隨后,歌謠研究會,近代中國第一個有意識地研究民歌的組織孕育而生,蔡元培也是其中推動者之一。
除此之外,借助音樂研究會的資源,1922年,蔡元培和蕭友梅決定組建一支小型的管弦樂隊,一來可以為學生們提供表演的機會,二來可以提高其他學科學生音樂審美的能力。于是,此后的5年間,第一支由中國人擔任指揮的樂隊舉辦了40多場音樂會,演奏的是莫扎特、貝多芬等著名作曲家的作品。蔡元培也深知音樂會對音樂教育的價值,他曾提出樂隊每個月都要開幾場音樂會的建議。
音樂研究會,也許從現在的眼光看來,仍然只是一個雛形,一個摸索的階段,但它的價值是不可言喻的。從這里也走出了一批批優秀的音樂人才,如譚抒真、吳伯超、鄭穎蓀、儲師竹、周學昌、王美巖等。
創立國立音樂學院
1927年,由于一些原因,北大的音樂研究會被迫停辦了。同年,蔡元培擔任南京政府大學院(后改為教育部)院長。大學院最初是以倡導科學、藝術為宗旨。此時,懷揣著振興中國音樂教育事業抱負的蕭友梅,提議在上海創辦一家專門的音樂學院。蔡元培極為贊同蕭友梅的提議。于是,在蔡元培的積極奔走下,當時的政府通過了創立國立音樂學院的具體計劃。經過短短一個月的籌備,蔡元培擔任院長,蕭友梅任教務主任,并在報紙上刊登廣告,進行招生。但當時人們的思想保守,這種學校實在太過前衛和新鮮了。于是,第一次招生,僅僅招到20多名學生,雖然量少,但貴在精。這些學生中,有一部分成為后來音樂教育的推動者,其中就有著名作曲家丁善德。當時丁善德想去報考國立音樂學院,詢問了自己音樂老師的意見。音樂老師看過招生信息后,就大力鼓勵丁善德去報考,因為在他們看來,蔡元培和蕭友梅不會誤人子弟,是辦學質量的保障。
1929年,根據政策的變化,國立音樂學院降級并改名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加上蔡元培工作很繁忙,蕭友梅接替他,擔任校長。此后,該校一直勇猛前進,即使遭受了殘酷的戰爭、辦學經費的匱乏,它依然屹立、堅持著,直至1940年蕭友梅的離世。一路走來的13年里,在這里培養了出一大批高水準的音樂人才,創造出了累累的音樂成果。蔡元培也始終關心著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每次學校有什么重大措施和變革,蕭友梅總是會詢問蔡元培的意見,聆聽他的見解。
從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到國立音樂學院,蔡元培堅持他的教育理念,勇往直前。從王露、蕭友梅、黃自到丁善德,他或師或友,虛懷若谷,不變的是他對人才的渴望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