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莉
【摘要】文化是歷史和未來連接的紐帶,是實現中國夢的動力和支撐。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意義深遠。然,向現代邁進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歷史過程,有待時日和不斷努力。讓更廣大范圍內的國人積極參與其中,貢獻更多才智著實不可或缺。
【關鍵詞】傳統文化 現代化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熠熠生輝,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才智。以儒家文化為主要內容,以專制政治為成長搖籃,其民主性、科學性與現代化不可避免的會有距離。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足以證明其有借鑒意義的一面,但其消極的阻礙作用也不容小視。傳統文化,推動還是延后社會的進步,取決于我們如何批判地繼承,賦予其鮮活的現代意義。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發展過程中誕生、成長并有其自身特色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張岱年先生說:“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有豐富的內容,其中最主要的是兩個基本思想觀點:一是人際和諧,二是天人協調。”優秀文化傳統應具備的特征是:反映中國文化健康的精神方向;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能夠鼓舞人們前進,都具有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具有民族文化認同功能;具有歷史繼承性和穩定性;是中華文化的靈魂,在今天依然具有強大生命力。在當代,優秀文化的主要表現是: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諧統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義的高尚情懷,整體為上的價值取向。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精神所在、氣魄所在,是體現民族精神的價值內涵。
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問題上,我們應有的態度是:價值觀上堅持批判地繼承,實踐觀上堅持廣大的中國社會生活實踐為基礎和依托;同時既將西方文化的精髓“拿過來”,又將中國傳統文化“送出去”。所謂“批判”,就是要批判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批判其過時的、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阻礙前進的消極的東西;所謂“繼承”,就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繼承其在今天還能夠發揮作用的、能推動社會前進的積極的東西。弘揚傳統文化在現時代的價值,只靠其自身的“自我完善”是無能為力的。沒有社會實踐,沒有與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流,傳統文化的涅槃重生就是一紙空談。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策略指出:“側重強調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見解及中華文化對世界未來的可能性貢獻。”“主張文明對話,以減少偏見、減少敵意,消弭隔閡、消弭誤解”。
21世紀,主推世界多文化融合,文化價值觀問題成為首要問題,主宰國際性問題的方方面面。縱觀全球,人與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各國文化交流互動過程中的三大板塊。主動參與、積極準備才是新時期歷史性的挑戰才是發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要吸收精華并銳意創新。傳統文化優秀的一面自不待言,但其固有的不適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內容也不可避免。摒棄自帶負能量的糟粕,升級傳統文化的閃光點才是當務之急。其次,要與世界優秀文化兼容并蓄、互通有無。狹隘的民族主義會導致盲目排外,以致錯失學習進步的機會;盲目的崇洋媚外會引發對外來文化的不加選擇的迎合與接納。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取向。站在現代化全球化的高度,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其目的是實現傳統文化的轉型,進而打造文化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提供支撐。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要加強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解放思想、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新的文化發展理念;增強全局意識,從戰略高度布局和謀劃文化改革發展;改善宏觀管理,不斷健全和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機制;增加文化投入,為文化繁榮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擴大文化開放,進一步提升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的水平;加強隊伍建設,打造一支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這六個方面的文化改革方針不僅是當今我國文化政策的集中體現,更是長期以來黨所堅持的文化發展原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序運行,是文化發展的重要保障。健康發展的經濟是繁榮的文化的重要前提和堅實基礎,所謂經濟搭臺文化唱戲。我國朝氣蓬勃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拓展了傳統文化發展的視野,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發展的更高的平臺,對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逐步完善的市場經濟還能敦促傳統文化依據時代發展需要進行有效取舍,實現經濟和文化雙贏。
中國傳統文化向著現代轉型,人的主體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任何發展與前進,人的實踐活動都是不可替代的,人的主觀意識對轉型的方案、可行性等方面產生決定性影響。缺少了人的行動,一切周密的計劃、完美的愿景都是空談。經濟體制改革終究是為了給人民提供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進而實現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2]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3][德]黑格爾.歷史哲學[M].王造時,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張祥龍.中國傳統文化的危機[EB/OL].[2006-10-07].http://www.docin.com/p-315718.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