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玥+李曉露+曹璇
【摘 要】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學生社會實踐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同時呈現諸多問題。學界研究認為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與專業相結合是發展方向之一,具有重要作用。課題組采用文獻分析法、SPSS研究工具、訪談法、典型案例法,描述出南京7所高校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與專業結合的現狀為:專業相關項目在優秀項目中占比較高;專業相關項目數量保持較高水平;高校重視二者結合,且學校間差異不明顯。建議途徑為:一是建設師資隊伍,保障專業化程度;二是建好用好基地,促進傳承與發展;三是細化嚴格管理,保證實效。
【關鍵詞】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專業結合;途徑
一、南京高校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與專業結合的現狀
(一)研究對象
課題組將南京市7所教育部直屬重點高校定為目標高校,分別是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藥科大學。搜集了7所高校2014年、2015年、2016年的校內表彰文件,以校內表彰文件中的982個優秀實踐團隊(項目)為研究對象,描述、分析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與專業結合的現狀。
(二)研究方法
1.SPSS數據分析
對7所高校2014年、2015年、2016年的982項優秀實踐團隊(項目)進行編碼,將團隊(項目)設為自變量,將年份、學校、優秀項目、專業性項目、優秀基地、優秀單位等設置為因變量。通過SPSS技術工具進行交叉分析,統計描述出優秀項目中專業項目的比例、不同年份的比例趨勢、學校間的共性和差異等。
2.文獻分析法
結合各高校官網、新聞媒體、中國知網等媒介,全面了解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與專業結合的現狀、問題、途徑、機構等內容,以文獻檢索結果應用于7所高校的數據分析中,呈現數據背后的面貌。
3.訪談法
基于982個優秀團隊(項目)和文獻分析,課題組將視線聚焦于兩個團隊(項目),分別是南京農業大學“秦淮環保行”項目、南京大學“法律援助”項目。以訪談提綱為研究工具,進行深度訪談和研究,借鑒兩個典型案例的成功經驗,總結推廣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與專業結合的有效途徑。
(三)專業相關項目在優秀項目中占比高
據統計,在7所高校的982個優秀團隊(項目)中,專業相關的數量為534個,占比54.38%;非專業相關的數量為448個,占比45.62%。專業相關項目在優秀項目中占比較高,反映出高校對專業化社會實踐活動的肯定和支持,也在實踐中印證了學界提出的社會實踐活動發展方向之一為專業化發展。
(四)專業相關項目數量多
近三年,優秀項目中的專業相關項目數量有所增加,2014年為166個;2015年為188個;2016年為180個。每年占優秀項目總數的比例均超過50%。
優秀項目中專業相關項目數量的增加,反映出高校學生參與優質專業類社會實踐項目的機會增多,同時,作為一種激勵手段,也在客觀上引導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實踐活動與專業相結合。
(五)高校重視引導社會實踐活動與專業結合
7所高校中的優秀項目評選中,4所高校的專業相關項目數量高于非專業相關項目的數量,另外三所高校中,除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外,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的專業相關項目數量與非專業相關數量差額不大。
據二次研究了解,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頂層設計比較突出,每年的實踐活動有明顯側重的主題和方向,實踐主題比較集中,比如,2014年圍繞青奧志愿者服務的項目數量特別多。除了暑期社會實踐,東南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還會在寒假組織專業性較強的社會實踐,本課題研究暑期社會實踐,暫不對其它時間段的社會實踐予以調查研究。
二、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與專業結合的途徑
(一)重視社會實踐師資隊伍建設
要促進社會實踐與專業的緊密結合、推動社會實踐深入發展,就必須建設一支校內外、專兼職相結合的指導教師隊伍,邀請專業學者、專家、博士、碩士生加入到社會實踐過程中。在實踐中,不斷更新、調整、發展,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使社會實踐常做常新。
結合“秦淮河環保行”和“法律援助”兩個項目經驗,我們認為項目指導教師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秦淮環保行”項目的發起人和指導者是該學院教授宗良綱老師,“法律援助”項目的發起人是該學院院長李友根教授。相較于團干部、輔導員,專業課教師的穩定性更強、流動性較弱,更易形成長期開展、不斷積累、不斷發展的社會實踐項目。同時,專業教師,尤其是擁有高級職稱的專業教師往往擁有較多的專業資源、話語權,極大地影響社會實踐活動與專業結合的程度、實踐的質量。
作為一線的社會實踐工作開展者,應該有意識地尋找可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師科研項目或課題,或者學院教學科研平臺,主動邀請課題或平臺負責人加入到社會實踐活動中,發揮專業教師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二)強化社會實踐基地合作
社會實踐基地對于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很多單位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時,都會有意識地建立社會實踐基地,但要注意的是,不少單位與社會實踐基地之間的聯絡僅僅停留在舉行一次簽約儀式、掛牌儀式、一兩次實踐活動,缺少長期密切的聯系。可以說,并沒有將社會實踐基地的作用充分挖掘和利用。
因此,為了促進社會實踐與專業的結合,需要選擇更利于長期開展的社會基地。隨著國家教育投入不斷增加,各高校紛紛建立起具有學科優勢的實驗室,社會實踐的很多內容可以利用實驗室資源來完成,比如“秦淮河環保行”項目就是依托學院實驗室建設的典型。再者,“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學科專業競賽、專業技能大賽等形式都可以是很好的平臺。
(三)細化社會實踐管理
社會實踐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學知識、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項目的設計、驗證、實施、總結、評價等各個環節,都需要盡力服務于上述目的。首先,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優勢,從激發學生問題意識、設計研究問題,到撰寫實踐報告和總結,給予嚴格要求和指導。其次,學生工作人員,主要是團干部、輔導員,在實踐的整體組織、考評體系、運作機制、成果推廣宣傳等方面,積極配合項目整體設計,細化每個環節的小目標、操作要素、注意事項等,形成書面指導,保證參與社會實踐的每位學生知曉、理解。同時,注重在社會實踐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培養優秀學生成為社會實踐平臺或者依托社團的主要負責人,既壯大了社會實踐項目的團隊力量,又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項目的可持續性和傳承。
課題研究:
本文為2016年全國學校共青團研究課題成果: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與專業結合的途徑探究——以南京地區高校為例(課題批準號:2016LX089)
作者簡介:
姜曉玥,最高學歷為研究生學歷,現任南京農業大學信息科技學院團委副書記、本科生輔導員,職稱為助教。endprint